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名师一号】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层级演练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1942548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名师一号】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层级演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修版【名师一号】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层级演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修版【名师一号】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层级演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修版【名师一号】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层级演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修版【名师一号】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层级演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修版【名师一号】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层级演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名师一号】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层级演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名师一号】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层级演练 读下图,完成12题。1关于图中甲乙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和产业结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比乙城市集中B甲区域城市布局呈面状C甲区域的产业转移为高级形式的产业转移D乙区域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甲区域2导致图中两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最不可能是()A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B两区域的政策差异C两区域的人种差异D两区域的发展阶段差异12.解析第1题,乙区域经济发达,城市空间结构复杂,功能分区明显,城市布局呈面状,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甲区域;技术的转移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第2题,区域发展水平受地

2、理环境影响,区域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政策影响下也有较大不同,区域发展和人种没有直接关系。答案1.D2.C(2014四平一模)读图,回答35题。3东南亚()A属于发达地区 B人口稀疏C草原广阔 D多地质灾害4西亚地区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主要目的是()A抵御严寒 B增加安全性C隔绝外界热量 D反射太阳光5图中两区域民居明显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宗教 B气候C河流 D地形35.解析第3题,东南亚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大,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植被以森林为主,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势起伏大,多暴雨,地质灾害多发。第4题,西亚多为热带沙漠气候,太阳辐射强,风沙多,墙厚可以

3、隔热,窗小可以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光。第5题,东南亚降水多,民居房顶较倾斜,便于排水;西亚降水少,民居以平顶建筑为主。因此,两地民居差异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答案3.D4.C5.B(2014德州一模)下图表示的四个平原地区均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读图回答68题。6四个平原中农业地域类型属于传统农业的是()A甲 B乙C丙 D丁7下列关于图示四个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面积广阔,水源不足B乙土壤肥沃,雨热同期C丙草类茂盛,光照不足D丁河流众多,土壤贫瘠8下列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粮食商品率高B乙机械化程度低C丙水利工程量大D丁市场适应性强68.解析第6题,

4、根据四幅图的陆地轮廓、河流分布及经纬度可知,甲为南亚的恒河平原,乙为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丙为南美洲的拉普拉塔平原,丁为澳大利亚大陆的中部平原。其农业地域类型分别为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混合农业,属于传统农业的是甲。第7题,甲地区降水丰富,水源充足;丙地区光照充足;丁地区土壤肥沃。第8题,图甲所示地区人口稠密,粮食主要自给,商品率不高;图乙所示地区机械化程度高;水利工程最大是水稻种植业地区的显著特征,而图丙所示地区为拉普拉塔平原,降水适中,水利工程量不大。答案6.A7.B8.D (2014四川文综)下图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地,

5、年降水量最多的是()A地 B地C地 D地2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A草地荒地林地B耕地林地荒地C荒地草地耕地D林地耕地草地12.解析第1题,地位于内陆盆地中心,降水少,A错。地大气中水汽含量少,B错。地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C对。地位于内陆盆地,周围高山阻隔,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D错。第2题,图示地区为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土地结构中,荒地比重大,山地草场面积广,耕地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比例最小,C对。答案1.C2.C3(2013福建文综)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据此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示意考察区

6、域的地理环境。材料二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资治通鉴称M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N城及其西部口岸)。(1)指出M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2)分析N城设立经济特区有利的社会经济原因。解析第(1)题,M地位于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优越,同时M位于山前的冲积扇上,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注意该题要从有利的自然条件来解答。第(2)题,N城作为边境城市,其经济的发展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人文景观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还与西部大开发优惠的政策、充足的资金、丰富的能源(石油)有密切的关系。答案(1)东西接壤的

7、地理位置;位于冲积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草原绿洲,土壤肥沃。(2)毗邻中亚、南亚、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具有边境口岸的优势,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有特色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丰富的能源资源,有利于产业发展;国家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文化古迹众多,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4(2012四川文综)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分别归纳上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解析甲、乙两地形区分别是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甲区域由于地势高,热量不足,发展的是河谷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区域由于气候干旱,

8、水源缺乏,发展的是绿洲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答案特点:甲地形区: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分布在盆周山麓地带。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 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5(2012海南地理)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区域地形与气候条件对该区域苗族男子着装习惯的影响。解析图示苗族分布区位于南方地区,气温较高,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绑腿”可防蚊虫、蛇等叮咬。答案图示区域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植被茂密);穿着短衣和宽松长裤便于散热(可减轻酷暑高温带来的不适);打“绑腿”利于在山间及林中行走;防蚊虫、蛇等叮咬;冬季防寒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