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1944710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第一节 教育评价心理概述第二节 评价者心理与调控 第三节 被评价者心理与调控教育评价过程是评价者依据某种标准对被评价者有关方面情况进行评判的过程。 在此过 程 中, 评价者的心理状态必定会影响评价结果; 被评价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 常 常 也会出现“失真”的情况, 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 为了提高评价的信度, 就必须考虑 和 分析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评价心理现象, 注意与这些心理现象相应的、 整个评价工作中必 要的 组织调控与思想教育。第一节 教育评价心理概述一、评价心理的分类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评价心理 ,是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对评价全过程的实

2、践活动和评价过程的各种关系、 交 往等现实活动的反映。 因此, 评价心理既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反映评价现实的心理现象, 又 指其对评价现实作出反应的行为方式。在评价过程中, 评价者或被评价者产生的心理活动变化多端, 显现的现象多种多样, 表 现的形象纷繁复杂。 为了便于认识, 必须讨论评价心理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评价 心理可以概括为不同的种类。(一)根据心理学范畴分类 根据心理学范畴可分为评价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 征。评价的心理过程 ,是指在评价过程中即时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 它包括观察、 社会知 觉、 记忆、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象等心理活动。评价的心理状态 ,是指

3、评价过程中较长时间的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情感方面的 情绪状态, 如饱满或低沉,热情或冷淡等状态;注意方面的集中或分心等状态;意志方面的 信 心或沮丧等状态;思维等方面的疑难与质疑、定势与灵活等状态。评价的心理特征 ,是指评价者或被评价者比较稳定、 恒常的心理品质。 它包括个性的不 同气质类型 (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 ;性格的理智特征 (如感知方面的记录 型、 描述型、解释型和思维方面的分析型、 综合型) ,情绪特征(如强度、稳定、久暂、主 导心境 ), 意志特征 ( 如自觉性与独断性、坚毅性与顽固性、果断性与武断或优柔寡断、自 制力与任性 或怯懦等 ) 。(二)根据评价

4、过程的阶段分类根据评价过程的阶段可分为组织过程心理、 设计过程心理、 实施过程心理、 评价过程心 理和被评价者的准备心理、自评心理、受评过程心理、结果反馈心理。组织过程心理, 是指评价的组织者在组织评价工作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选择评 价人员、 机构建立、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沟通、 相互调控、 内部关系处理、 评价意见冲突处 理、 总结汇报等环节中发生的心理现象。如选择评价人员的熟悉、相似等心理。设计过程心理, 是指评价人员设计评价方案, 特别是评价标准时的心理现象, 如新奇心 理、角色心理、捷径取巧、急躁畏难心理等。实施过程心理, 是指实施实际评价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5、晕轮效 应、遵从心理、逆反心理、心理定势、疲劳效应、期待心理、同行宽容和冤家心理、时尚心 理 等。评价过程心理, 是指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应用时的心理现象,如亲疏心理、刻板归因、老 好 人心理、回避心理等,以及工作结束时的大功告成、草率等。被评价者的准备心理和自评心理,是指被评价者准备接受评价和自我评价时的心理现 象, 如焦虑、疑惧、应付心理等。受评过程心理, 是指被评价者接受评价、 配合测评时的心理现象, 如对抗、 迎合、 防 卫、 怯场心理等。结果反馈心理,是指被评价者接到评价结果通知时的心理现象,如被动、护短、嫉妒、 自 我辩解、敏感问题心理等。(三)根据评价者或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分类 根据

6、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可分为 意识倾向性、 情意心理、 认知倾向、 个性心理 特征。意识倾向性,是指评价者的不同的情趣、爱好、动机、理想、需要、价值观等。 情意心 理,是指评价者的情感意志特征和情绪状态。例如,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心境 开朗时,评价标 准掌握较准,信息搜集较细、较全,分析评价较认真;如果心境沉郁、情绪 波动, 则易偏离标 准的客观性, 搜集信息急躁草率;如果因被评对象引起情绪不好,则易产 生偏见, 甚至报复心 理, 使评价偏差更大。 意志方面的毅力、 耐性、 精力的具备与发挥如何, 直接影响评价的始 终一致、前后统一的客观性。认识倾向, 是指评价者已有的知识、 经验、 认识

7、结构和价值观念、 知觉模式、 思维定 势、 形而上学或辩证思维对评价可靠性的影响。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气质、 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评价可靠性的影响,如易受暗示 的气质特征而出现“遵从心理” ,且遵从程度较大、范围较广,等等。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 不同的分类方法使评价心理具有不同的类型。 鉴于普通心理学和 其它有关心理学论著, 对心理影响评价的一般规律和影响评价的一般心理现象与行为方式已 有 所论及,这里只着重讨论评价过程中一些典型的干扰较大的心理行为模式。二、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一般心理影响在评价活动中, 参与评价的人员有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两个方面。 这两方面的心理活动是 不相同的, 但又相互

8、渗透,相互作用。由于评价者参加活动的始终,其评价心理占居主要地 位,对评价的成败起着决定作用。相比而言, 被评价者对评价活动的介入并不很多,但其评 价 心理对评价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 在评价心理中, 对这两方面应分别给予考虑, 而且 应 着重考察评价者的心理现象及其效应。(一)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一般心理影响 评价工作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作出价值判断的 过程。这种判断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在肯定的评价中, 价值又有高低之别。 这对于与评价 对象有关的被评价者, 必将产生多方面 的影响。1 对自信心和自我概念、自我知觉的影响被评价者如果得到好评, 就容易从肯定的方面看待自己, 增强信心; 如果

