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1700317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68.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古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古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古诗》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古诗》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教案(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教案古诗三首教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很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还在苦苦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古诗三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三首教案11、相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1、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2、突破方法:充分朗读,探讨。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2、收集思乡的古诗。一、学习泊船瓜州1、谈话导入,激发爱好: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远离故土的人,

2、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妙、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不由自主思念家乡,今日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2、沟通资料,了解诗人: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指名读诗,全班读,留意读准字音。 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四人小组探讨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观赏诗中哪一句。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

3、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请说说你为什么喜爱? 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朝气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同桌互读,练说。 指数名学生说。 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画出不同的画面。 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画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望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细致视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化的理解。 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

4、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莫非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沉醉其间了吗? 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家乡的缘由。 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迫地想回家乡呢?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感情朗读。6、回来整体,深化体验: 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练习背

5、诵。二、学习秋思长相思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看看诗词题目,你发觉了什么? 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指名答。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说一说,

6、指名说。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小组内沟通: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引读“意恐匆忙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感情朗读。 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小组内探讨沟通,各抒己见。 全班沟通,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肯定要想象画面,要专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

7、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其次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按部就班。在诗文学习中,老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留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假如在最终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信任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古诗三首教案2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欢乐。3、相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相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配乐磁

8、带。2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牧童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非常熟识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沟通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师配乐范读。 生猜大意,沟通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然、舒适、自由、自得其乐等。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留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

9、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肯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 /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生互动沟通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密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然自由地躺在月光下观赏月夜的美景。)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沟通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

10、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互动沟通: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肯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二、学习舟过安仁1、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视察图上的两个小挚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生自由读诗:“遮”,留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2、检查自学,深化探讨: 指名读诗,正音,留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师生互动沟通诗歌大意,可以先沟通自己读懂的

11、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沟通探讨。(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惊奇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尽然撑着伞,细致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爱他们吗?为什么? 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调皮的样子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3、布置作业,延长拓展: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其次课时一、课题导入,介绍学问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视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分。(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2、师生互动介绍

12、有关“词”的学问。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颂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变更,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闻名的词人。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老师巡察,发觉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沟通。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4、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殊提示学生留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5、沟通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

13、媚好、亡赖。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订正。(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澄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静静话。大儿子非常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孩子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静静话吗?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当赐予确定。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产生相应的画面,看

14、看他们各自由忙些什么?4、生自由练读:展示读,集体评议,订正。再读。提示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现出乡村自然环境的美丽,“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谐,以及“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开心。四、改编歌曲,激发爱好1、师:词本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颂的诗体,建议学生自己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好。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五、总结谈话,回来整体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相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六、布置作业,积累升华1、背诵课文。默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