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理论知识(第一场考试)重点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1631421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理论知识(第一场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理论知识(第一场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理论知识(第一场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理论知识(第一场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理论知识(第一场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理论知识(第一场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理论知识(第一场考试)重点(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结构设计是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一项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在企业组织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组织理论又被称作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理论被称作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在外延上是不同的。组织理论研究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古典组织理论以人的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近代组织理论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着重强调人的因素;现代组织理论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强调应按照企业面临的内外部条件而灵活地进行组织设计。静态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权责结

2、构)、机构(部门划分的形式和结构)、规章(管理行为规范)。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除了包含静态组织理论内容外,还包括协调、信息控制、绩效管理、激励制度、人员配备及培训。现代组织设计理论无疑属于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但静态设计理论所研究的内容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依然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动态设计理论是静态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任务与目标原则(最基本原则);专业分工和协作原则(系统管理,设立委员会及会议,创造协调环境);有效管理幅度原则(职务的性质、人员的素质、职能机构健全,幅度大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呈反比例关系);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原则(企业规模、企业生产技术特点、各项专业工作性质、各单

3、位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要求);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挥系统、责权关系、规章制度、适应性组织形式和措施)。新型组织结构模式:多维立体组织结构:把矩阵组织结构形式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有机结合;三类管理组织机构系统: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即产品利润中心;按职能划分的专业参谋机构,即专业成本中心;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即地区利润中心。主要应用于跨国公司和规模巨大的跨地区公司。模拟分权组织结构: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如钢铁企业、化学工业企业等);把企业分成组织单位,每一单位负有模拟性盈亏责任,实现独立经营、独立核算,以调动其生产经营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公司与总公司:较多出现在横向合并

4、而形成的企业中,分公司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子公司与母公司:子公司受集团或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是独立的法人企业。企业集团:以母子公司为主体,包括核心企业、控股成员企业层、参股成员企业层、协作成员企业层。分为依托型组织职能机构、独立型组织职能机构、智囊机构及业务公司和专业中心、非常设机构。其中智囊机构:又被称为战略研究部或信息公司;搜集、整理、储存相关信息资料,参与制定集团经营战略规划,为集团高层决策提供备选方案,参与集团决策活动。企业集团设立的专业中心有: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计量检测中心、科研开发中心。这些中心一般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求发展的法人实体。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分析影响因素,选

5、择最佳模式:企业环境、企业规模、企业战略目标、信息沟通;划分不同、独立的部门;选择部门结构,进行组织机构设置;部门组合,形成特定的结构;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组织结构。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矩阵结构;优点是具有明确性和高度稳定性,缺点是只了解自己的工作和任务,很难了解整体的任务并联系起来;适用范围较小。以成果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事业部制一般在大型企业中采用,既能了解自己的任务,又能了解整体任务;具有高度稳定性和适应性,企业规模很大且产品种类复杂或分布区域很广时,采用事业部结构,但设置较多分支机构,管理费用较多。当大型企业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技

6、术、经营业务方面有紧密联系时,模拟分权结构模式比较适用;但其明确性不强,也不易真正以成果为中心。以关系为中心来设计部门结构:跨国公司适用,缺乏明确性和稳定性,实用性较差。组织结构的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是保证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组织结构服从战略。增大数量战略,行业处于发展阶段,简单的结构或形式。扩大地区战略,行业进一步发展,建立职能部门结构。纵向整合战略,增长阶段后期,事业部制结构。多种经营战略,行业进入成熟期,矩阵结构或经营单位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程序:1、组织结构诊断。 组织结构调查:工作岗位说明书、组织体系图、管理业务流程图(业务程序、业务岗位、信息传递、岗位责任制)。 组织结构分析:

7、内外环境变化引起的战略目标改变(增加新职能、加强原有职能、取消或合并旧职能);关键性职能;分析各种职能的性质及类别(产生成果的职能、支援性职能、附属性业务、高层领导工作)。 组织决策分析:决策影响的时间、决策对各职能的影响面、决策者所需具备的能力、决策的性质(常规性重复性,低层次决定;例外性非程序性,高层次决定)。 组织关系分析:某个单位应同哪些单位和个人发生联系;要求别人给予何种配合和服务;应对别的单位提供什么协作和服务。2、实施结构变革。变革征兆:企业经营业绩下降,如市场占有率缩小、产品质量下降、成本增加、缺少新产品等;组织结构本身病症的显露,如决策迟缓、指挥不灵、信息不畅、机构臃肿、扯皮

8、增多等;员工士气低落,如不满情绪增加、合理化建议减少、员工旷工率、病假率、离职率增高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方式:改良式变革(常用方式)、爆破式变革、计划式变革。反对变革原因:改革使他们失去工作安全感;一部分领导与员工因循守旧;改革冲击他们已习惯的工作方法和已有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排除变革阻力:让员工参加变革;大力推行培训计划;大胆起用开拓创新人才。组织结构整合是最常用的变革方式,是一种计划式变革。是组织设计的第二步工作;主要解决结构分化时出现的分散倾向和实现相互间协调的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的不协调表现:各部门间经常出现冲突、存在过多的委员会、高层管理部门充当冲突调解者、失去相互协调的机能。现象不

