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的边界 (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1734566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业的边界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师职业的边界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师职业的边界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师职业的边界 (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的边界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的边界 (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职业的边界 社会转型推动了教育转型,而教育转型必然带来教师职业的转型。 转型意味着变化,变化可能由两部分构成:减少些什么,增加些什么。本文先讨论减,后讨论加。有关教师的标准很多很多。有些是政府的要求,有些是社会的期望,有些是教师自己的目标。总的印象是:标准过高了。有些是做不到的,有些是没必要做的。就像教育不是万能的一样,教师绝对不是全能的。社会不该对这样一种普通的职业给予过多、过高、过重的要求,业内的管理者和教师自身更应该思考职业的基准、边界。这里提出一些问题,希望和读者朋友们讨论。关于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提法很普遍,我希望它仅仅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良好愿望。如果真要把学者型教师作为培养

2、教师和评价教师的标准,或者作为教师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向,问题就复杂了。我见过一所学校面试求职大学生的场面。在场老教师发问的多数是本学科很细、很小、近乎刁钻的知识性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此生学科功底不扎实。我常听到老师们讲,课堂上被学生的问题难住的场面太尴尬。于是就有了一桶水、长流水一类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一,要求教师做到词典式精准、百科全书式博学的意义何在?教师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应该引导、要求教师在知识的全面、精准上投入,还是在其他更为重要、更为基础的方面投入?第二,在网络、电视充分普及,家长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学生横向的、纵向的、国内的、国际的交流活动空前增加的现代

3、社会,教师能做到不被学生的问题难住吗?学生的问题非要由教师解答吗?学习过程中频频出现教师答不出的、需要探讨、需要查找资料的现象是件坏事吗?一定要树立、确保教师全知全能的权威吗? 第三,要求、期望中小学教师成为学者、成为学科专家的目的是什么?有这样的必要吗?教师应该成为教育专家,但不一定要成为学者或学科专家。优秀的学者不一定是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即使是,也不一定能长期在中小学工作。黑格尔、杜威算是顶级学者吧?郁达夫、刘心武算是著名文人吧?他们都做过中小学教师。但他们都不是以优秀教师的形象而著称于世的。如果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真的出现了学者或有希望成为学者的人,就应该让他们去大学、研究院工作。几年前,一

4、位名牌大学的著名教授,在退休以后,怀着满腔热情,在一所中学开设选修课。最后因选课学生人数过少而退出中学。人们一般把这个尝试的失败归罪于应试制度。我看不完全是这样。基础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知识很渊博、学问做得很深的人,不一定是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对教师知识和学术上的过分要求,源于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知识崇拜症。千百年来识字人稀少的状况形成了人们对知识的盲目崇拜,单一的纸笔测试招生政策为这种盲目崇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又强化了对教师全知全能的要求。现在到了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关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不知道有多少教师敢认同这个称号,敢担当这份重担,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教师真正成了人类灵魂的工

5、程师。在有宗教文化传统的国家,牧师、神父一类的宗教领袖或神职人员也许称得上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世俗社会里,有些人确实被公众称为精神领袖,或道德楷模,但他们会出现在各行各业,比如,作家,记者,科学家,医生或者教师。教师是一种极其普通的职业;而恰恰要求这个普通职业的从业者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真有些匪夷所思。工程师意味着设计、制造。有哪个行业有能力设计、制造人类灵魂呢?日前读到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2012年复旦大学新生入学典礼上的讲话。杨校长讲道: “在复旦的历史上,宿舍秩序、同学的品行等是靠学生自治来解决的。因为没有任何理由说老师的品行就一定比学生好,所以学生的自治可能更加重要。”我在思考同样

6、的问题:人的品行与人的职业、年龄有必然的联系吗?成年人的品行一定好于青少年吗?老年人一定好于中年人吗?社会上哪种职业者的品行就一定是更好、最好的?谁能用证据说明,某个社会或某个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品行的好或不好,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们”所塑造的?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守住自己的职业道德。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所有底线以上的要求,作为自励,怎么说都不过分。但是,作为一种行业要求,特别是来自行业以外的要求,就应该慎重提出,理性对待。而且,那些对教师的种种道德要求,诸如“身正为范” “蜡烛精神”等可以用在多种职业或角色上。比如,政府官员,法官,医生,艺术家,甚至是家长。而且,对于一个良治的社会,或一种理性的文化来说,从普通人到社会舆论,在道德操守方面应该给予严格要求的,首先是那些拥有更多社会资源、享有更高社会地位、对社会风气更有影响力的职业或人群,如政府官员,企业家,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相比之下,教师这种普通的职业,不应该也不可能承载过多、过重、过高的道德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