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195153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西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西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西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西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西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目录前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根据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市级规划),以“保护耕地、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为原则,编制天津市西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增强西青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西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全区行政辖区范围内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的战略性规划,是全区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依据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2、制度,坚持实事求是,以下达给西青区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下限,以建设用地总量特别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上限,充分与市级规划相衔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用地,妥善处理保护耕地和保障建设的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章总则一、规划原则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节约集约用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3、统筹城乡,推进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二、规划任务落实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给西青区规划调控任务,强化西

3、青区土地用途管制,引导乡镇级土地利用调控。1、落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定严格的管控措施;2、划定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优化建设用地内部结构。通过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措施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3、建设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4、引导乡镇级土地利用调控,统筹安排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天津市土地管理条例;4、天津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5、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

4、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7、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8、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9、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10、天津市西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1、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2、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13、天津市西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4、天津市西青区城乡总体规划(2008-2020年)。四、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西青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总面积56360.8公顷。五、规划期限本次土地利用总体

5、规划修编的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第一节 西青区概况一、区域位置西青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海河流域下游,地处北纬3851-3911,东经11653-11720。南北长48公里,东西宽11公里,全区总面积563.6平方公里。西青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外围新四区之一,东与红桥、南开、河西、津南4区毗邻,东南与滨海新区相连,南靠独流减河与静海县隔河相望,西与武清区和河北省霸州市接壤,北依子牙河与北辰区交界。西青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内,依属天津,北邻北京,交通便捷,受大都市经济辐射较强,是典型的城郊经济区。境

6、内有天津市外环线、津同、津涞、津港、津淄、京福等11条公路干线,纵横交错,贯通全国各地。经外环线30公里可达中国北方最大的贸易港天津港,距天津机场仅15公里,行经京津塘高速公路直达首都北京,京沪铁路穿越西青区23公里,陈塘庄支线、周芦铁路、李港铁路及南曹支线等地方性铁路贯穿区境南北。二、自然资源概况(一)地形地貌西青区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地势低平,西北部较高,海拔约5米;东南部略低,海拔约2.5米;中部最低处海拔仅1.5米。地面坡降很小,仅为1/6000-1/10000。地热地质条件良好,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二)气候西青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

7、升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温度下降快;冬季寒冷少雪。雨热同期,热量丰富,雨水充足。全年无霜期211天,年均气温11.9,年均降水量542.6毫米,全年降水量的75%以上集中在夏季。日照总量2593.8小时。区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明显转换,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春秋季以西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为2.8米/秒。(三)土壤西青区土壤均属潮土类,下分普通潮土、湿潮土、盐化潮土、菜园土4个亚类,13个土属,35个土种。土壤分布随成土因素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规律。由于地形、水文等条件的地域分异,土壤随着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土壤质地由砂到粘,土壤盐化程度由轻到重,土壤亚类在

8、西北部主要是普通潮土,中部可见湿潮土,东南部多为盐化潮土。(四)水文西青区地处海河流域下游,境内自然河流与人工河流纵横交织,坑塘洼淀密布。全区有一级河道3条,即中亭河、子牙河、独流减河;二级河道10条,其中用水河5条,排水河4条,排污河l条。用水河道大多呈东西向,排水河道一般呈南北向。在津港运河东侧、大沽排污河南侧,有1座区内最大的蓄水拦洪水库鸭淀水库,蓄水面积7平方公里,库容量3450万立方米,加上众多的灌排大渠,形成西青区河网稠密、纵横交错的北国水乡景观。(五)土地资源西青区绝大部分为可灌溉的水浇地、菜地和水田,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的原则,全区农业可以划分为4个区

