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的应对挑战与机遇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1695908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变化的应对挑战与机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全球变化的应对挑战与机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全球变化的应对挑战与机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球变化的应对挑战与机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变化的应对挑战与机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摘要】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烦人变化,包括大 气与与海洋环流、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资源、土地利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的 变化。全球变化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对其认知程度不断深化而被提出和发展起 来的。当今,人类正面临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全球性气候和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 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激增与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剧减与生物物种的快速灭绝、水资 源匮乏、臭氧层破坏、大气中的氧化作用的减弱、环境恶化与灾害频发等。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直接的、间接的影响。因此,人类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与认识程度; 如何合理地安

2、排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各种灾害现象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 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在认识研究了全球变化后,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还需要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全球变化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一、全球变化及其研究共识1、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是一种新的地球观,它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 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所有部分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 化的过程和机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下一 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1 全球变化的研究

3、对象是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及相互作用(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 圈、地圈),其直接研究对象是地球巨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等子系统。显然, 环境问题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直接涉及到地球上有 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球的可居住性等重大的战略性科学与社会问题。因此,认识了解地 球系统的科学,预测、延缓或适应全球变化,对于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积极 的意义。2、全球变化研究共识在2000年科学研究委员会议上,IGBP, IHDP, WCRP达成一致共识。全球变化研究共识主 要包括:地球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自调节系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各组分。各组

4、 分之间的相互变化与反馈非常复杂,并且具有多尺度的时空变化。对地球系统动力学的认识 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评估人类所引起变化的影响与后果提供了合理的基础。 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及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的环境。人类所引起的地 球陆地表面、海洋、海岸带、大气层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远 远超过了自然变率,并且其中的一些变化正在加强,这一点已得到确认。全球变化不能用 简单的因果关系来理解。人类驱动的变化一复杂的方式对地球系统产生多重影响,这些影响 之间以及这些影响与局地和区域尺度的变化也以多维模式相互作用,这很难理解而且更难进 行预测。实际上,此类令人不可

5、理解的问题大量存在。地球系统动力学往往以临界状态和 突变来描述。人类活动会在不经意间触发地球系统动力学的变化,对地球环境和居民产生严 重后果。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具有潜在作用,这种影响将被 证明是不可逆转的。在地球环境中人类驱动的突变的概率虽尚未量化,但不容忽视。就一些 关键的环境参数而言,地球系统已经超出了过去至少50万年发生的自然变率的范围。目前 地球系统中同时存在的各种变化数量与发生频率等都是空前的,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状态 运行。 2应对全球变化挑战全球变化在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应 对全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

6、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1、应对挑战的时代背景科学技术进步 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的斗争史,追溯到从制造原始工具开始,人类一 直努力通过自己的智慧,不断创造一个更加适应生存的世界。21 世纪初,伴随着相对论和 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的突破,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全球性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能源 的大量使用,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的极度扩张都深刻的改变了地球环境。可以预期,人类 的未来发展,包括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必将更多的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自然科学 和人文社会科学创造性的结合3。2、适应和有序的人类活动 目前,人类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已形成共识,针对已经、正在或将要发生

7、的全球变化及其区 域相应响应,地球系统的整体和各个部分难以恢复到原有状态。那么全球和区域系统将达到 什么样的平衡状态?在状态转变过程中人类将付出多大代价?人类将因此如何采取行动进 行适应?对难以逆转的全球变化,迫使人类采取措施进行适应,利用其有利方面,减轻或抑制其不利 的方面。同时,全球的适应无论是趋利还是避害,都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可持续发 展也只有在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基础上才能实现6。有序人类活动可以定义为:通过合理安排和组织,能够使生存环境的总体和尽可能的局部在 人类可以预见的时间尺度上不发生显著退化,甚至持续好转,同时又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经济 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的人类活动。有序人类活

8、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判据,并作为可持续 发展的手段和措施。4综上所述,20 世纪中叶后的全球变化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因而人类要解决 全球变化问题,必须立足于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全球变化问题的任何解决 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53、应对挑战的具体措施1、妥善处理应对全球变化挑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持区域发展、国家间发展基本平衡。在当前应对全球变化挑战 过程中,国际社会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 社会自身的和谐,给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切实可行的)减排和适应方

9、案。2、坚持减少碳排放与增加碳汇并举,减缓全球变暖与适应全球变暖并重的原则。 当前减排温室气体是国际社会减缓全球增暖行动的主要关注点和着力点,这是必要的,但是 增加陆地和海洋的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同样重要,却未能给予充分重视。增加陆地 和海洋的碳汇对减缓全球增暖十分重要。63、加强科学研究,减少全球变化认识的不确定性 国际学术界公认对全球变化的科学认识还存在不确定性,尽管从科学的角度看,存在这些科 学认识的不确定性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作为制定气候政策和处理气候变化国际事务的出发 点,这种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是不容轻视的。因此,未来国际社会 应更好地开展多因子、多科学、

10、全球性联合研究,最大限度减少对全球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 定性,同时应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导向,在社会发展中加强全球变化的 研究以全球变化研究成果促进可持续发展。7 三、应对全球变化:人类发展的新机遇 应对全球变化对人类不仅仅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重大的机遇。根据应当遵循的原则确定的各 种应对措施,实质上是对地球系统的创新管理,将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国际关系 带来历史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可以期待,通过应对全球变化的实践,人类生存和发展新 模式将逐渐形成,有利于促进人类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转变;有利于促进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 性转变;有利于促进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及

11、促进人类社会相和谐世界 转变。四、总结 全球变化已是事实,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必须在全球变化的基础上建立对策,采取一切可能 的措施把全球变化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同时在可接受的变化幅度内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 趋利避害,甚至是转变成人类发展的新机遇。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经受了气候变迁、疾病流 行和其他各种灾变,但都得以生存,当今人类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只 要我们共同努力,秉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携手推进可持续发展,我们一定能 应对好全球变化,最终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 刘东生:黄土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 大会学术报

12、告摘要,2002 年 5 月,第 6-9 页。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编著: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2 IGBP, IHDP, WCRP, DIVERSITAS. Global Change and Earth System:A Planet under PressureM. IGBP Science Series,20013 徐冠华,鞠洪波,何斌,等。21 世纪中国地球科学发展: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科技日 报,2010 年 8 月 1 日。4 叶笃正、付宗兵、季劲钧、董文杰、吕建华、温刚、延晓东,2001:人类有序活动与生 存环境。自然科学进展,第16 卷,第 4 期,453-4605叶笃正、吕建华2000: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 年第三期,183-187 面。6 IGBP, IHDP, WCRP, DIVERSTAS. Amsterdam DeclarationZ. Amsterdam, 2001 July.7Can adell J G, Raupach M R.MangMing forest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Science,2008,320:1456-14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