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曾擦肩而过——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1634457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学家曾擦肩而过——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科学家曾擦肩而过——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科学家曾擦肩而过——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科学家曾擦肩而过——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科学家曾擦肩而过——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家曾擦肩而过——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家曾擦肩而过——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科学家曾擦肩而过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中国科学家曾擦肩而过不少获奖者都擅长社交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已经全部揭晓。从近年自然科学的几个奖项看,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自2000年到今年,生理学和医学、物理学、化学这三项奖大都是由三人分享。按照诺贝尔的遗嘱,这些奖项最多也只能由三人获得。一些专家认为,这种迹象表明,诺贝尔奖的评选规则已经落后于现代 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奖人数限制太死现代科学研究的方式与诺贝尔时代已大不相同,它 的特点之一就是集体研究、成果共享。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一项重大的发现往往是许多学科 的科学家或者是几代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把获奖者限定在

2、三人,当然就会使不少应该得奖的人得不到奖。正因为如此,有的科学家会在获奖后对前辈和同事的帮助表示真诚的 感谢。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美国赖斯大学教授斯莫利在得知获奖的消息后说,他为和他一起做实验的两位研究生没有被列入名单而深感遗憾。二战前,犹太女科学家梅特纳在德国凯撒 威廉化学研究所工作,她领 导的一个小组在核能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由于纳粹的迫害,她不得不中断研究,离开德国,转到瑞典斯德哥尔 摩大学。到瑞典之后,她仍设法与小组联系,指导小组的研究。 可没想到,就在她离开德国半年后,她原来所在的小组取得了关键性 突破。她的后继者、小组负责人哈恩教授因此而获得了 1944 年的诺贝尔

3、化 学奖。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英雅教授与梅特纳女士是好友。 她回忆说,梅特纳到瑞典后,为不能继续进行她的研究而感到十分痛 苦,常常一个人独自落泪。特别是哈恩来领奖时,竟连梅特纳的名字提都不提。因为哈恩害怕人们知道, 他曾同一个犹太妇女一起共同工作过 30 年。 诺贝尔奖最多只能发给三人的规定也使中国科学家与之擦肩而过。 记者在瑞典工作时曾听说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20 世纪 60 年代初,有资格参加生理学和医学奖评选的瑞典卡罗琳斯 卡医学院波隆贝克教授在澳大利亚工作。有一天,有个同事突然跑来对他说他们搞出来了!他们搞出来了!一 开始教授不明白同事说了些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中国人搞出了人工合成蛋 白,

4、而他的那个同事自己也搞了好多年,没有成功。波隆贝克教授认为,这在当时是个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说,中国人后来还搞出了人工合成胰岛素,早在 70 年代,就有人提名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瑞典方面也愿意把奖发给中国的科学家。但是中国方面提出的得奖者名单是一个小组,有 14 个人。 这是不符合诺贝尔奖最多只能发给三人的评选规定的。 瑞典方面就此和中国方面有过交涉,但是中方不肯更改名单。 一直到 80 年代初,评委们还讨论过这个成果,都是因为这个问题被 卡住了。如果诺贝尔奖可以奖给某个研究机构或团体,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些问 题。瑞典著名的物理学家巴拉尼不久前就发表评论说,今后自然科学奖项 也应该像和平

5、奖一样,可以奖给一些研究团体。获奖成果明显滞后近年来,诺贝尔奖奖项的设立和评奖过程也引起了 不少批评。不少人认为,诺贝尔奖所包括的学科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英国新科学家 杂志曾发表文章说,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新学科、 边缘学科不断涌现,而诺贝尔奖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水平,学科分布过 于严谨。许多科学家很早以前就建议增设一个环境保护学奖,因为这门新兴学 科对人类的发展来说太重要了。但对于项目的增设,基金会一直十分谨慎。很多人认为,这不符合诺贝尔遗嘱的精神。1969 年由瑞典中央银行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至今仍遭到一些人的非议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诺贝尔奖的评选往往过于保守,获奖成果明显滞

