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完美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1693947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完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完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完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完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完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完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完美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旋律中的改革教学设计海南华侨中学 王晓佼【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有如下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教科书中学习内容共有三目。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

2、经济的确立”,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和完善的过程。纵观这三个知识点,其基本的线索为“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而“改革”是本节课的核心。【学情分析】对于出生于90年代后期的高一年级学生而言,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对于“计划”一词只能是抽象的理解,他们成长的时代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的时期,虽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直接的体验,但又因认知水平有限而理解不深。基于此,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激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将一些具有时代性的歌曲引入课堂,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思维,对歌曲创作、传唱的时代背景进行剖析,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3、: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启迪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拓宽知识领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学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准备】将学生以6-8人分为若干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彩笔

4、、A4白纸【教学过程】(一)导课新中国的成长历程1949年 新中国成立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66-1976 文化大革命1976 文革结束,中国何去何从?意图:通过新中国成长的历程,将新授内容与所学知识有效衔接,也给学生历史发展的整体感知,并在“中国何去何从”的疑问中开始教学。(二)教授新课一首歌,就是一个时代,历史前进的步伐逐渐冲淡了人们的记忆,但在心灵的深处总还会有那个时代留下的旋律,让我们跟着曾经熟悉的歌声回到过去的那个时代。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并出示歌词。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

5、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说得到做得到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立功劳坚决跟着共产党要把伟大祖国建设好建设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江山人民保人民江山坐得牢反动分子想反也反不了社会主义已经胜利共产主义社会已经来到已经来到提问:这首歌曲表达了人民什么样的情感?反映了人们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意图:通过歌曲本身的铿锵有力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与憧憬,而集体合唱的曲目也反映了那个时代集体化的生活状态。播放歌曲甜蜜蜜,并出示歌词。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 好象花儿开在春风里 开在春风里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我一时想不起 啊在梦里 意图

6、:与社会主义好风格迥异的甜蜜蜜会在瞬间给人带来听觉上的冲击,在优美的旋律中也会迅速的将学生从集体化的时代带入一个新的时期,而时代的变迁源自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从而在旋律改变的同时引领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思想解放的内涵。提问:中国人什么时候敢于在歌曲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又是什么事件引发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惨重。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 “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都希望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但事实却是国民经济在两年时间里仍处于停滞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解脱,那是什么束缚住了人们的思想呢?师:出示材料材料:凡

7、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师:“两个凡是”是由文革结束后我国当时的国家主席华国锋提出的。“两个凡是”实际上也就是说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坚持文革中的决策)。那毛主席有没有说错话的时候呢?当然有,文革的动乱就是毛主席的错误指示导致的。“两个凡是”的提出再次把人们的思想束缚起来了,导致人们在思想上处于一个迷茫的状态,而这样的指导思想还影响了我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使我国的经济也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这个时候的人们亟待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这样,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应运而生。这次讨论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开端

8、,在全国掀起了思想解放的大潮。在这之后不久(1978年12月13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次讲话为后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一个指导思想。至此,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已经是水到渠成,所以在1978年12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了。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4第一目内容,找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并探讨这次会议具有什么意义?生:意图:歌曲的背后,是中国经历的一场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在提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

9、史事实,认识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的内容及其意义,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知识掌握。过渡:1981年,词作家陈晓光在安徽等地体验生活,采风期间所见所闻给了他极大地心灵震撼,内心的激情澎湃使他仅用3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首经典名作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并出示歌词。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 咳!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老人们举杯(那个)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哟

10、)弹琴姑娘歌唱 哎咳哟嗬呀儿咿儿哟 咳!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 为她增光 提问:歌曲反映了人们什么样的情感?描述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意图:充满乡土气息的歌词,优美流畅的曲调,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巨大变化,歌曲也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于田野的赞美和对于生活的希望,为将要学习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做好铺垫。过渡:作曲家陈晓光说这是一首写给安徽小岗村的歌,可是改革之前小岗村是什么样子呢?从1966年到1976年,小岗村最好的年景每人每天9两粮食,收入0.11元,最差的一年每人每天2.8两粮食,收入0.04元,多数人家年年都要外出讨饭。但到了1979年,小岗村卖给国家粮食124

11、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人均收入400多元。探寻这一变化的根源,我们会便会看到中国改革的步伐。学生活动:绘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图表师: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会后,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改革前,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出示当时顺口溜: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在那种体制下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你偷懒,我偷懒,大家都偷懒的状况长久的发展下去,导致了很严重的后果。到1978年的时候全国有2亿农民吃不

12、饱饭(当时全国人口总数为8亿多,农民有七亿。)此外,当时的安徽、四川农村已经出现了改革的试验,其中又是安徽小岗村最先开始改革的。提问:歌词中唱到“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对比改革前后,指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劳动的特点有哪些?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生产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得到中央的肯定。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概念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

13、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所谓家庭是指以家庭为基础来进行农业生产(过去以生产队为基础);联产,是指粮食产量与劳动直接挂钩;承包,指的是农民借集体的地来进行生产,想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从这个借字,我们可以看出土地的所有权依然是归国家所有的,农民有的是生产自主权。)责任,指的是自己负责,不管你赚了还是亏了,都得自己负责。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作为农民,你只需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师:展示安徽凤阳粮食产量示意图与全国粮食产量示意图,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也逐年

14、增加。师: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人民公社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到取83年的时候,我国的农村基层政权发生了改变人民公社被乡、镇政府重新取代,人民公社下的生产大队被村民委员会取代。 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理解农民劳动动力来源的本质: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过渡:农村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播放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并出示歌词: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啊,亲爱

15、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改革开放的新一辈!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改革开放的新一辈!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啊,亲爱的朋友们,愿我们自豪地举起杯,挺胸膛,笑扬眉,光荣属于改革开放的新一辈!提问:年轻的朋友“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那又是什么激发起了年轻一代工作的热情?师:出示材料材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