戊戌变法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1970093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戊戌变法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戊戌变法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戊戌变法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戊戌变法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戊戌变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事件。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材料,通过学生的口述、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历史意义和原因。通过社会各派对变法的态度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二、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和正义事业而牺牲的英雄。人们向来是很崇敬的。你们看了这幅图,知道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

2、“有心杀贼”中“贼”指的是谁?(二)解读探究1、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该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次历史事件发起的原因是什么?这次历史事件是由谁发起的?目的是什么?这次历史事件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2、 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弟、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负责起草变泽的诏书。材料二: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材料三: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布、许应癸和四个侍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物而受礼部打击的五照,

3、以示激励。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现代史戊戌变法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3、投影类别颁布的新法改革的旧制历史意义局限性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扩大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权力,得到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知识分子的拥护无法保障广大劳动人民参与政权的权利类别颁布的新法改革的旧制历史意义局限性经济方面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4、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没有涉及到封建土地制度改革的内容文化方面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有利于传播西方科技、文化,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兵轮,扩建海军裁汰旧军有利于建立新式军队,提高军备能力空洞无实质内容4、戊戌政变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政变是怎么回事?由于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利益,因而变法的贯彻受到阻挠。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搜捕维新人士,废除了变法法令,这次变法历时103天,故历史上称为“百日维新

5、”。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第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又不敢发动群众,只幻想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来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其结果是行不通的。第二,维新派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用维新变法的办法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但是在变法过程中,一些爱国志士为了挽救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作出了牺牲,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材料二:谭嗣同的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材料一中“去”和“留”各指的是哪些人?材料二中“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我们要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四)总结反思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运动的序幕,从此维新派为变法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促使了光绪帝推行变法。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在思想上起了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方案不符合中国国情,维新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