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四单元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1666075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四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四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四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四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四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四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四单元(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四单元青山桥镇中心小学教案第( )单元:教学内容二单元复习总课时: 课时第 课时教学目标复习巩固本单元的词语和句子。进行阅读理解训练运用几个词语进行了写话的练习教学重点词句的训练教学难点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教具学具准 备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一、看拼音写汉字(10%)chun di zho hu h di c zhung sh jn( ) ( ) ( ) ( ) ( )ji zhung gun ch yu q fn l yng q ( ) ( ) ( )( ) ( )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在字音下打“”(7%)假(ji ji)装 好(ho ho)奇 朝(zho ch

2、o)霞 似(sh s)乎 白发(f f) 照相(xing xing) 摇晃(hung hung)三、辨一辨,组一组(5%)峰( ) 瓣( ) 钓( ) 绿( ) 耍( )蜂( ) 辫( ) 钩( ) 录( ) 要( )四、选择合适的词填入括号中。(5%)忽然 居然 果然1.这本书我丢了好多天了,没想到,今天( )让我找到了。2.气象预报说今天午后有雨,( )吃完午饭,下起了大雨。3.冷不丁,( )从路边窜出一条大黄狗,把我吓了一跳。好奇 奇怪1.放在桌上的花瓶可真( ),我忍不住( )地观察起来。五 照样子,写词语。(8分) 白发苍苍 ( )( )( )( ) 笑呵呵 ( )( )( )( )

3、六.我会填(9%) 古老的铜钟 做游戏 白发苍苍( )的草地 跳( ) ( )( )的石级 爬( ) ( )( )的天空 想( ) ( ) / 第二课时一阅读片断,完成练习。西湖的景色,一年四季都很美丽。春天,垂柳在湖边梳理她的长发,粉红色的桃花开满枝头。夏天,浮萍碧绿,荷花映日。秋天,桂花飘香,菊花争艳。冬天,腊(l)梅迎着风雪开放。1这段话共有( )句话。2下面的植物分别出现在什么季节?请在括号里写出来。 垂柳( ) 浮萍( ) 桃花( ) 腊梅( ) 菊花( ) 荷花( )3哪句话讲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用“”划出来。二、读读这些词语,想一想,再任意选几个词语写一段话,题目自拟。欢唱 飘扬

4、 一本正经 终于 假装 引人注目 热闹 有趣第三课时读短文,回答文后问题。背苞谷的孩子他和那蜿(wn)蜒(yn)的山路一起,从云雾里钻了出来(毫 豪)不理会大山吓人的高度,背着沉重的背篼(du),背苞谷的孩子一步一步地攀登着。大山吃惊得默(m)默无语。风,吹动他的衣角,宛(wn)如一面上升的旗。山雀喳喳地议论着:他是刚放学归来吗?瞧那背篼上晃荡的小书包!夕阳从山巅(din)投来敬佩的目光,染红了一段弯弯的山路,染红了孩子瘦小的身躯(q)勤劳、早熟的孩子啊!(幕 暮)色就要遮没(m)那小小的身影了,但遮得住山里孩子攀高的决心吗?云又遮没了小路、沉重的背篼和孩子但愿这一背篼金色的种子,明朝(zho

5、)能在高坡上萌(mng)发一片新绿1 选择括号中正确的字,打上“”。 2 照样子,写句子。例:风,吹动他的衣角,宛如一面上升的旗。 (1)一个个成熟的柿子宛如 。(2) 宛如 。3 读句子,完成练习。(1)他和那蜿蜒的山路一起,从云雾里钻出来 这句话写出了山的 。(2)大山吃惊得默默无语。 大山吃惊是因为 。(3)夕阳从山巅投来敬佩的目光。 夕阳敬佩他 。4读读文中划“”的句子,你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 )A孩子这么勤劳,这些苞谷种子以后一定能长得好。B孩子勤劳、懂事,又爱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教学反思青山桥镇中心小学教案第( )单元:教学内容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总课时: 课时第 1 课时

6、教学目标1、认识并书写“促、深”两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并能体会作者的心情。3、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动客情”的意思。教具学具准 备教 学 过 程一、旧引新,激趣导入1、 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哪些写秋天的诗?(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赠刘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静夜思)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古诗?2、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7、。二、 朗读古诗,体会情感1、 自由朗读,把握字音。放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 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 自由读。(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4、听课文朗读。(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

8、体,说生动。(3)再听,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1)把握诗的节奏。(2)教师范读、领读。(配古筝乐曲)(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配古筝乐曲)(4)背诵古诗。三、 指导写字。1、 出示要写的字。2、 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四、拓展活动。1、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2、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吗?作业布置1、背诵古诗,并向家人解释诗句。2、收集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

9、听听。3、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青山桥镇中心小学教案第( )单元:教学内容9、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总课时: 课时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并书写“忆、异、逢”等8个生字。2、通过反复吟诵至背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异乡、异客”的意思。教具学具准 备教 学 过 程一、激趣导入,学生初步感知诗意1、复习夜书所见(1)全班背诵、男女比赛背诵。(2)谁来表演一下诗人叶绍翁,吟一吟这首诗。2、教师表演:我是唐代诗人王维,今年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阳佳节,我却一个人

10、孤孤单单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亲人啊!教师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下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二、自主学习,深入体会1、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轻声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作读。2、 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3、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2)交流学习收获。(提示:诗句的意思,诗人表达的情感)(3)你认

11、为哪句写得好?或哪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4)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5)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三、趣味活动1、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背相应的诗句。2、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诵。四、识字写字1、 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3、书写生字。 五、 拓展活动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泊船瓜洲。作业布置1、背诵古诗,并向家人解释诗句。2、收集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青山桥

12、镇中心小学教案第( )单元:教学内容10风筝总课时: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抓住动作和心情说出自己放风筝的经历。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教具学具准 备教 学 过 程一、激趣导入,情境再现1、回忆放风筝的情景。同学们放过风筝吗,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放的?其中还发生了哪些有趣或难忘的事情?(重点引导他们说动作和当时的心情)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感受与我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板书并齐读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