9、域:南运河两岸的菜田潮土区,以种植蔬菜为主;独流减河沿岸低洼盐碱地,以养鱼、种稻为主;北部高土地带,以果园、苗圃为主;中部潮土区,以旱作粮食为主。三、社会经济概况2005年,西青区辖李七庄、西营门2个街道办事处,杨柳青、张家窝、精武、大寺、中北、辛口、王稳庄7个镇,区政府驻地杨柳青镇,149个村民委员会及57个居民委员会。2005年,西青区常住人口46.45万人,户籍总人数32.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18万人。境内有市属工农联盟、杨柳青、青泊洼、卫南洼4个农场。地区生产总值123.57亿元,比2004年增长24.3%,经济结构三次产业比5.7:61.9:32.4;完成三级财政收入33.5

10、4亿元,其中区级财政收入13.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10.35元。西青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2.6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3.05万亩,经济作物19.55万亩。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195.54亿元,农业总产值14.39亿元。西青区城郊型农业特色显著,已形成淡水养殖、无公害设施化蔬菜生产、花卉生产等6个农业基地。 工业总产值达348.91亿元,占全区社会总产值的83.5%。区内已形成了化工、医药、汽车、机械、金属轧延、食品、纺织、印刷、金属制品等13个门类、32个行业。并形成了以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为龙头,多层次、多形式、多门类的大服务发展格局。第二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一、

11、上轮规划实施成效天津市西青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指导了西青区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规划的纲领性作用加强,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度得以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西青区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较为严格保护,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得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土地用途管制得到强化,经济保持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西青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二、上轮规划存在问题(一)规划用地指标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由于上轮规划的前瞻性不足,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特殊问题,未能准确预测出西青区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所需求的建设用地规模

12、,对于国家、市重点建设工程预留的用地规模不足,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难以适应当前各项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极大削弱了规划的现实指导意义,致使频繁调整规划,使规划失去了严肃性和权威性。(二)规划实施力度不足上轮规划期内,实现1996年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基础上压缩1/4土地,由于受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土地浪费严重与供需不足并存。(三)缺乏有效的实施管理保障机制社会各界对土地规划的认知、接受和重视的程度还较弱,导致其规划权威性和法律地位不高,在实施管理中随意性较大,未能得到各界充分的重视和配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控制作用的发挥。第三节

13、 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地利用结构与规模2005年,西青区土地总面积56360.8公顷(84.54万亩),各类用地情况如下:农用地总面积3319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8.9%。其中,耕地为1565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8%。建设用地总面积1865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1%。其中,城乡建设用地为1579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8.0%;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为286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 1%。未利用地总面积451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二、土地利用特点(一)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耕地保护压力大西青区近几年耕地减少较快,且存在相当数量的盐渍化土壤。扣除难以开

14、发利用的河流水面、滩涂、苇地等其他土地,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有135.5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2%,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耕地保护压力大。(二)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大,用地结构有待整合2005年,西青区建设用地地均GDP为6622.64万元/平方公里,同期天津地均GDP为11202.34万元/平方公里,整体土地产出效益偏低;而西青经术开发区建设用地地均GDP为23728万元/平方公里,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大。处于城市与农村交错地带的西青区,工业企业用地与农业用地共存,现代公寓与农村住宅同在,用地空间结构有待整合。(三)农村居民点人均规模大,内部功能混杂2005年,西青区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206

15、.97平方米,大大高于国家有关标准。部分村庄内部均有自己独立的工业聚集地,使得农村建设用地分布较为分散、零乱,内部用地类型交错混杂。(四)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有待改善西青区自然河流与人工河道纵横交织,河网密度为0.42公里/平方公里,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利用条件。近年来,水面逐步减少,路面硬化逐渐增加,土地沙化严重,是近郊四区内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城区,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一、农用地保护压力大“十一五”规划期间,西青区处于跨越式发展的起步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决定了建设用地增长趋势。为保障天津市城市空间向西南方向的拓展,发展城郊经济,加强城乡联系,实现“三步走”战略,西青区加大载体建设力度,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应的配套道路工程为城郊经济发展提供了载体支持,全区的建设用地规模需求剧增。1996-2005年间,全区耕地净减少5036.3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约为耕地减少总规模的85.0%。另外,现状耕地间沟渠密集,东南部大部分为盐化潮土,使耕地保有量和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