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练习晋教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1694595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练习晋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练习晋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练习晋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练习晋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练习晋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练习晋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6.1聚落与环境练习晋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6.1聚落与环境一、单选题1. 聚落的两种基本形态是()A. 平源和高原B. 气温和降水C. 乡村和城市D. 工人和农民【答案】C【解析】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故选:C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类型,牢记即可2.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中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A. 荒漠地区B. 高原、山区C. 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D. 内陆地区【答案】C【解析】解:河流中下游沿岸平原地区一般地形平坦、土

2、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而高山地区地形崎岖,是人口稀疏区;热带雨林地区,气候太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热带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水源缺乏,不适合人类居住;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的地区崎岖山地,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本题考查的是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的条件3. 下列四幅图片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A. 平遥古城B. 丽江古城C. 桂林山水D. 皖南古村落【答案】C【解析】解:C桂林山

3、水是著名的自然风光,不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之列 故选:C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化遗产本题主要考查文化遗产,理解解答即可4. 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差异是()A. 人口多少的差异B. 从事的生产劳动方式C. 交通方式不同D. 面积大小的差异【答案】B【解析】解: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差异是从事的劳动生产方式不同,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故选:B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

4、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随着经济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对聚落的影响日益明显本题考查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牢记即可5. 如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最适合游牧民族居住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解:读图可知,A图所示的是蒙古包,B图所示的是冰屋,C图所示的是窑洞,D图所示的是高脚屋;蒙古包呈圆形,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故选:A我国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

5、活密切联系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或竹楼该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6. 下列不是条带状聚落分布地区的是()A. 平原B. 沿河C. 山麓地带D. 谷地【答案】A【解析】解:聚落的形态因自然环境而异,沿河流、山麓、谷地等的聚落延伸呈条带状;故A符合题意 故选:A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沙漠干旱、绿洲有水,说明水源影响聚落分布;石油丰富带动聚落发展,说明矿

6、产资源影响聚落发展;紧邻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便于经济发展,说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影响聚落发展;山区城市呈条带状分布是受地形因素的制约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7. 下图邮票中传统民居能充分体现人们对降水充沛的自然环境适应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读图解答即可。A蒙古包是内蒙古高原上居民的传统民居,是为了适应游牧民族的需要;B江南民居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是为了适应该地区降水多,水资源丰富的特点;C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D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是利用了黄土直立的性质。故B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故选B。8

7、. 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是这样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文中描述的桃花源属于哪类聚落形态A. 乡村B. 集镇C. 城市D. 渔村【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聚落的类型。乡村和城市是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一般来说,乡村聚落范围较小,道路稀疏,建筑物较矮,城市聚落范围较大,道路密集,建筑物高大。由题意可知,题目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述的符合乡村聚落的特征,A对,BCD错。故选A。9.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便利的交通平坦的地形高山、荒漠气候湿热水源充

8、足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结合选项,B对,ACD错。故选B。10. 如图A、B、C三地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聚落的是() A. A处B. B处C. C处D. A和C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分布及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后理解解答即可。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处,理由是:该地处在两河交汇处,地

9、域开阔、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集散。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二、综合题11. 请将下列民居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特点、地理位置对号入座。 传统民居 甲 乙 丙 地理位置 A东南亚 B阿拉伯半岛 C北极地区自然环境 降水稀少 终年严寒 气候湿热(1)甲( )( ) (2)( )B( ) (3)( )( )【答案】(1)C (2)丙 (3)乙 A【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从图可以看出,甲是北极地区的冰屋,有利于保暖,是为了适应当地终年严寒的特征。(2)从图可以看出,分布在阿拉伯半岛的民居应该是厚墙加小窗的民居(丙),这样防晒又凉快,是图中的丙民居,适应当地降水稀少。(

10、3)从图可以看出,分布在气候湿热地区的传统民居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乙),这样的建筑能够防潮散热。1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表示乡村聚落,分析A、B、C发展的有利因素是:靠近_,_充足,地形以_为主,土层深厚,且土壤_。(2)D聚落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是_。(3)四个聚落中,比较有可能发展成城市的是_和_。【答案】(1)河流 水源 平原 肥沃(2)交通方便(3)B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聚落发展的条件,从图中获取各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是解题的关键。(1)读图可知,A、B、C三处乡村聚落都靠近河流,水源丰富,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2)读图可知,D聚落靠近公路,交通便利,有利于形成聚落。(3)读图可知,A、B、C、D四个聚落中,B处靠近河流,临近公路干线,位于水陆交通要道,交通便利;D临近公路干线和支线交汇处,位于公路枢纽地带,交通便利。因此B和D乡村聚落有可能发展成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