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中国史学名著》1-4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1947084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9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1-4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1-4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1-4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1-4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1-4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穆《中国史学名著》1-4(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钱穆 中国史学名著 1-4 尚书今天第一讲是尚书。尚书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学名著,而且也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古书,中国还没有比尚书更古的书留到现在。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没有韵的称书。“尚”者,远古、上古之意,尚书就是一部上古的散文集。孔子以诗书教弟子。孔于以前,春秋时代,贤大大多读诗。书,在左传上可看到。孔子以后,像墨于。孟、苟池都读诗、书。故可说尚书是中国古代一部大家都读的书。但在今天来讲,尚书是一部很难读的书。尚书分虞、夏、商、周四代。后人把夏、商、周称三代,唐虞属于五帝,因此尚书她叶说是一部五帝三代之书。从唐虞到现在,该已四千多年;从西周以来,也有三千年以上,尚书真该说是一部

2、中国的远古书。汉代太学设立五经博士中有尚书,照现代话来讲,尚书是那时一部国立大学规定的教科书。可是经过西汉到东汉四百年,实在这部尚书也并不能字字都讲通。我们说汉代“去古米远”,但这部尚书已没有能完全讲通,当然以后会更讲不通。唐代韩昌黎说过,周诰殷盘,诘屈聱牙,他亦说是难读了。直到清代,讲经学最为有成绩,训沽、考据,工夫下的特别深,但清代两百几十年,这部尚书还是没有能一字字的讲通了。民国初年的王国维,是当时同辈行中对经学最有工夫的人,但也就说尚书不能尽通。可见我们今天来读尚书,只求得其大义便好,不可能逐字逐句都要讲得通。我有一位朋友顾颌刚,同在大陆的时候,他就想为尚书做一番现代白话文的解注和翻译

3、。我想这工作会是徒劳无功的。据说此刻他翻译的尚书已经出版,但我没有看过。无论如何,他不能把尚书里难解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必然的。古书不易通,并不是说拿白话一翻就可通了。注解已难,拿白话文来翻译古文,其事更难,并不是几千年前人说的话都能用今天的白话就能恰好翻得出。这些都是做学问走错了路的,暂不讲这一问题。 第二,我们要知尚书是一部多问题的书。文字问题外,便是本子问题,即是尚书的真伪问题。尚书有两种本子,一种叫今文尚书,一种叫古文尚书。今天我们只说今文尚书是真的,而古文尚书则是假的,我今天且先把此问题简单一讲。尚书究有多少篇?旧说有一百篇,此说不可靠。当秦始皇焚书时,有一博士伏生,他就收藏着一部尚书

4、,回到家,装进壁里边,偷偷地保留下来。秦亡汉兴,重觅尚书,只知道有伏生的一部。那时伏生还在,快一百岁,老了。他是山东人,不能叫他从山东到长安去,因此政府特地派了一位有学问根柢的晁错到他家去求此书。但伏生已经不大能讲话,他和晁错双方口音有讲不明白处,由伏生一女儿在旁作翻译。这样几个月,晁错就带着这部尚书回到政府。这一部尚书此下称做伏生尚书因是从伏生家里得到的。那时中国文字也不断地在变。古代是写篆体,秦代汉代,普通都写隶体。篆体写的叫古文,拿那时通行的隶书写的叫今文。伏生尚书本是一部篆体古文的,不易认识,伏生就告诉晁错改写成隶书,因此伏生尚书同时又称今文尚书。汉廷把来设立博士,传授学生,所以这部尚

5、书我们也可为它定名称做博士官尚书。此是当时尚书的第一种本于。后来武帝时有鲁共王为盖造房子,弄坏了孔子旧居的墙壁,在壁中发现了许多古书。大概也是因秦代焚书,孔家后人就把很多书藏在壁里,此刻发现了,当然为孔子后人所有,此人便是孔安国,在武帝朝作官泅才讲的晁错到伏生家中求尚书,那是汉景帝时的事,此刻又出现这一部尚书,则称做孔壁尚书,亦称孔安国尚书,亦可名为古文尚书,因它都用战国以前所用的篆体书写,不像伏生尚书已经改写成今文,所以这一部则称做古文尚书。此书未立博士,即是当时朝廷博士官不用来教学生。孔安国尚书和伏生尚书有什么不同呢?伏生尚书只有甘八篇,而孔安国尚书多了十六篇,共四十四篇。其甘八篇中,文字

