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低工资的起因即其集体议价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194838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低工资的起因即其集体议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低工资的起因即其集体议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低工资的起因即其集体议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低工资的起因即其集体议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低工资的起因即其集体议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低工资的起因即其集体议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低工资的起因即其集体议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低工资的起因即其集体议价沙磊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南京财经大学 高觉民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南京财经大学鲍晶晶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南京财经大学摘 要:本文在以往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基础上,在若干原子式的生产者消费者当中引入了企业这样一种组织生产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含有分立的生产者消费者与企业同时存在的一般均衡模型,作为基本经济环境,即城乡二元结构,从而分析农民工问题。通过模型比较了自给自足者、分立的分工参与者、企业工人和企业所有者这四个模式。我们认为企业工人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劳资关系)可以理解为

2、争夺企业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所带来的分工收益。由于农民工游离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中而无法在劳资谈判中获得优势。农民工如果能够以集体形式参与工资的讨价还价,将有利于其提高工资境遇和生活水平。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分工,生产者消费者,企业,工资的讨价还价。Abstract: In this paper enterprises organizing production are introduced into numbers of atomic producer-consumers based on the former models of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A mo

3、del that consists of divided producer-consumers and enterprises are constructed as the basic economic circumstance, i.e. the rural-urban dual structure, to analyze the problem of rural labors. Four patterns are compared through this model, as autarkic individuals, divided participants of division of

4、 labor, workmen and owners of enterprises. It is figured out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man and owners (or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can be apprehended as a contention for the benefit of division of labor brought about by enterprise, a form of productive organization. Rural labors are rarely

5、 able to benefit from the bargaining for their dissociation of the dual rural-urban structure. The standard of living and wages of rural labors would be improved to some degree, if it is possible that rural labors can be organized into unions and thus take part in the bargaining of wages.Key Words:r

6、ural-urban dual structure, rural labors, division of labor, producer-consumer, enterprise, bargaining of wages.一、引 言无论是Adam Smith还是Karl Marx,他们的著作中都在谈论分工。现在,分工的思想通过以超边际分析作为基本工具的新兴古典(new classical)经济学得以复活。但是在以往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文献中,模型的建立都是以分立的生产者消费者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 这里可以参见一系列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文献。文献综述见Yang, X and Ng, S (1998)。

7、分工是在这些相互独立的“原子”之间进行的。本文则在这些分立的生产者消费者中间引入企业,通过企业来组织这些原本分立的生产者消费者进行高效率的生产,这就出现了以往文献中没有出现过的分立的生产者消费者与企业并存的情况。我们设定上述的经济环境并不是出于偶然。一方面,它更贴近古典经济学家们两百年前所面临的经济世界,即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逐步转向以企业为组织形式的工业化生产。另一方面,我们设定的经济系统可以作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简化抽象。我们用自给自足者和低效率生产者代表“乡”这一元,用高效率的组织化生产代表“城”一元,而农民工是身处两元之间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群体。企业被认为是一种组织生产的方

8、式,其作用之一就是可以通过企业组织工人进行分工从而降低生产所需的学习成本。在第二节里,我们顺着这个古典经济学的洞见,从单个工人的生产函数内生出了一个企业的生产函数。接着,在第三节建立了一个包含着分立的生产者消费者与企业同时存在的模型:模型中有两种商品,若干个具有相同效用函数和相同事前生产能力的生产者消费者。不同的生产组织结构导致事前相同的生产者消费者中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模式:自给自足者,分立的分工参与者,企业工人,企业所有者。第四节里求解出一般均衡,并对结果进行比较静态分析。通过建立模型和比较模型中的四种模式,我们用形式化的语言重新解释了Karl Marx的剥削理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无意于阐述或证

9、明Marx从“剥削”问题引申出的其它比较激进的观点。第五节开始讨论农民工的工资集体议价问题,工人组成团体在工资的讨价还价中所起的作用在这里得到了正面的评价。最后一节我们在模型之外更广阔的维度下展开叙事,对中国农民工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简短的评述。二、企业生产函数的构造Adam Smith对国民财富性质与起因的研究的第一章讲的就是分工。Smith举了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例子,就是大头针的制作。按照Smith(Smith, 1776)的叙述,大头针的制作过程被分解为18个不同的工序,每道工序的人只要熟悉大头针的部分制作过程就足够了,并且重复简单劳动可以熟能生巧。Smith在这里所讲的分工是通过企业这