9、严重,在原有基础上作局部调整,改进协调措施;如果现象严重,则应重新进行结构分解,再作整合。“先进合理、科学适用、精简效率”企业结构整合过程:拟定目标阶段;规划阶段;互动阶段;控制阶段。注意事项:仔细研究、充分酝酿,避免心血来潮、朝令夕改;尽可能先试点再逐步推广,避免限期完成的运动方式;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泛指各种类型人力资源规划,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特指企业人员规划。五年以上的计划可以称之为规则。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配备计划、人员补充计划、人员晋升计划(根据企业目标、人员需要和内部人员分布状况编制,内容有晋升条件、晋升比率、晋升时间)。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还包括:人

10、员培训开发计划(受训人员的数量、培训目标、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培训费用的预算)、员工薪酬激励计划(保证人工成本与经营状况之间的比例关系、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功能、对未来的薪酬总额进行预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劳动组织计划、员工援助计划、劳动卫生与安全生产计划。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满足企业总体战略发展的要求、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计划、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组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环境:1、外部环境。经济环境:经济形势、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人口环境:社会或本地区的人口规模、劳动力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科技环境;文化法律等社会因素:

11、政府有关劳动就业制度、工时制度、最低工资标准、职业卫生、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等规定,以及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2、内部环境。企业的行业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结构调整升级、采用新生产工艺;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战略、培训制度、薪酬激励制度、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确保人力资源需求的原则;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原则;与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原则;保持适度流动性的原则。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有: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及供需综合平衡。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1、调查、收集和整理信息

12、;2、确定人员规划期限,了解现有人力资源状况;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未来人力资源供求进行预测;4、制定供求平衡的政策措施;5、人员规划的评价与修正。企业各类人员计划的编制:人员配置计划、人员需求计划、人员供给计划(招聘计划、晋升计划、内部调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人力资源费用计划(招聘费用、调配费用、奖励费用)、人力资源政策调整计划、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风险识别、估计、监控)。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是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和前提。预测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过去推测未来。需要注意需求与净需求的区别。只是对企业组织内部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的结果不是绝对的,可进行调整。人力资源供给预测:需要研究组织

13、内部的人力资源供给与组织外部的人力资源供给两个方面因素。人力资源预测是人员规划的一部分。包括三方面含义:从组织目标与任务出发,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和结构符合其特定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条件的要求;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要满足个人利益;保证人力资源与未来组织发展各阶段的动态适应。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内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预测(存量是指自然消耗和自然流动引起的变化;增量是指企业规模扩大、行业调整等发展变化带来的新需求)。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预测。企业特种人力资源预测(特种人力资源是企业需要的,与现代高科技发展相连,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兴行业发展、支柱产业形成、提高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14、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源预测的作用:1、对组织方面的贡献。满足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在静态的组织条件下,人力资源预测并非必要;在动态的组织条件下,人力资源预测非常重要;现实生活中的组织都是动态组织,而非静态组织);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环境适应能力;是人力资源部门与其他直线部门进行良好沟通的基础。 2、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预测的局限性: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的抵制、预测的代价高昂、知识水平的限制(要求预测者有高度的想象力)。影响需求预测的一般因素:顾客需求的变化(市场需求);

15、生产需求(或者企业总产值);劳动力成本趋势(工资状况);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追加培训的需求;每个工种员工的移动情况;旷工趋向(或出勤率);政府方针政策的影响;工作小时的变化;退休年龄的变化;社会安全福利保障。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包括现实人力资源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未来流失人力资源预测分析。程序: 准备阶段。 1、构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系统:总体经济发展预测系统、企业人力资源总量与结构预测系统、人力资源预测模型与评估系统。 2、预测环境与影响因素分析:SWOT分析法(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竞争五要素法(迈克尔波特,对新加入

16、竞争者的分析、对竞争策略的分析、对自己产品替代品的分析、对顾客群的分析、对供应商的分析)。 3、岗位分类。企业专门技能人员分类:基本生产工、装配试验工、维修操作工、检验工、辅助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分类:机动平台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加工工艺人员、机械产品装配工艺人员、工程设计人员、检测计量与检验人员、服务性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分类:战略管理、运营管理、市场动作、保障管理、社会化服务管理。 4、资料采集与初步处理。数据的采集: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数据的初步处理。预测阶段。 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确定职务编制和人员配置;2、进行人力资源盘点,统计人员缺编、超编及是否符合职务资格要求;3、讨论、修正并得出统计结果;4、对预测期内退休、离职人员进行统计;5、根据企业情况确定各部门人员需求;6、汇总计算,得出企业整体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编制人员需求计划: 计划期内员工补充需求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