6、后。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说,诺贝尔奖大都是奖给 10 多年前,甚至数 十年前的科学发现或理论突破。美国一位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负责人因此说,获得诺贝尔奖并不能充分 说明一个国家科学事业现在的活力,因为被授予荣誉的那些科学突破往往 平均落后时代 15 年。爱因斯坦早在 1905 年就创建了自己的主要理论,而 1921 年才获奖。 美国科学家鲁斯曾发现过滤性病毒是引发癌症的原因,但他在公布有 关理论的 55 年后才于 1966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时他已 87 岁。1995 年的经济学奖得主纳什也是因为其 40 多年前的论文而获此殊荣。1996 年经济学奖的得主维克里创建自己的理论时才过而立之年

7、, 他得 奖时却已 82 岁,幸亏他是在获奖宣布 3 天后去世的。如果他在获奖宣布之前去世,不知评委们该如何处理?因为按照规定, 诺贝尔奖只能发给活着的人。有人据此批评说,虽然对科学研究成果做出评价需要时间的考验,但 也用不着等 40 年。这些批评也许已经引起了评委的注意。今年获得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只有 43 岁,他是诺贝尔化学 奖创设以来最年轻的得主去年的物理学奖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3位获奖者的年龄分别是 40 岁、 44岁和 50 岁。他们是因为 6 年前的研究成果而获奖的。 想获奖,关系网很重要要想获得诺贝尔奖,除了要在某一科学领域有 重大发现外,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条件。这也是引

8、起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瑞典报纸的分析,大体上候选人要有五个条件一是成果能够为人 所知;二是时机;三是经历;四是包括社会、语言、组织等相关能力;五 是助选。曾经有很多人,虽然很有成就,但却失去了获奖的机会。比如中国作家沈从文,他的著作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得到广泛 的承认。他也曾多次获得文学奖的提名。但据说在非常接近获奖时,却不幸去世,失去了机会。 科学研究的经历也十分重要。美国梅隆基金会的社会学家朱克曼做过调查,她说,在美国所有的诺 贝尔奖得主中,有半数人曾同其他诺贝尔奖得主一同工作或学习过。她称此为惊人的发现。上述几个条件与获奖者的社交能力也有关系。通常,获奖者除了要在仪式上做演讲

9、,还要参加许多由高等院校组织 的座谈活动。座谈的题目涉及广泛领域,像战争与和平、环境与发展等。一些获奖者知识很丰厚,常常是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在当今西方各研究机构中,学术带头人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争取更多的科研资金。他们嘴上的功夫早就练出来了。 助选活动的问题在于,它不能完全排除企业或个人关系的影响。 现代科学的成果往往与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国家一些研究项目的带头人与企业或由企业赞助支持的基金会 的关系极为密切。有些公司对推选某个候选人获奖十分重视,千方百计施加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诺贝尔奖评选的公正性。 中国该走什么样的路?挪威奥斯陆大学历史系教授弗里德曼对物理 学和化学奖评选过程作了

10、深入研究,去年出版了一本名为优胜政治学 的著作。由于规定所限,近 50 年的评选过程全部保密,弗里德曼教授只能接 触到 1950 年以前的档案。他认为,诺贝尔奖是由瑞典的一些科学家们根据他们自己的判断评选的,所以结果往往会受到研究范围、文化背景、政治态度等个人因素的影 响。每年评选的结果并不能代表最先进的科学发现。 诺贝尔奖的评选者们也常常提醒人们,要客观地对待这个奖的意义和 作用。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巴兰尼就说过,诺贝尔奖侧重的是基础理论, 这样评是为了遵守诺贝尔的遗嘱,并不意味着搞基础科研就比搞应用科研 更重要,例如电脑、彩色胶卷等项发明,它们的作用就非常重要。数年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李政道曾在瑞典发表讲话。他说,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能总在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上与 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找到自己在世界 的位置。这样就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重点突破。这就是说,中国的科研发展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道路。今年获化学奖的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只有43岁,是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