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赏析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163362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幽远深沉,凄婉哀怨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赏析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山河无定数,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幽怨从前何处诉,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画角,古乐器名。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铜制的。因外加彩绘,故名。“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留青冢向黄昏”。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清贵族公子,隶属满洲正黄旗。是康熙的御前侍卫,康熙出行,总令他随驾出征。纳兰

2、词酷似李后主,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认为:“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陈维崧甚至把李煜与李璟的成就加到纳兰性德的身上。他的词凄婉哀怨,冷峭绝伦,而又清新隽秀,真率超逸。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姓觉罗氏,彼时有可能姓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作

3、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到了现实,在眼前,他看到了塞外营训的场景。“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撕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份悲伤。从结构上来说,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

4、荒凉,这满目的荒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西风,即秋风。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季节地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饰。词的下片抒发

5、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得服从皇帝的安排。“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

6、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金戈,气吞万里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生发出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

7、自然流畅。面对塞外景象,作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而上片写眼前之景,下片写从前之志,虚实形成对比。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附诗歌欣赏】此词为容若侍从康熙皇帝出塞之作。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起句抒古今兴亡之感,同情人民罹战祸之悲惨,与“一将功成万骨枯”同一襟抱,气概豪雄,仿佛苏辛。“画角” 两句是诗人出塞时眼前所见之景,通过“画角”“牧马”意象的捕捉,传达了边塞特有的雄壮、紧张、激昂场景。高亢的号角声,牧马频繁地来往,极言出巡的辛苦,内心亦实有难言之隐。“满目”二句,就直接写出丹枫吹老,无人可语,一片真情,

8、动人心弦。此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情绪又是一转,词人不只看到了眼前荒凉艰苦的边地环境,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无常的荒诞感。下阙“从前”句词人由眼前的边塞展开联想,追想边地上发生过的恩怨情恨。“幽怨无数”,更深一层,既包括征人在外怀念闺中思妇,也写到闺中思妇怀念战场上征人的死活存亡。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句承下阙首句,以点代面,从王昭君的边塞“幽怨”入笔,传达词人的慨叹。末两句用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笔调,写自己的幽怨。“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共用四个“深”字,说明对夕照也生愁,对秋雨也生愁,这种无数幽怨,正如李后主所谓“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词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有抒

9、情,有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此词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点面结合,借用典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所精选的意象,组成了一幅既壮阔悠远又凄清怅惘的意境,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其中,词人最特别的思想情感就是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附诗歌翻译】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在高亢的号角声中,征骑频繁地来来往往。满眼所见边塞之景一片荒凉死寂,我可以与谁交流这种复杂的感受呢?深秋的寒风已把枫树的叶子也吹红了。在边地上,往昔郁结于心的愁恨应该有无数个。在战事频仍中,王昭君孤身出塞和亲,黄昏时分踏着小路走向昭君墓。王昭君对边地的无限深情到底有何等地深沉

10、呢?边地深山的落日无言地散发出余晖,深秋时节的冷雨无声地飘飞。蝶恋花出塞赏析今古山河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注此词为纳兰性德从康熙皇帝出塞之作,时年29岁。1. 今古山河无定据。 定据,一定的准则。 翻译: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 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作为皇室贵族,跟随一代明主康熙出巡,纳兰性德却有如此超凡感悟。2.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画角:军队中的号角。 牧马:战马,此指铁骑,征骑。 翻译:在高亢的号角

11、声中,征骑频繁地来来往往。 此句是诗人出塞时眼前所见之景,通过“画角”“牧马”意象的捕捉,传达了边塞特有的雄壮、紧张、激昂场景。3.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满目:满眼所见。 西风:秋风。 丹枫:深秋树叶变红后的枫树。 翻译:满眼所见边塞之景一片荒凉死寂,我可以与谁交流这种复杂的感受呢?深秋的寒风已把枫树的叶子也吹红了。 此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情绪又是一转,词人不只看到了眼前荒凉艰苦的边地环境,也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人生无常的荒诞感。4. 从前幽怨应无数。 从前:往昔,先前。 幽怨:郁结于心的愁恨。 翻译:在边地上,往昔郁结于心的愁恨应该有无数个。 下阙此句词人由眼前的边塞展开联

12、想,追想边地上发生过的恩怨情恨。5.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铁马金戈:战争。 青冢:王昭君墓。 翻译:在战事频仍中,王昭君孤身出塞和亲,黄昏时分踏着小路走向昭君墓。 此句承下阙首句,以点代面,从王昭君的边塞“幽怨”入笔,传达词人的慨叹。6.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几许:多么,何等。 翻译:王昭君对边地的无限深情到底有何等地深沉呢?边地深山的落日无言地散发出余晖,深秋时节的冷雨无声地飘飞。7. 此词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此词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点面结合,借用典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所精选的意象,组成了一幅既壮阔悠远又凄清怅惘的意境,传达了

13、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其中,词人最特别的思想情感就是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纳兰性德悼亡伤逝之词哀感顽艳,令人不忍卒读,边塞行吟之篇则清怨苍凉,另是一番风味;但一个“情”字却是共同的。谢章铤说:“长短调并工者,难矣哉。国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竹坨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赌棋山庄词话)而读这首词,深知谢氏此言不虚。 这首出塞词,当为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塞远赴梭龙途中所作,那时他二十九岁。 “今古河山无定据”,是一句断语,也是词人的感叹。它横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慨。从中可以看出史学家的深沉,哲学家的睿智,

14、以及文学家的深情。 情语之后,紧接以景语:“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词人挥舞画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充满动感的边塞景物图。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一幕幕活剧。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有“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等等,等等。画角声声,牧马频骤,这不正是“今古河山无定据”的形象写照吗? 岁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当词人风尘仆仆,奔走在边塞道路上的时候,只间满目荒凉,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枫叶在萧瑟西风中飘摇,似乎在诉说着无穷的幽怨 词人仿佛听见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呐喊,也仿佛听见了“出师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仰天长叹 词人仿佛看见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听见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哀伤旋律 不论是肝肠如火的英雄,还是色笑如花的美人,不论是彪炳青史的古贤,还是俯仰古今的来者,都笼罩在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请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烟雨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