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生活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166584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与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数学教学与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数学教学与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数学教学与生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与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与生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教学与生活 西坝小学 任光明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这门学科也不例外。新修订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实际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能提高学生兴趣利于掌握知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一、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数学。 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且易接受。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我在对一年级的新生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是这样引入

2、的: 师:小朋友们都长的好乖好有精神气了啊!能告诉老师你们几岁了吗? 生:6岁、7岁。 师:你们能数清家里有几个人吗? 生:3个、5个、6个、7个。 师:是那些人呢? 生: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母、祖父。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回答的很对,也数清楚了家里有多少个人,但只是这样还不行的,我们还应该数的更多,算的更多,用的更多。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你们愿意从现在开始跟老师来认识数和利用这数吗? 二、 利用生活原型教学,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

3、在认识长方形、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的教学中我不仅在课堂上出示实物,让学生认识理解这四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让学生找找我们教室里的物体、书包里的课本、文具有哪些是长方形?有哪些是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一般都很少)而且布置学生回家找找自己家里哪些物体时长方形、长方体、正方形、正方体,指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第二天到班上与同学回报交流。这样既利于学生掌握这四种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与生活实际也紧密的联系了起来。 三、 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

4、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我在教学8、9、10的分解和组成时还准备了1角、2角、5角的钱各很多张,在学生对8、9、10的分解和组成有了基本了解后对学生说如果爸爸让你去买8角钱的葱你想怎样拿?学生顿时兴趣高涨,不一会儿便想出了很多种拿法(也就是很多种组成分解),既巩固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寻生活情境,用以创设教学情境。 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

5、、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计算:小丽家建新房,他的爸爸想在房子的左边建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12米,宽4米,深1.5米,如果拖拉机每车拉土0.9立方米,请你帮他爸爸算一算,需要拉几车?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真实再现了现实生活,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只要我们数学教师做到了让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取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寻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就会有亲戚感而无陌生及畏惧感,对数学学习就有了兴趣甚至爱好。那么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也就不言而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