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水灾害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1868177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洪水灾害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西洪水灾害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西洪水灾害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西洪水灾害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西洪水灾害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洪水灾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洪水灾害(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历史特大洪灾实况1 、 1482 年 7 月 ( 明成化十八年六月 ) 晋东南洪水明成化十八年(1482 年)晋东南地区发生了一场异常大洪水,沁河九女 台最高洪水位比1895年大洪水(近百年来最大洪水)尚高10m左右,洪峰流量达 14000m3/s,为近500年来最大的一场洪水。该场洪水范围很大,不仅黄河流域 洛河洪水大涨,就连海河流域的漳河、卫河、滹沱河也同时发生了大洪水。该年气候极为反常,降雨自 6、7、8 月持续三个月之久,连续多次出现灾害性大洪水。沁河、伊河、洛河下游地区灾情极为惨重,淹死万余人。记载这次特大洪灾的史籍很多,如地方志、明实录、明史、明 通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行水金

2、鉴、续文献通考等多有记载。 如丹河上游高平县“夏六月丁未大水,城廓几为荡没”,“漳河上游秋潞州 (今长治)大雨连旬,高河水溢,漂流民舍,溺死人畜甚众”。伊河、洛河、沁河 下游灾情更甚,怀庆府城“决堤毁城,摧房垣,漂人畜不可胜记”。河南(今济 阳)“塌城垣,荡公署、坛庙、民舍无算”、“淹死军民皆以万计”。据明宪 宗实录记载:“河南怀庆诸府,夏秋霪雨三月,塌城垣一千一百八十余丈,漂 公署坛、庙、民舍三十一万四千间有奇,淹死者一万一千八百余人,漂流马骡等 畜一十八万五千有余”。在沁河流域还有4处当年最高洪水位的刻题,并有“大 水围困九女台四十多天”的传说。是年水灾之重,还可以从当时减免赋税情况佐证。

3、据明实录记载, 因水灾免山西潞州及孝义等十二州县共粮六万八千一百九十余石,草十三万六千 三百八十余束。泽州(晋城)及曲沃等十六州县卫、所粮三万六千四百余石,草六 万七千九百六十余束,内免十之七。河南免税粮子粒,共六十六万余石内十分之 八。该场洪水的特点:一是量级特大。1979年经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院 对沁河1482年九女台河段洪峰流量的分析估算,认为当时洪峰流量为14000m3/ s,相当近百年来最大洪水(1895年5700m3/s)的2.5倍。二是降雨持续时间特长。 产生的洪水过程峰高量大。据文献记载,14821216年间,沁河大水年份还有1495、1517、1537、 1553、156

4、3、1607 年。2、1875年7月(清光绪元年六月)晋西洪水1875年7月17日(清光绪元年六月十五日),在黄河晋陕峡谷东侧吕梁 山以西的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义牒河等黄河支流上发生了一次特大暴雨洪 水。这次大雨笼罩了兴县、临县、方山、离石、柳林等五县。暴雨中心在湫水河、 义牒河流域。雨区范围还波及到汾河上游、滹沱河部分支流及沿黄两岸部分地区。该地区植被覆盖差,下垫面多属黄土丘陵或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 十分严重,为黄河中游主要泥沙来源地区。暴雨区内的几条主要河流大致由东北 向西南流入黄河。这次暴雨洪水特点是范围相对较小,暴雨强度大,历时短,约一天时间, 洪水陡涨陡落,来势猛,稀遇程度较

5、高,各调查河段均为 1875年以来之首位洪 水。兴县、临县、离石(永宁州)三县(州)志对这次暴雨洪水都有记载。如临县 志载:“夏六月十五日迟明,大雨如注达日湫河暴涨;”永宁州志载 “六月十五日卯刻,东北两川同时暴涨”。兴县志载“湫河暴涨, 漫天无涯,冲没河堤河神祠水不及女墙者数尺,城内二道街房屋均被水伤”。该场洪水虽然产生范围小,但暴雨强度大,地处晋西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洪水来势迅猛,危害较大,在晋西地区具有代表性。本次暴雨与洪水都发生在7月 17日,从文献资料可知,三川河与湫水 河洪水约在凌晨 6 时左右暴涨。各河段洪峰流量,湫水河林家坪站(集水面积1873km2)洪峰流量为770 0m3/

