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初探.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173746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初探.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育专题论文 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初探 对山区留守学生偏多的农村初中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初探关键词: 山区 留守学生 日常行为规范 现状及对策 精细化管理摘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首要教育任务;接受养成教育,遵守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和日常行为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初中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必修的课程。加强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教育者的宗旨,也是顺乎国情、合乎民意的!正文:

2、一、留守学生形成原因分析: 1、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农村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学生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

3、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 。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学生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 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

4、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学生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山区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

5、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学生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学生都是必要的。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导致象我们梓桐这样的农村初中在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对山区留守学生偏多的农村初中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做初步探索!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初中阶段是人的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首要教育任务;接受养成教育,遵守中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和日常行

6、为训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初中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必修的课程。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我们梓桐在实施新一轮的“先学后教”课堂模式改革,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的发展,要把学生培养成自立、自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一代。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于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因此,对初中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现行我们初中教育的一个重点。二、农村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现状分析: 我校地处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处的偏僻山村,经济条件较差。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绝大多数务工人员把子女留在家里,托付给爷爷、奶奶

7、、外公、外婆乃至其亲戚朋友照看。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显示,这些留守学生已经占我校区学生总数的63%,这个比例还在逐年增加。虽然,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但由于这些留守孩子的存在,很大限度地增加了学校的教育难度。这些留守孩子当中有些学生因目睹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而过早地成熟,所以加倍努力地学习,表现得更加独立、自主和上进,但更多的则表现为严重的性格缺陷和行为偏差,尤其在行为习惯方面出现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时间观念淡漠,随意性大;纪律观念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不爱学习,特别贪玩;缺少礼貌,卫生习惯差。这些坏习惯的出现,从而导致学生成绩较差,学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经常违

8、反校纪校规,甚至有部分同学经常旷课、逃课(如八2的邵康同学一逃课就是一个星期),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难以保障。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经过调查分析,我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 一方面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多处于贫困地区,部分家长对学生卫生要求、使用礼貌用语要求意识浅薄;另一方面家长自身不良行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较差! 2、不良习惯的养成与教师教育观念有关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实施,由于政府在人才招聘中唯考试而论的制度还没有改变,导致教师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教师中或多或少存在着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忽视学生习惯的培养,重视优生评价,忽视差生评价的

9、现象,这些现象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倡导新课改理念,转变观念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3、不良习惯的养成与学校常规教育相关学校在进行矫正教育中往往是堵的多,疏导的少。说教批评多,引导少。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说谎话,不诚实,自我约束能力差。 4、不良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本身示范有关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是学生学习和模仿得楷模。有的老师在要求学生不吃零食、不迟到的情况下,却经常在学生面前吃零食,上课时匆匆忙忙,这样如何叫学生遵守行为规范呢?“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 5、不良习惯的养成与社会不良形象的负面示范作用有关梓桐镇地处山区学生直接接到的社会优秀形象不多,父母双双

10、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亦教多这样就给了社会不良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树立有了可乘之机! 再者:梓桐这个地方一些人以地痞流氓为榜样亦是学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原因之一(如:有些学生以“衣妈个擦皮”为口头谗(梓桐地方方言)。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一旦有了这种坏的习惯形成,它就会滋生,就会蔓延,就会成为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故而必须要让我们的学生远离社会不良形象的负面影响,必须优化社会风气!必须宏扬积极健康的良好社会风尚!三、农村初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策略: 1、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视是培养好学生的前提。 学校要把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

11、管理的议事日程。为此我班级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时候,提出的办学理念就是从小事抓起,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体的解释就是把简单的道理执行透,把最小的事做彻底。中学生要有大志向,但要学会把小事做好、见微知著。三岁看小,七岁看老。通过做好诸如“五个好”之类的具体的小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从校园、教师、日常规范等方面贯彻到底。 2、开展好“五好”活动,培养学生读书、写字、劳动的好习惯。 淳安县教育局在早几年就在余琪樟老师的倡导下号召在全县开展的“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做好操,扫好地”五好活动,就是规范中学生在学校学习行为的一项非常好的、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活动。 案例1:写字也能培养习惯

12、 我们梓桐中学方敏老师在新接任一个初二年级班的班主任时,看到学生作业本上的字特别潦草时,就琢磨着:八年了,几乎每天都在写字,收获的字却是如此“龙飞凤舞”,汉字的方块味荡然无存。为了写好字,于是他要求我和他自己就在他自己班上开展了“百字工程”活动。之所以叫“百字”,意在给学生写字定个数量,为了不给学生加重负担,每天写字数量在百字左右。之所以叫“工程”,是因为活动时间长,每个学期一百天。写字内容:可以是书中的好词佳句、优美段篇;可以是积累的成语、谚语、对联、警句;可以是自写的描摹之词写字时间:一天一次,时间不限,学习委员中午交给老师时把另一个写字本发给同学,两个本子轮换使用,不耽误写字和批改的时间

13、。批改方式:不用分数,不用等级,采用1100这100个阿拉伯数字作评语。从“1”开始,第一次的评语是“1”,只要你字工整、规范、正确,评语中数字就依次递增。如果有一次写的不符合要求,就只能是“原地踏步”。如:第二次写的字符合要求就是“2”,否则仍旧是“1”,直到写好才增至“2”。为了给那些不细心的学生一些信心,开始每周给一次追赶机会,即上次写字不符合要求,下一次可连续写两次。一个月下来,发现许多学生,每个星期都用了一次追赶的机会,且只一次不符合要求。这使他很疑惑,于是分头找来几个同学问个究竟。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说:“因为只有一次机会”他突然感觉到机会有时确实是好,但机会多了反而容易让人产生依赖

14、心。于是,第二个月改了,一个月只给一次机会,第三个月又改了,不给机会。真不出当初所料,第二个月里,除少数学生用了本月的一次追赶机会外,其余均一次性过关。第三个月竟次次符合要求。 第二学期已两个多月了,他班的“百字工程”活动仍在开展,但现在方老师批改得少了,学生的字却写得越来越工整、规范了。 本学期十一国庆书画展,我校把在开展“写好字”活动中优秀作品展挂在校园内,就一个月我就看到了方老师看到学生的作品得了两个一等奖,我不禁想到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的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写字也是一种习惯,方老师和学生一个多学期的相

15、互行动、合作、约束,收获的不仅是这一幅幅优秀的作品,更是一种良好的写字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明代王延相认为“凡人之性成于习”,王夫子也提出“习成而性与成”。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学生,如果我们每天都能用自己积极的行动教育着学生,那直接受益的是学生人格结构的优化。但愿我们每天播下的是一个好行动,学生收获的是一个好习惯,成就学生一种好人格。 3、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讲不文明的话;为什么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说怎样爱劳动,要学会自己动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就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4、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 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以及有关教育方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