10、种方式组织劳动者生产一种产品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另外一种分工是不同的个体或生产性组织生产不同的产品并进行交换。下面我们把Adam Smith对企业组织工人从事分工生产的思想进行形式化,从单个工人的生产函数内生出企业的生产函数。首先考虑单个生产者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这里我们采用一种形式简单的有着固定学习成本的生产函数(1)(表示生产时间,是学习成本,)这个生产函数劳动的平均产出是,可见这是一个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 个人同时独立生产这种产品,其生产函数为(2)。在一般情况下,个人生产一种产品,如果分为个工序,并且假设每个工序的学习成本为,单个人生产“个产品”的生产函数为()(3)(下标表示这是“半个

11、产品”的生产函数,那么个人联合生产的生产函数为()(4)。为了下面求解问题的方便,我们假设工序的分割是连续的。也就是说人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可以把生产过程分为道工序,(4)可以简化为()(5) 这个假设在大头针的生产中似乎不太符合现实,在如今高度现代化的生产中倒是显得更为合适。这就是无限可分工生产函数。对比(2)和(5),假定,可以看出同样是个人生产同一种产品,通过把一个产品分成很多部分进行生产,可以有效的把总的学习成本从降低到,从而提高每个生产者的专业化程度(专业化程度通过扣除学习时间后投入生产的时间来衡量)。构造方法背后的含义就是Smith讲的那个很简单的故事:企业通过分割工序,组织工人分

12、工生产从而得到每个工人的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以及较高的生产效率。构造的方法虽然很简单,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即使给定生产某种产品的工人的数量和单个工人的生产能力(即(1),不同的生产组织结构仍然可以得到不同的事后总和生产函数(比较(2)与(4)、(5)两式)。在这里我们猜测,企业的存在理由之一就是可以试验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通过企业间的竞争可以找到最优的组织生产的方式。最后要强调的,我们构造企业生产函数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资本品的投入对生产函数的影响。如果考虑资本品的投入,我们的分析就会更像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即企业所有者获得资本投入带来的报酬,而工人获得劳动投入的报酬。但在这里,即使在没有资

13、本品投入的情况下,通过企业来组织工人进行分工生产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这正是本文所要强调的不同于以往新古典经济学的地方。三、一个包含企业和原子式生产者消费者的模型现在考虑一个由个具有相同效用函数的生产者消费者构成的经济系统()。为了避免整数问题,我们设定这是一个测度为的连续统。这个经济体生产和消费两种商品和,每个人可以独立的同时生产两种产品或其中一种产品。经济系统中每个人的生产能力都是一样的,生产一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6)(表示生产时间,是学习成本,)。每个人的效用函数都是(,、是商品的消费量)(7)。采用CD效用函数意味这两种商品缺一不可,比如分别是衣服和食物。、的权重相同,说明两种商品同样重

14、要。但是权重相同这一假设并不是我们的分析所必须的,更多是出于简化模型求解的考虑。个人里面有个人分别进入两个工厂生产,工厂雇佣个工人进行联合生产,其生产函数采用(5)的形式,规定,即(,)(8)。上述经济系统中的人有四种可选的生产消费模式还存在其它一些模式,比如一边在企业工作拿工资,一边在家自己生产。这里没有严格的证明就忽略了这些现实中很难出现的模式。模式(I)是自给自足,一个人同时生产和两种产品。这种模式一共有人。模式(II)是分立的分工参与者,他们不受雇于企业进行生产,而是独立的生产和两种商品中的一种,然后通过市场交换另外一种产品。这种模式一共有人。模式(III)是受雇于企业的工人,个工人进

15、入工厂生产(),且(9)。受雇于企业的一个典型工人支付的劳动量为,工人劳动的工资率为()。模式(IV)是企业所有者,他们建立企业雇佣工人进行组织化的生产。企业的企业所有者给工人支付的工资率为。模式(IV)人数很少,因此在的连续统中测度为零 把企业所有者设想为很少,不是出于理论上的考虑,也不是理论本身的应有之意,更多的是对现实的一个近似。至于为什么企业所有者数量远远少于工人数量,以及下文涉及的为什么企业所有者有企业利润的剩余索取权则不是本文所能讨论的。根据各参数的定义有(10)。下图是四种生产消费模式之间的关系图,图中只画了一个代表性企业。()表示生产和出售产品,通过市场购买产品。假设分立的分工参与者生产的产品和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时并没有差别。由于我们的模型中没有像其它新兴古典模型那样考虑交易成本,所以企业所有者用自己工厂的产品去市场上交换其它产品,等同于先出售自己企业的产品获得收入,支付工人工资后剩下利润,再用利润从市场上购买两种消费品。很显然,存在交易成本的时候,企业卖出产品再买进同样产品会因为交易本身而白白付出成本。此时存在交易成本时,企业便会如文定理(Wen,1998)所描述的那样,不会卖出和买进同种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