6、s,是该站1967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3670m3/s的二倍多。三川河后大成站(集 水面积4102km2)洪峰流量5600m3/s,是该站1966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4070m3/ s 的 1.4倍。3、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7月山西北部洪水1892年7 月(清光绪十八年六月至闰六月)在山西及相邻的陕西、内蒙、 河北、河南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发生了一次长时间的降雨过程。在整个降雨过程 中有两次大的雨峰。第一次雨峰使山西东北部的桑干河、大清河、滹沱河等流域 产生了大范围洪水。第二次雨峰使西北部的恢河、汾河上游、晋西北部分沿黄支 流产生了大洪水。清代海滦河洪涝档案史料和有关地方志中记载了这场洪灾的雨

7、、水 灾情:“据永定河道官衙禀称,自六月十八日起至二十四日连日大雨如注”。 其周围地区也有类似记载,察哈尔左翼前旗“前六月十五日下雨,下了七天七夜 麻绳头雨雨下了七尺深,地下塌了,人不能进”,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 史料载“易州本年大雨自六月初旬连绵不止雨势之滂沱,以十八至二 十一日为尤甚”。该场洪水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其中有两次大的降雨过程,相应在 山西东北和西北地区产生了大洪水,较多河段洪水稀遇程度居1892年以来首位。 此次洪水造成了大范围的灾情,如清宫奏折记载:“自闰六月初旬以后,连日倾 盆大雨,各处山水暴注,滹沱、汾、润、涂、文峪等河同时暴涨,以致冲决堤堰 淹没田庐。另据忻州、代州

8、各府州属之阳曲等三十余州县陆续禀报,或 因河流漫淹,或被山水冲刷,一县之中被淹村庄自数村至百余村,坍塌房屋自数 十间至数百间,压毙人口自数口至数十口,均各轻重不等。”(山西巡抚胡聘之 奏)。汾河上、中游灾情较重,静乐县志记载:“汾水大涨淹没两岸民田 无数”。太原至清徐段两岸淹没耕地,漂没村庄房屋以及淹毙人口甚多,洪泛区 面积达1.57万hm2。调查洪水资料中也有许多灾情记载,如:静乐东关大水冲走 了佛寺的佛像;宁化堡西关被水刮得光光的;范家村洪水泥印到佛像头上。汾河 太原烈石寒泉以南洪水漫溢,冲走兰村五六十户人家。位于晋西北的沿黄支流朱家川上游大水推跑57孔大石桥,冲毁岸上 河神庙,沿河水磨全

9、被冲毁,并冲塌许多房屋庙宇。桑干河上游阳方口大水冲走 了内长城上的一永久性建筑物九牛口;朔县志载:“五月前旱后大雨,恢河 水溢,淹十余村”。滹沱河南庄两岸交通被阻半个多月;支流永兴河观上河段两 岸皆溢,上游冲下来的木材开了个木材铺;清水河石佛岭交通被阻十余天。4、1895 年 8 月(清光绪二十一年六月)山西南部洪水1895 年 8 月在山西省南部地区发生了一场近百年来最大的洪水,汾河、 沁河、丹河于8月8日同时出现洪峰,汾河柴庄最大流量3870m3/s,沁河五龙 口 5940m3/s,丹河沙河 3450m3/s。对这次洪水的雨情汾河汾城史村漂大王殿碑记有明确记载:“降于 六月十六日午刻,止于

10、十八日早晨”。根据各地“雨泽粮价”中雨情的记载可以 看出,雨区主要分布在离石、太原、盂县以南地区,而暴雨中心则位于汾河下游 东侧,沁河、丹河流域和浊漳河的上游。从8月 6日各河均开始涨水,8月 7日 涨率增大,至8月 8日汾河、沁河相继出现洪峰。在汾河下游柴庄河段调查到了 本次洪水的涨落过程,8月 7日 15时洪水陡涨,8月 8日 21时水位最高,相应 洪峰流量3870m3/s,以后水位渐落,至8月15日零时水位基本落平,洪水历时 7 天。1895 年洪水所造成的灾害在地方志、碑文、墙记及清宫档案中都 有记载。汾河下游绛州志载:“汾浍暴涨,房屋倒塌无算”,在新绛县南里 村庙壁上记有“六月汾水异

11、涨,沦塌民房四百余间,庙里戏房、戏楼尽已泡塌”, 襄陵(今襄汾)“汾东一带淹没田禾茅舍甚多”,汾城(今襄汾)“平地汪泽,河水 糜涯”。沁河下游“由于沁河异涨,水高于堤,人力难施,以致沁阳、武陟 两县同时失事”。漳河上游长子县“山水河水同时并发,或浸灌衙署或冲塌民房, 淹毙人口,或田禾被损。”这场洪水在汾河下游及沁河中、下游,是近百年来首位洪水。二、近代洪灾实况1、汾河流域汾河发源于晋北,穿越晋中、晋南盆地。太原盆地历史上洪涝灾害比较 多,自明代以来的 490 年间,太原市就曾发生较大洪水和大洪水 42 次,灾情严 重。1949年以后,亦有洪涝灾害发生,1954年8月,汾河上中游普降大到暴雨,