9、得到不好的评 价,就容易从否定方面看待自己,产生自卑感。2 对情绪稳定和不安的影响被评价者得到好的评价时, 就出现情绪稳定, 不安程度下降的倾向; 得到不好的评价 时, 就出现精神紧张、情绪不稳,不安程度加剧的倾向。3 对意志和动机的影响被评价者得到好的评价时, 意志增强, 干劲足; 得到不好的评价时, 意志沮丧、 干劲 低。 但是,有时得到好的评价, 也会出现干劲低落。 虽然得到不好的评价, 只要给予适当的 指导, 有时干劲反而会更高。4 对要求水平和到达目标的影响被评价者得到好评后, 能出现向着更远大目标前进的倾向; 如果得到不好的评价, 会出 现降低原定目标的水平, 转向更为容易实现的目

10、标倾向。 但是,如果连续得到不好评价,通 常 不可能实现高层次的目标,却又产生留恋通常难于达到的更高目标的倾向。5 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关系的影响被评价者得到好的评价时, 会对评价者产生好感; 得到不好的评价时, 即使评价是有充 分依据的,也会对评价者产生厌恶之感。( 二 ) 评价者心理对评价过程的影响1 对制订评价方案的影响在制订评价方案的过程中, 评价者心理容易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如目标要求与 校实际的矛盾, 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制订者的主观意愿与领导意图的矛盾, 学 定性与定量 盾等。 对这些方面, 评价者的情绪状态, 意志品质和性格气质,都可能发 生积极或消极的影 响。2 对搜

11、集和分析评价信息的影响 在搜集和分析评价信息的过程中,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 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可能影响 搜集到的信息的全与缺、 真与伪、快与慢、纯与杂。 如果被 评价者提供的信息使评价者产生 怀疑和不满,可能对信息的分析产生偏颇或失误。3 对测定与评价的影响在测定与评价的过程中, 存在着更为复杂的矛盾, 也会产生复杂多变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评价者的心理状态, 可能影响信息材料的取舍与归属, 也可能影响测定方式和评价的严肃性, 造成评分高低、评语褒贬、权重分配、成绩效益认定、水平方向侧重上的偏差等。4 对评价结果解释的影响 评价结果的解释,是对评价对象作出结论,进行因果分析,较之 其他评价活

12、动,受主观 心理影响更大。 评价者的心理倾向, 可能使评价结论产生全面或片面、 夸张或缩小、文饰或 客观、因果倒置、牵强附会等一系列偏差现象,给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带来 困难。 三、调控评价心理的意义评价心理调控是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 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进行 调 节、控制和利用,使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如在评价前、评价中和评价结束时,参评人员可 能出现 种种心理效应, 特别是消极的心理效应, 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控制评价心理的消极效应, 对搞好 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 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使教育评价的准备更加合理充分 教育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 准备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评价

13、的成败。 教育评价的 准备工作要做的事情很多, 其中主 要的是方案准备和组织准备, 这里均涉及诸多心理学问题。作为评价方案的准备, 主要是评价标准的编制, 各种调查提纲、 问卷以及试题的设计 等。 这时,设计者的个体经验、认识水平、气质性格、兴趣态度、意志品质、道德水准、情绪状 态,特别是价值观等都会对上述各方面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事实上, 制定评价标准就是 评 价主体对教育规律及其价值的能动反映, 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 如果认为满足社会和 个体 发展需要的教育才是有价值的教育, 那么评价标准的制定就会以此为出发点, 立足于考 查教育 的政治价值、 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考查对人的自然

14、适应性、 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的 促进。 因而注意对学生的品德、知识、智能、体魄发展的评价。如果标准的制定者认为学校 教育主要是 为了传授知识, 那么在编制指标体系或在命题时, 将偏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的考 查上。 其它 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很明显, 例如意志薄弱者易受暗示, 往往把本来正确的设计内 容轻率修改 掉,而有的则固执己见,明明意见不合理也不愿放弃。对于评价的组织准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要特别注意人员组成的心理结构的合理性。 诚然, 评价人员的知识结构是重要的, 但是思想品德、 素质能力及其它心理状况更是不可忽 视的方面。例如,如果某一评价小组是由一些顺从、主动性差、优柔寡断的人员所组成,工

15、 作就 会缺乏生气, 从而影响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 反之,倘若全部由独立性强、 易急躁冲动、 情 绪不稳定的人员组成,也将难以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踏踏实实做好工作。( 二 ) 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保证教育评价活动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更好地完成各环节 的任务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心理现象对评价的实施过程影响特别明显, 因而在实施过程中的心 理 调控也更为重要。 表现在信息搜集与分析的环节上, 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心理现象都能直 接影 响信息资料搜集的真伪、全缺和快慢。例如,倘若评价者对被评价者抱有成见, 致使对 被评价 者的不足之处分外挑剔, 就会对其优点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影响对信息的获取、分 析与

16、整 理。 另一方面,被评价者对评价者缺乏信任和好感也会处处设防,产生对抗情绪。表 现在结果 的解释和结论的确定上, 评价者的心理倾向以及各种心理现象影响尤为突出, 这是 造成评价偏 差的重要原因。例如,在教育评价活动中,不少情况是一种集体评价, 此时评价 者由多人组 成, 以求结论更加准确客观, 但是倘若不注意心理现象的影响, 就很容易出现评 价偏差, 这 是由于集体评价往往是在同一时空的条件下, 对同一评价对象发表意见, 这时人 际影响十分突 出,其结果容易造成相符行为, 也就是说, 某些人的意见和行为,出于各种原 因,与他人的行 为、意志相符合。比方说,有的人根据集体中持某种评价意见人数的多少, 作出符合大多数人意 见的评价;有的则为了保持同行的融洽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从众行为; 有的屈从于某种权威人士 的意见; 也有的因缺乏自信而遵从他人的评价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