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166253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8.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青岛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前 言机械原理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全局中承担着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能力的任务;机械设计课程是以一般通用零件的设计为核心的设计性课程,是论述零部件的基本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技术基础课。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是结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的具体要求并根据山东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的,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机械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书注重了基本实验、

2、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三种不同类型实验编写。学生做实验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高等学校的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积累科学优势的基础。没有实验手段就不可能出科研成果,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任何新知识、新科技、新发明、新成果都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新知识、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供非机类专业可供参考。由于水平所限和编写的时间仓促,贻误之处恳切希望广大读者指正。目 录第一篇 机械原理实验第一章 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

3、图的测绘和分析3第二章 实验二 齿轮范成实验6第三章 实验三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测定11第四章 实验四 回转构件动平衡实验15第五章 实验五 机构运动创新实验20第二篇 机械设计实验第六章 实验六 带传动实验27第七章 实验七 滑动轴承实验36第八章 实验八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44第九章 实验九 减速器装拆实验54第一篇 机械原理实验第一章 实验一 机械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会根据各类机械实物或模型,绘制机械运动简图;(2)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进一步理解机构自由度的概念,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3)加深对机构结构分析的了解。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各类典型机构的实物(

4、如:牛头刨床、缝纫机头等);(2)各类典型机构的模型(如:搅拌机、碎石机等);(3)钢皮尺、内外卡钳、量角器(根据需要选用);(4)三角板、铅笔、橡皮、草纸(自备);(5)“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电教片及放像机。三、原理和方法1原理由于机构运动与机构中所有构件的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撇开构件的形状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一些简略的符号(见教科书或机械设计手册中有关“常用机构和运动副简图符号”的规定)来代替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以此表明机构的运动特征。常用符号示例如表1-1所示。2方法(1)测绘时使被测绘的

5、机构缓慢运动,从原动构件开始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分清各个运动单元,从而确定机构的构件数目。(2)根据相互连接的两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的特点,确定各个运动副的种类。(3)在草稿纸上徒手按规定的符号及构件的连接次序,从原动构件开始,逐步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的草图。用数字1、2、3、分别标注各构件,用拉丁字母A、B、C分别标注各运动副。(4)测量与机构运动有关的尺寸,即转动副间的中心距和移动副导路的方向等,选定原动件的位置,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画成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 四、步骤和要求(1)绘制指定的几种机器或结构模型的机构运动简图,其中至少有一种需按确定的比例尺绘制。其余的可凭目测,使图与实物大致成比

6、例,这种不按比例尺绘制的简图通常称为机构示意图。(2)计算机构自由度数,并将结果与实际机构的自由度相对照,观察计算结果与实际是否相符。(3)对上述机构进行结构分析(高副低代、分类杆组、确定机构级别等)。五、思考题(1)一个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应能说明那些内容?(2)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原动件的位置为什么可以任意选定?会不会影响简图的正确性?(3)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测绘机构运动简图有何帮助? 表1-1名 称符 号低副转动副移动副螺旋副高副凸轮副齿轮副构件活动构件机架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报告学生姓名学 号组 别实验日期成 绩指导教师测绘和分析计算编 号机构名称自由度级 别编 号机构名

7、称自由度级 别第二章 实验二 齿轮范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3)了解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二、实验仪器和用具(1)齿轮范成仪(2)圆规(3)三角尺(4)剪刀(5)铅笔(6)绘图纸(直径 280)(除齿轮范成仪外,其余均由学员自备)三、实验原理和方法运用一对齿轮在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加工轮齿的方法称为范成法,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它们保持固定的速比相对转动,完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在传动一样。同时刀具还沿着轮坯的轴向作往复切削运动。这样所加工出的齿轮的齿廓就是刀具刀刃在

8、各个位置的包络线。虽然在实际加工时,无法看到刀刃形成包络线的过程,但我们可以设法通过齿轮范成仪来反复演示轮坯与刀具间的对滚切削过程。将刀具刀刃在“切削”时曾占有的各个位置用铅笔线记录在绘图纸上,这样我们就能清楚的观察到齿轮范成的过程。实验所用的刀具是齿条刀具,该刀具的齿廓用,模数m=25,齿顶高系数,径向间隙系数。被加工齿轮的齿数z=8,分度圆直径,最大变位量+20-5,本实验所用范成仪的结构,如图2-1所示:半圆盘1可以绕其固定的中心O转动,在半圆盘的周缘刻有凹槽,槽内绕有钢丝2,两根分别固定在半圆盘及纵拖板3上的a、b和c、d处。纵拖板3则可在机架4上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形成齿条与齿轮的啮

9、合运动。做实验时,将画好的齿顶圆、分度圆、基圆与齿根圆的齿坯图纸安装在半圆盘1上。对准中心由压环7压住,并放在齿条(刀具)6的下面。旋转螺杆8使横拖板5前后移动,以调整刀具6(齿条)中线使与齿轮坯的分度圆相切(在实验中也可以调整刀具的齿顶线,使与齿轮的齿根圆相切)。首先将齿轮坯和刀具推到右方的极限位置,并在图纸上用削尖的铅笔描出齿条刀具的齿形,这就相当于刀具在此位置切削一次留下的刀痕。再将齿条刀具由左向右方推过很小一段距离,此时压紧在 图2-1圆盘上的图纸将随之转过一定的角度,并用铅笔描出刀具的轮廓形状,就这样断续移动齿条刀具,认真描出刀具在各个位置上的齿形,直到绘出23个齿形为止,此为标准齿

10、轮齿廓曲线。若需描绘正移距变位齿廓时,只需调整螺杆8后刀具远离齿坯中心,直到刀具齿顶线与变位齿轮的齿根圆相切为止。即可作正移距变位齿轮的齿廓曲线。反之,如将齿条刀具6调近轮坯中心则可相应地描出负移距变位齿轮的齿廓曲线。四、实验步骤要求绘制一个标准齿轮(x=0)和一个变位齿轮(x0)。1绘制标准渐开线齿轮(x=0)(1)计算出齿轮分度圆直径d,基圆直径d b和齿顶圆直径da; (2)在图纸上绘出齿轮的分度圆、基圆和齿顶圆,并将其装在圆盘上;(3)调整齿条刀具的位置,使齿条刀具的中线与初切齿轮的分度圆相切,描绘出23齿;(4)测量分度圆齿厚s及齿间e,并与计算结果加以比较。2绘制变位齿轮(x0)(

11、1)算出变位系数x和变位量xm, x的选择应使齿轮没有根切现象;(2)计算出齿轮的分度圆直径d,基圆直径d b和齿顶圆直径da; (3)在图纸上绘出分度圆、基圆、齿顶圆并将其装夹在圆盘上;(4)调整齿条刀具的位置,使齿条刀具的中线离开被切齿轮的分度圆,并相距xm的距离,绘出23个齿。(5)测量分度圆齿厚s及齿间e,并与计算结果比较。3绘制x0的变位齿轮和标准齿轮在齿轮参数上的比较序 号项 目异 同变动结果1齿顶圆的直径da2模 数 m3齿根圆的直径 df4分度圆直径 d5分度圆上的齿厚 s 6分度圆上的齿槽宽 e7分度圆上的周节 p8刀具齿形角 a三、齿轮范成图(附图)四、心得和体会注:“异同”一栏填“异”或“同”字即可;“变动结果”栏填“增”、“减”、“相同”即可;“增”即表示变位齿轮上的尺寸比标准齿轮上尺寸增大(其余类推)。第三章 实验三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应用游标卡尺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2)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