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与人关系的综述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1851304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蚊子与人关系的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蚊子与人关系的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蚊子与人关系的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蚊子与人关系的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蚊子与人关系的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蚊子与人关系的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蚊子与人关系的综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农业大学课程论文2013-2014 学年春季学期)论文题目:蚊虫的综述课程名称:动物分类学任课教师:班 级: 生物123班学 号:名:蚊虫的综述摘要:经蚊虫传播的人类疾病达 80 余种,每年约有 7 亿人被感染,几百万人死 亡,是对人危害最大的动物。蚊虫对人类有直接的危害,所以很多研究致力于对 蚊虫形态、习性、分布等多方面的深入探究,从而为蚊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 方法思路。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对蚊虫研究、蚊虫与人类的直接关系,研究方向和 应用方向。关键词:蚊虫;疾病;人类;防治;应用。1. 前言在世界中大部分的地区,蚊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每年约有7 亿人被蚊子传染各种疾病,且每十七

2、人中,就有1人死于被蚊子传染的各种疾病。 蚊子传播的疾病有80余种之多,仅是由疟蚊传播的疟疾就在每年造成约三百万 人死亡。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丝虫病等也是由蚊子传播,导致全球几百万 人受感染。这不禁让人们感慨,如此小型又只具极端寿命的昆虫,对人类竟有如 此大的危害。2. 分类及形态特征2.1蚊虫分类蚊属动物界(Animalia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双翅 目(Diptera)长角亚目(Nematocera)蚊科(Culicidae)。全世界蚊科Culicidae) 种类包括按蚊亚科(Anophelinae)、库蚊亚科(Culicinae)和巨蚊亚科 (

3、Toxorhynchitinae)等3亚科40属3200多种和亚种。我国已知蚊类达18属380 多种和亚种,但是与医学有关的主要有3属,即:按蚊属(Anophele)、库蚊属 (Culex)和伊蚊属(Aede)。2.2蚊虫的形态特征蚊子的大小随种类不同,大部分小于15m m。体重约为2-2.5mg, 条后腿仅 重约0.25mg。蚊子有22颗牙齿。只有一对翅膀,另一对退化为平衡杆。飞行速度 约为每小时1.5到2.5公里,一般蚊子飞行时每秒翅膀震动594次左右。蚊体表覆盖 形状及颜色不同的鳞片,使蚊体呈不同的颜色。这是鉴别蚊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的。 翅脉上也有鳞片,翅后缘有缘鳞。多为夜行性动物。蚊子的

4、头部似半球形,有复眼和触角各1对,喙1支。触角(Antenna)有15 节:第一节称柄节(Scape),第二节称梗节(Torus),第三节以后各节均细长 称鞭节(Flagellum )。雄蚊触角上生有许多羽状毛,而雌蚊的触角上仅生少量短 的细毛。另外它们的口器也是不同的。而雄蚊的口针比较退化,它的下颗短小而 细弱,不能叮入人的皮肤,所以一般雄蚊是不能叮人吸血的。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有足1对,中胸有翅1对,后胸有1对平衡 棒,中胸、后胸各有气门1对。中胸发达,其背板几乎占据全胸背,由前而后依 次为盾片、小盾片及后背片。蚊翅窄长,膜质。翅脉上覆盖鳞片,翅的后缘有较 长的鳞片,称翅繸。翅鳞

5、可形成麻点、斑点或条纹,在按蚊的分类方面是一重要 依据。蚊足细长,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 纹,为蚊种分类特征之一。腹部分11节,第一节不易查见;28节明显可见,有的蚊种在其背面具有由 淡色鳞片组成的淡色横带、纵条或斑;最末3节变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 尾须一对,雄蚊则为钳状的抱器,是鉴别蚊种的重要依据。3. 生活史及分布3.1蚊虫生活史及习性蚊子同多数昆虫,生活史经历四个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三个 时期的长短与种类及温度有关。完成前三时期的发育所需的时间通常介于4天至 一个月之间。311卵期蚊子的卵根据种类的不同可能产在水面、水边或水中三种不同的