6、亦略有不同。到了西汉末刘歆移书上太常博士,曾请求把好几部古书增列博士,其中就有古文尚书,当时没有通过。直到东汉,这部尚书始终没有列为学官,只在社会学术界私下流行,并未在国立大学内成为一份正式的教科书。汉末大乱,一切书籍多散失,此书也不见了。到了东晋,忽然有人献上尚书,称是孔安国本,大家说是古文尚书失而复得。以后便把尚书两个本子今文古文合而为一。如唐代初年孔颖达编五经正义冲的尚书,就是今文古文合而为一了。再以后直到南宋朱子,对此尚书发生了疑问。他说:为何这部尚书帅间伏生尚书都难懂,而孔安国尚书却又都是容易明白的?此中理由不可讲,朱子遂发生了怀疑,不过朱子也没有深进一步作研究。待到朱子学生蔡沈,写

7、了一部书集传,和朱子自己写的诗集传,到了元代,成为科举考试所必治之书。蔡沈书集传里面在尚书每一篇题目之下都注明了“今文古文皆有”,或“今文无古文有”字样。“今文古文皆有”这就是今文尚书。“今文无古文有”的,这就是古文尚书。蔡沈乃承朱子意,把一部尚书重新分别开来,使人知道尚书里有这今、古文的问题。于是下到元代吴澄,明代梅骛?(不会读,没法输入),开始出来怀疑古文尚书是假的,靠不住。这一问题要到清代初年,阎若璩(百诗)才开始十足证明了从东晋以后的所谓古文尚书是一部假书,不是真的孔安国尚书。他写了一书名古文尚书疏证,“疏证”就是辨伪之义,此事才得成为定论。在他稍后有惠栋,也写了一部古文尚书考,同辨古

8、文尚书之伪。这是在近代学术史上所谓辨伪问题上一个极大的发现。这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惊天动地的大功绩。诸位不要认为自己学历史,可以不学经学。或说学近代史,可以不学古代。或说学社会史、政治史,可以不治学术史。当知做学问人,大家该知道的我们总该知道。学术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大家都知,我独不知,孤陋寡闻,总对自己研究有妨害。我们该知,尚书字句不能全通,此并无害。但前人辨今古文真伪,已得结论,其大纲节所在,若亦全不理会,此大不可。诸位莫误认为学问必待创辟,须能承续前人成绩,此亦至要。今天诸位做学问,都知看重材料考据。但一堆材料在这里,怎样去考,总该懂得一些艰苦门道的。如像古文尚书,诸位若把阎、惠的书拿来细

9、翻一遍,便知牵涉太多,尽有麻烦。我们把前人已有定论的来潜心研求,自可长自己见识,训练自己工夫。即如阎百诗写此一书,同时便有毛奇龄写了一本古文尚书冤词来作驳议。毛氏著述极多,博学善辩。那究谁是谁非呢?此须把阎、毛两家书合来细看。当然我们现在都信问百诗是对了,但仍有许多话讲错。毛西河的话,当然不为后人所信,但此书至今尚存,仍可一读。这里面还有较复杂的问题存在,我所著近三百年学术史,曾对此事讲了很多清儒所未讲到的话。可见学问实是无穷,已成定论的大问题之内,仍可有小问题。现在我们对这问题暂停不论,只要知尚书有两种本子,古文尚书是假的便够。诸位若读尚书,读蔡沈集传最容易了。史记上说伏生尚书丨八篇,古文比

10、今文多十六篇,十六加计八只有四十四篇,而现在的尚书是五十八篇,这里又有问题。以后我每次讲一题目,只讲一大概,但诸位不能听了便算。如此不仅记不得,绝对要忘,而且记得了也没有用。当知做学问本来是要工夫的,没有不花工夫的学问。诸位每做学问,好问方法,做学问最大第一个方法就是肯花工夫。一学者花十年甘年一辈子工夫来解决一问题,本是寻常本分之事。或许诸位现在没有工夫,不妨留待完成硕土博士论文,职位解决了,再来读书,再用工夫。现在再回头来讲丶尚书有今文古文,古文尚书是假的,只有甘八篇今文尚书伏生传下的是真的。孔安国所传本也是真尚书,可是后来掉了。孔安国尚书并不假,只因为不立博士官,流传不多,就亡失了。到东晋

