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知识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1848264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9.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重点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针灸学重点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针灸学重点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针灸学重点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针灸学重点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重点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重点知识(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学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 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3、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5、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I、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 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

2、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支干。络, 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3、主客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 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4、骨度分寸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 位的方法。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6、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7、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 各有一个原穴。8、循经取穴: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

3、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 来治疗。9、得气:亦称针感、气至。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 获得“经气”的感应。10、十四经: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II、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前后穴配合使用。12、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部、躯干部。13、十二经别:从十二经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有离入出合。14、腧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和“俞”“输”义通,有转输的 含义;“穴”是如隙的含义。15、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16、九针:形状各

4、异,各有其不同用处的9种针具。如长针、大头针。17、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 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以给施灸局部一个变量的刺激。18、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 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19、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 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20、辨证归经:以临床征候表现为主要依据的归经形式。21、五腧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月俞、经、合穴的总称,简称五月俞。2

5、2、阿是穴:以病痛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随病而定,没有固定位置和具体穴 名的一类俞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23、四海:把水谷、气、血、髓、四者的汇集所在称为四海。脑为髓之海在头部,胃为水谷之 海在上腹部,冲为十二经之海在下腹部,膻中为气海在胸部。24、押手:临床一般以右手持针操作,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25、热则疾之: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针刺用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不留针。26、针罐: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min,待皮肤红润,充血或淤 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作用。28、正经:十二经脉,他们是经络系统的

6、主体。三、经络系统的组成四、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 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五、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In六、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 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4、奇

7、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 行之不足。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 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

8、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 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四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 会绝骨。这八个穴位虽然属于不同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治疗作用。*募穴 是指分布于胸腹部,脏腑经气聚结处的穴位,共有十二个穴位。募穴有治疗腑实证的作 用。*俞穴是指分布于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脏腑俞穴,共十

9、二个,亦称背俞穴。多治疗脏虚证。*俞募配穴法临床上把病变脏腑的腧、募穴配运使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称为。经脉交会穴*三阴交 所属经足太阴经,交会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大椎所属经督脉,交会经足太阳经、足少阴经、足阳明经*风池 所属经足少阳经,交会经阳维脉*头维 所属经足阳明经,交会经足少阴经、阳维脉*迎香 所属经足阳明经、交会经手少阳经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冲脉病证心胸胃疾病阴维脉病证督脉病证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病阳跷脉病证带脉病证目锐眦、耳后、颊、 颈、肩部疾病阳维脉病证任脉病证肺系、咽喉、胸膈疾 病阴跷脉病 证卜二经脉的原穴,络穴经脉原穴络穴经脉原穴络穴手太 肺经阴太渊列缺手

10、阳明大肠 经合谷偏历手厥阴大陵 心包经内关手少阳三焦 经阳池外关手少 心经阴神门通里手太阳小肠 经腕骨支正足太 脾经阴太白公孙足阳明胃经冲阳丰隆足厥 肝经阴太冲蠡沟足少阳胆经丘墟光明足少阴太溪肾经穴主治大钟足太阳膀胱经相配合主治京骨飞扬名奇经八脉:(1)任脉(24穴)起于会阴,止于承浆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内脏病,部分腧穴有强 壮作用或可治神志病。(2)督脉(28穴)起于长强,至于龈交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内脏病。手三阴(1)手太阴肺经(11穴)起于中府,至于少商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病,及经脉循行部的其他病证。(2)手少阴心

11、经(9穴)起于极泉,止于少冲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3)手厥阴心包经(9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手三阳、,(1)手阳明大肠经(20)起于商阳,止于迎香主治头面无关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经脉循行所过病。(2)手少阳小肠经(19)起于关冲,止于听宫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的其他病证。(3)手太阳三焦经(23)起于少泽,止于丝竹空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所过病。足三阴(1)足太阴脾经(21穴)起于隐白,止于大包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的其他病证。(2

12、)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 行经过部分的其他病证。(3)足厥阴肝经(14穴)起于大敦,止于期门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筋脉循行所过病。足三阳(1)足阳明胃经(45穴)起于承泣,止于厉兑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所过病。(2)足少阳胆经(44穴)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及经脉循行所过病。(3)足太阳膀胱经(65穴)起于睛明,止于至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 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

13、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五、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六、1、头部七、 前发际至后发际12印堂至前发际3第7颈椎至后发际3 八、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18十、2、胸腹胁部胸骨上窝至胸剑两乳头之间3、背腰部肩峰缘至后正中线4、上肢胸剑(歧骨)至脐中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肘横纹至腕侧横纹12九、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5、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13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 19胭横纹至外踝尖166

14、、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一足少阴肾经;旁开4寸一足阳明胃经; 旁开6寸一足太阴脾经。7、腹部:距正中线:旁开0.5寸一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一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一足太阴 脾经。8、 背部:距正中线:1.5寸一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3寸一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9、侧面:足少阳胆经10、相距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 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11、相距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 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12、八会穴:筋会一阳陵泉;脉会一太渊;骨会一大杼;髓会一悬钟;脏会一章门;腑会一 中脘;气会一膻中;血会一膈俞。13、四海:髓海一脑;气海一膻中;水谷之海一胃;十二经之海一冲脉; 14、附近穴位: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肘横纹附近6穴:小海天井曲池尺泽曲泽少海。腕横纹附近6穴:阳谷阳池阳溪太渊大陵神门与脑连:督脉,膀胱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15、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