6、位置,水面 上的如按蚊和家蚊,水边的如伊蚊。按蚊和家蚊约在二天内孵化,而伊蚊则在三 至五天。312幼虫期蚊卵孵化成幼虫或“孑孓”。幼虫生活在水面,通过气管或体管来呼吸。幼虫 用口器过滤有机物,并生长到约1至2厘米长。随着幼虫长大,它们会蜕皮几次。 蚊子幼虫能够游泳,当受到惊扰时就会潜入水下。根据水温和蚊子种类的不同, 幼虫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活几天至几周不等。313蛹期在第四次蜕皮后,蚊子幼虫变为蛹或“蚊蛹”。根据水温和蚊子种类的不同, 蛹可以在水中的任何地方生活一至四天不等。蛹浮于水面之上,靠第一对呼吸角 呼吸。尽管蛹不摄食,但仍然非常活跃。在蛹期的最后,蛹会把自己包起来,转 变为成虫。蛹的形状

7、从侧面看起来成豆点状。314成虫期新出生的蚊子在翅膀没有硬(羽化)之前无法起飞。雄蚊在羽化后24小时 之内其腹节第八节以后全部反转180完成交配姿势。交配通常需要10-25秒。雌 蚊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后由雄性副腺分泌的液体,形成交配栓于雌性交配孔内, 但逐渐溶解,约于24小时后完全消失。一生只交配一次,后其一生(90多天后) 产下的卵尚可受精。3.2分布情况蚊虫分布随着生境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蚊子喜好温暖潮湿的生境,最佳生 存温度在20到30 C左右,此温度下蚊子幼虫发育较快,温度低于17 C时蚊子 活力低下。因此,热带地区分布极大数量和种类的蚊虫,并且一些以蚊虫为媒介 的疾病泛滥。蚊虫都孳

8、生于水中,不同性质的水质和积水类型孳生不同种类的蚊虫。研究 表明,水质的不同对于蚊虫的分布也有一定影响:水质较好的地方蚊虫种类多, 以摇蚊为例,水质好的地方分布的种类有寡角摇蚊亚科、长足摇蚊亚科、直突摇 蚊亚科的大部分及摇蚊亚科的部分种类,此类别蚊虫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水质较 差的地方蚊虫种类少,分布的主要有直突摇蚊亚科和摇蚊亚科的部分种类,此类 蚊虫对不良水质的耐受性较高。可见蚊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与水质的变化关系密 切。由于雌性蚊虫主要嗜好人血,因此其分布与人居有一定关系。一对云南白纹 伊蚊分布的调查表明:在同一地区,凡该蚊多的生境均为靠近村寨的竹林、树林; 该蚊少的生境多为山地竹林、树林,这

9、些环境中人烟稀少,生产生活活动的人员 较少。由此可推断嗜人血的蚊虫倾向于分布在人群集中或人员活动较多的坝区及 低海拔山区。4. 蚊子与人类的关系雌性蚊子因繁殖需要,在繁殖前需要叮咬动物以吸食血液来获得蛋白质从而 促进体内卵的成熟。蚊子的一对触须和三对步足上,分布着很多轮生的感觉毛, 每根感觉毛上密集地排列着圆形或椭圆形细孔。黑夜里,蚊子可以凭着这种传感 器感知空气中人体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碳,在1秒内作出反应,就能正确敏捷地飞 到吸血对象那里。蚊子的唾液中有一种具有舒张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质,它使血液更容易汇 流到被叮咬处。 6 枝针状的构造刺进人的皮肤,这些短针就是蚊子摄食用口器的 中心。蚊子还

10、会放出含有抗凝血剂的唾液来防止血液凝结,人类体内的免疫系统 在这时会释出一种称为组织胺的蛋白质,用以对抗外来物质,而这个免疫反应引 发了叮咬部位的过敏反应。当血液流向叮咬处以加速组织复原时,组织胺会造成 叮咬处周围组织的肿胀,此种过敏反应的强度因人而异。蚊子每次叮咬吸吮大约五千分之一毫升的鲜血,每次饱餐一顿之后,蚊子通 常是在出生地2公里范围内活动,不过最远活动距离可达180公里。雌蚊在吸血时,若叮咬的对象是病毒携带者,则病原可能借由这个动作进入 蚊子体内,并借着蚊子的叮咬传播。但不是每一种蚊子都可以传播每一种病毒。 只有特定种类的蚊子(即病媒蚊),可以传播特定种类的病毒。若病毒被非病媒 蚊的

