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1923502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碾庄小学 代小静【摘要】:本文针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策略思考:一、 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三、拓宽渠道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能力;培养 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学生特点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出发,就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作了大胆尝试。一、 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

2、。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数学恰恰是抽象枯燥的。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景,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尤为重要。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营造宽松教学环境,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进而喜欢数学课;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情趣融洽、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究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诸如在教学中,学生错了允许重答,其他同学不能嘲笑,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

3、同意的意见允许争论,不明白的允许发问,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遇到问题允许大胆猜想。这样一来,学生就不怕上数学课了,每到数学课总有一种余兴未尽感觉,使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被激发出来,学习效率自然高效。例如:我在教学“周长的计算”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桌的面是什么形状?如果要在课桌四周用铝合金做边框,大约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求材料要多少实际就是求黑板的什么?使学生的思维马上集中到求周长上。接着我再问:“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所需条件,最终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教育教学价值。二、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方面,学习习惯大致包括:(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到中高年级我还重视验算习惯的培养。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1)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想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

5、。(2)仔细观察,用心去记低年级教材里直观的东西较多,高年级教材中线段图较多。从低年级开始注意教给学生学会比较、观察,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3)规范地写、准确地算小学低中年级,数学课上的写很重要,如一年级学写等号不用格尺,既要规范又要快。再如规范地书写数字、答题等。计算更为重要,强调规范书写的同时,计算的准确性不容忽视,有的学生计算只图快,不图准,这样是不行的。(4)及时检查,调节思路小学生多数乐于做题,而没有检查的习惯,甚至不会检查。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检查的方法是:一看是否抄错题或数;二看运用公式是否准确,计算过

6、程是否出错;三看答题书写是否完整。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拓宽渠道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传授的时候,要注重于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能从学生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设计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善于发现和提炼生活中的一些数学内容,为数学教学积累丰富的生活化素材。教师应是一个善于发现和提炼生活中数学素材的人。由于受小学生生活经验和身心特点等因素的制约

7、,教师只能将那些围绕在学生兴趣周围的或略高于学生接受水平的数学知识来影响学生。过于深奥的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群体兴趣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相反,则会导致一些学生对数学兴趣的丧失。如对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平均水深1.1米”问题的探讨,学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平均水深1.1米”就是河流中任何地方都是1.1米,身高1.5米的人游泳不会出现危险;另一个观点是“平均水深1.1”只是一个理论说法,说不定河流中的某个地方的水深超过1.1米,也可能达不到1.1米,身高1.5米的人游泳也有可能出现危险。这样的两种争论源于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不同。我在教学中,采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平均水深1.1米”与河流实际情况加

8、以展示,大多数学生就明白了“平均水深1.1米”不是“水深就是1.1米”,而如果只是过分强调算式的是否正确,过分强调无形的公式的话,那么教学效果将是如“填鸭式”的硬塞给学生,肯定是好不到哪去的。(2)深挖教材,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找准与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学生的生活体验较少,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背生活实际的地方而他们并不知晓,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如学生笔答“正方形的周长是16平方米”、“一只鸡蛋重50千克”等现象源自于学生对“平方米”、“千克”等概念与实际生活不符而闹的笑话。如果在教学前对教材与学生了解多一点,在教学中再多来几次“友善提醒”,或许,就不会出现上述的笑话了

9、。这个“友善提醒”也就成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切入点。(3)精心设计,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植根于课堂。如在教学4.68(1.680.32)这题时,教材中出示了对比题4.681.680.32。学生往往将上题误解为4.681.680.32,对于这样一道枯巴巴的算式,我是如何让学生正确解题呢?我这样设计了一个场景:(1)4.68元钱用去1.36元,还有多少元?(2)4.68元钱用去1.68元,还有多少元?学生答题后,教师接着问:哪道题剩的钱少了?少多少元?生:0.32元。师:比较一下,为什么少了0.32元?生:因为它们被减数相同,减1.68元比减1.36元多减了0.32元。师:为了使4.681.680.32

10、的结果和4.68(1.680.32)相同,前面算式中的减0.32,该怎么处理呀?生:哦!应该将减改为加。师:就是说多减的0.32应该补上,是吗?生:是。这样,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真切体会到,数学学习不是凭空无据的,它来自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它们的身影,我们面对的是生活,要用生活化的思维来看待数学,认真思考、反思和判断,从而使学生学会解题要点。(4)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一个书橱,上层书的本数是下层的3倍,如果把上层书拿出48本放在下层,那么,两层书的本数同样多。这个书橱上下层各有多少本书?大多数的学生解答为,下层:48(31)=24(

11、本),上层:243=72(本)。对此,我先认可学生的一个思维定势,即上层比下层多48本。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上层实际是比下层多482本,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活动:请男生出来12人,女生出来4人。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生:3倍。师:男生比女生多几人?生:8人。师:如果多的8个男生和女生站在一起,两组人数一样多吗?生:不一样。师:怎样才能使两组人数一样多呢?生:出来4人。师:那么,4人和多出来的8人是什么关系呢?现在,我们回到书橱的问题上来。这时,大多数学生已经反应过来,他们已经能够正确列出算式进行计算了。经过这样的一个情境,学生能够直观感知题目中的一个隐性条件,即上层书应该比下层多两个48本。这种“以他山之石攻玉”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加注重于用身边的事情来触类旁通,使学生真切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可以更好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在教学中,教材不仅仅是供教师教学的唯一资源。我们更应大胆跨越教材的框架,将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与教材“互联”,把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让课堂教学充满童趣、洋溢活泼、弘扬个性,并负载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