11、由梅赜所献本才是假尚书。但我此刻要讲另一问题,那今文尚书甘八篇也不完全是真的。讲到此,就要讲到所谓辨古书之真伪这一问题上去。古书有真有伪,我们该懂得分辨。这不是今天的新问题,从来学者都注意此一问题。依照我们现在眼光来看,我们该进一步说,今文尚书也未必全是真,也多假的。可惜当前没有人能进一步来研究此问题。这因民初以来,一班讲学问的讲过了头,即如辨伪,像顾颉刚的古史辨,他认为夏禹也无此人,这大讲过头去了。其实也不该专怪顾颉刚,在前清末年早有讲过了头的,像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以及孔子改制考。照康有为讲法,所谓经学汉学,其实只是新莽之学。“新”是王莽的朝代名。清儒都讲汉学,康有为却说是新学,经则都是伪

12、经,由刘歆替王莽伪造。此书出版后,经清政府禁了,把书销毁,不准发行。但民国以来,大家喜欢讲新,就看重了这部书。顾颉刚古史辨就是承此而来。后来康有为从事复辟,失败了。但这只是康有为政治上的失败。他在学术上并未失败。他跑进北平东交民巷荷兰公使馆,就在里面叫人再翻印他的新学伪经考,果然在北平市上还有很多人买他这书。他在学术思想上还是领导着一个新的方向,然而辨伪过了头,其实是荒唐的。孔子改制考更荒唐,说孔子所说的以前,只是孔子托古改制,孔子自要创造一番新制度,而把来假托之于古代。这样一讲,全部中国历史,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便是刘歆,却都是造谣作假的。这样的讲下去,讲到夏禹是一条虫,才引起人家讨厌。辨伪

13、之学,便不再讲了。实际上,辨伪不该过分,但有许多真伪还是该辨。如说尚书,我觉得即在今文甘八篇里还有很多不可信。如尚书第一篇尧典。近代有人写文章,辩护尧典里所讲大文如“日中星鸟,日永星火,宵中星虚,日短星昂。”等类,这些甘八宿中的鸟星、火星、虚星、昂星,它们在天上的位置是要转移的。据现在天文学考据尧典所云,却是中国古代尧舜时代的天文;至战国时候,则并不然。据此证明尧典不假。大概这一套学问,在日本比中国研究的人多,因一般的科学知识,日本比中国发达,中国学者在此方面还是根据日本人讲法。可是在我认为,科学知识比较专门,中国古人称之为畴人之学,譬如种田,父亲种的田儿子继续种下去。古人研究天文学历法,此种

14、学问,大概都是世袭的专家之学,父亲传给儿子,故又称为畴人之学。畴人之学也许可以是先生传学生。尧舜时的天文,也可以是从古传下,或在文字上,或在口传上。我们不能只根据这一点知识便认尧典全篇可信,只能说尧典中这些话有来源。其他的话,并不一定全可信。如尧传天下于舜,舜命禹作司空,同时兼百揆(就是兼宰相之职)。命弃作后稷,这就是农业大臣。命契掌五教,这是教育大臣。命皋陶做士,是司法大臣,也兼掌了兵。命垂作共工,是工业部大臣。命益做虞,是畜牧部大臣。命伯夷典礼,命夔典乐,命龙叫他做纳言,掌皇帝命令。共凡九官,这一点便大大靠不住。首先是年代问题。禹是夏代之祖,契是商代之祖,弃是周代之祖,此刻都在舜下面变成同

15、时的同僚。这且不讲。特别重要的,舜时已有一个宰相,又有管土地、管农业、管教育、管司法、管工业。管畜牧、管乐、管纳言的,共九职,此是中国古代一个极像样、极有组织、有规模的行政院。倘使在尧时中国的中央政府已有那么九部大臣,为何下面夏、商、周三代,乃至于春秋、战国下及秦、汉都没有?这不是历史上一大退步吗?舜时大臣分九职,为什么下面从来没有?单据这一点,从舜到秦两千年的历史,变成无法讲、讲不通。所以我只能说尧典是战国人伪造,舜官九职,是战国末年人一个理想政府。他们懂得政府里该有管教育。管农业、管司法、管音乐的等等官,那是一番很高的理想,这正如康有为所说的托古改制。不过康有为不能拿这话来讲孔子,说孔子以前,根本没有尧舜,没有尚书,没有周公。但托古改制确是有的,先秦诸子中多有,儒家中间也有,但不能说过了头。诸位当知,读史不能辨伪,便会有许多说不通处。但辨伪工夫中寓有甚深义理,不能轻易妄肆疑辨。如康有为顾颉刚辨伪疑古过了头,又更多说不通。上面是说尧舜时代不能有这样一个政府,像尧典中所说,这些材料不可信,只有说到中国古代的天文或可信。我试再举一小例,如尧典篇首有“玄德升闻”四字,舜之德被尧所知,但为什么称“玄德”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