11、蚊子吸取,则会在蚊子的消化系统中被酵素破坏,失去传染力。由于只有雌 蚊会吸血,所以只有雌蚊会传染疾病。我国能传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叫按蚊,俗名疟蚊,主要传播疟 疾。据不完全统计,1929年的1年内,全世界因患疟疾致死的约200万人。另 一类叫库蚊,主要传播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三类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 纹,又叫黑斑蚊,主要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下面综述几种以蚊虫为传播媒介的疾病。41按蚊对疟疾的传播当疟蚊吸食患有疟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疟原虫吸进体内。它们再咬人 时,疟原虫又从蚊子的口中注入被咬者的体内了。经过十天左右,疟原虫开始在 患者的红血球内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虫

12、,这些小原虫破坏红血球并释放一种 毒素。每个小疟原虫又侵入其它红血球而继续繁殖,使得病人体内疟原虫和毒素 越来越多,引起患者发冷和发烧。得了疟疾的病人首先发冷,全身抖个不停,但 体温表测验体温是高的。大约经过一小时,病人才觉得发烧,这时体温继续上升, 三、四小时之后开始出汗、体温下降,再过几小时病人觉得病好像过去了,其实 这时小原虫已侵入新的红血球,又开始繁殖。当疟原虫再次破坏红血球而出时病 人又发病而形成第二回合。除非获得适当的治疗否则这种发作将有规律地继续下 去而令人痛苦不堪。疟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大的,病人身体衰弱,工作效率低,严重时还 会丧失生命。4.2伊蚊对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

13、的传播伊蚊又称黑斑蚊,我国有30多种,其中有几种能传染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 等。如果蚊子叮咬乙脑病人后,即受乙脑病毒感染,病毒在蚊体内繁殖,数量不断 增加,约经1-3周蚊子唾液腺内出现病毒,就有了较强的传染性。蚊子不仅在乙脑流 行期间体内可储有病毒,越冬的雌性成蚊还携带病毒过冬,甚至带病毒的蚊子产卵, 可把病毒传到下一代。所以该类蚊子不但是乙脑的传播者,也是病毒的长期储存 宿主和重要传染源。在蚊子体内的病毒可以度过寒冷的冬天,到第二年天暖时,随 着蚊子的大肆活动,病毒又猖撅起来,如此年复一年,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被感染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患者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 性痉挛和脑

14、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同样的,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伊蚊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患者表现为 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 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3库蚊我国有约30多种库蚊,其中几种能传染血丝虫病。人患丝虫病后,可引起组织 增生,使下肢、阴囊等处畸形发展,俗称“象皮病”。丝虫在蚊体内约经10-17天即 可发育成感染期微丝勤(丝虫的幼虫),通过叮咬吸血再传给人类。我国山东、河南、 东南沿海各省,湖南等省都有丝虫病流行。5. 相关研究方向5.1 分类学研究蚊的分类鉴定方法很多, 但形态学方法是分类的基础,

15、为媒介判定和防治 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蚊虫中存在许多由形态相似的隐种 组成的种团或复合体,单纯沿用传统的方法对其分类和鉴别较为困难。虽然有些 学者已经应用遗传杂交、同工酶、多线染色体等方法对近缘种进行了分类研究, 但都难以对亲缘种做出可靠鉴定或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推广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 技术的发展和在蚊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给蚊虫分类鉴定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类鉴定技术有了进步。5.2 习性及行为研究对蚊虫习性的研究即通过了解蚊虫的嗜血习性、活动时间、繁殖条件、产卵 率、生活史等,为对蚊虫的防治提供多种思路,如通过其生活时的不同阶段可以 施以相应的措施阻碍蚊虫的发育及繁殖,为

16、探索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 依据。5.3 分布与疾病传播研究蚊虫是多种疾病的媒介生物,其分布广的地区疾病的传播的可能性一般较大 所以对蚊虫分布的研究对于疾病的传播方向与路径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对蚊虫分 布于疾病传播之间关系的研究也给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5.4 疾病防治研究 (1)由于蚊子可以感知人体呼吸散发的二氧化碳,从而可以确定人的位置。有 研究利用驱蚊胺(DEET)干扰蚊子的对于化学小分子的感知能力,降低蚊子嗅 觉系统对人体散发的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蚊子找到血源的几率。(2)科学家为了阻断疟疾传播,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一种抗疟疾的蚊子,将 这种蚊子再放到自然界中生存,通过遗传再产生下一代具有抗疟疾基因的蚊子, 从而达到阻止疟疾传播的目的。5.5 对蚊虫的应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