12、平均雨量171.3mm,最大雨量247.6mm,太原市倒塌房屋2457间,清徐、交城、 文水、汾阳、孝义五县淹没农田2.99万hm2,受灾村209个,20.7万人,死亡 20人,倒塌房屋3658 间。1955 年 8 月,太原西山暴雨,洪水冲淹743 厂,死亡 83人,倒塌房屋 176 间,停产7 天。1959年 8月汾河中游普降大到暴雨,最大 雨量175mm,交城、汾阳、平遥三县淹没农田3.8万hm2, 646个村受灾,死亡2 3人,倒塌房屋5000余间。1969年7月,太原东山暴雨,洪水冲进太原钢铁厂 区,淹灌13个车间,停车7天,死亡24人。1977年8月,汾河中游以平遥为 中心的特大暴

13、雨,总雨量376.0mm,其中24小时雨量358.2mm,接近万年一遇, 共有15个县受灾,受灾面积8万hm2,死亡70多人,倒塌房屋3万多间。1988 年8月,汾阳全县遭受暴雨袭击,最大雨量250mm,318个村受灾,淹没农田2. 57万hm2,死亡49人,倒塌房屋3600间。2. 涑水河流域涑水河流经运城盆地南侧,区内有潼关至沁河口区间直接入黄各支流。 该流域地处中条山两侧,地形陡峻,暴雨频繁,洪水灾害时有发生。1956年7 月大雨,姚暹渠运城区段决口,洪水造成运城和盐池部分受淹。1958 年 7 月大 雨,涑水河、姚暹渠出现罕见洪水,受灾农田3.07万hm2,成灾0.84万hm2,l 2

14、72个村受灾,死亡75人,倒塌房屋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1982 年8月初大暴雨,运城地区场次平均降雨量203mm,本区总计经济损失5322万 元。3. 沁河流域沁河流域流经太岳及太行山区,较大支流有丹河,沁河流域洪水灾害较 多。1973年7月,沁河支流大水,辽河水库垮坝,阳城县城部分被淹,冲毁堤 坝12.8km,全县受灾村庄251个,死亡48人,冲毁农田0.75万hm2,倒塌房屋 1300余间,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1978年7月阳城县大雨,受灾农田0.38万h m2,死亡7人,倒塌房屋616间,直接经济损失244万元。1982年8月阳城县 大雨,暴雨中心雨量达600mm,冲毁农

15、田0.64万hm2冲毁水利工程1055项,死 亡35人,受伤185人,倒塌房屋1.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4亿元;沁水县最 大降雨量454.6mm,半个县城被淹,直接经济损失2400万元,冲毁农田0. 59万 hm2,倒塌房屋1.1万间,死亡30人,受伤207人,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4. 三川河流域三川河在吕梁山中部地区,土石山区占 51%,黄土丘陵占 39%,河川谷 地占10%,流域内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2922万to 1977年8 月5日至6日,柳林县降雨量125170mm, 0.25万hm2农田成灾,花元沟、驾 家坡、成家庄公社1400多处小流域治理群体一扫而光,山

16、洪冲走土地933hm2, 其中水地、沟地507hm2,黄河防洪堤坝冲垮多处,冲毁三处高灌站并管道900m, 损坏机泵25台,太军干线公路和5条县社主要公路遭破坏,全县交通中断。冲 垮康家坪、留誉两座小水库及坪头、下罗侯两座正兴建的小(一)型水库。康家坪 水库在14小时内降雨量170mm,水位骤涨到24m,接坡处漏水垮坝,九个大队损 失惨重。石楼县屈产河下游裴沟水文站4日至6日三日降雨量294.4mm,最大3 3小时降雨量288mm,全县14个公社、118个大队受灾,成灾秋田947hm2,冲地 352hm2,死亡4人,损失粮食4万kg,倒塌房屋和窑洞553间(孔)。中阳县同 一场暴雨南川河上游降雨量在200mm以上,洪峰流量250m3/s,为建国以来最大 洪水,淹没农田467hm2、公路96km、电讯线路86km,死亡6人,倒塌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