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南县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1734098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灌南县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灌南县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灌南县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灌南县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灌南县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灌南县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灌南县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教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灌南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积累(40分)1.抄写下面一段话,要求正确、端正、美观。(3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A. 迸bng溅 强聒gu不舍 骈pin进 孕yn含B.晕yn圈 奇崛ju恹恹yn 沉淀danC.婆娑su狭隘y 酒酿 ling 深邃suD. 殷yn红 亵xi渎d 秘决ju 秀颀q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不断提升自我的不二法门。B我们班长很有工作能力

2、,做起事来察言观色,坦荡如砥。C. 柳州“汽车下乡”活动为六县农民展示了各种款式的汽车,真让农民见异思迁。D有些人对生活上的浪费损失已经司空见惯,养成了一种麻木不仁的恶习。4.下列文学常识中哪项是错误的。( )( 3分)A.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作者是宗璞,原名冯钟璞,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文章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点明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人生哲理。B.海燕这篇散文作者是高尔基,俄国作家,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 C.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

3、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D.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铭,古代写在书本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A伊拉克局势能不能稳定下来,是联合国工作人员返回巴格达的基本条件。B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学生中心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C通过阅读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使我认识到人要与动物、环境和谐相处。D“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顺利返回,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不朽盛事。6.默写(10分)一堆堆乌云, ,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

4、光, 。 没有婆娑的姿态, 。茅盾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非宁静无以致远。无丝竹之乱耳, 。7阅读名著水浒传,回答问题。(11分)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

5、,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

6、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当下景阳冈

7、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1)武松的绰号是 。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山寨的大头领的 。(2分)(2)“文似看山不起平”,作者是如何把武松打虎的过程写的波澜起伏的?(3分)(3)赏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4)武松打死老虎之后吗,为什么拖不动老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8.综合性学习(4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中小学生网络使用

8、情况调查表上网时间、年龄上网目的调查项目每天都上网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10岁以前“触网”聊天交友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学习、写日记博客占比例829%704%61%291%498%40%583%(1)根据上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写两条): (2)根据以上结论,结合自己的体会,向中小学生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二、阅读 理解(50分)(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催,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9.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1

9、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二)阅读马说对比阅读回答1014题(15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

10、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注释】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介:备上鞍甲。褫(ch):脱去,卸下。秣:喂食。1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4分)(1)策之不以其道(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比行百里始奋迅(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12. 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11、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1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2=5分)(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然非精洁则不受。14.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4分)(三)阅读读书人是幸福人,回答1923题(20分)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

12、不平等。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

13、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

14、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15.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2分)16.文章第一段的结尾说“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结合上下文,谈谈“精神的不平等”体指的是哪些内容。(4分)17.文章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读书”“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18.读了全文,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联系文中“并非凡书皆好”的观点,谈谈怎样对待“读书”这一问题。(4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3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