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氏《题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1631150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名氏《题壁》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无名氏《题壁》阅读答案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名氏《题壁》阅读答案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名氏《题壁》阅读答案及赏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名氏题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题壁 无名氏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 注题壁: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记载,这是题写在嵩山峻极中院的法堂后檐壁间的诗。本诗选自?千家诗。争似:怎似。榾柮 (gu duo):树根。 1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描写自然景观阐述人生的哲理,劝谕世人。本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请作简要概述。3分2这首诗比照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从哪些方面进行比照。3分参考答案13分这首诗描写了茅草火势大、顷刻而灭和树根暖烘烘、时间持久的不同特点1分,劝谕世人为人处世不能虚空而要扎实2分。意思对即可23分茅草焚烧前后情况的比照。两个蓦地强调其

2、时间之短、反差之大。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比照。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蓦地空与暖烘烘比照,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答对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即可。)阅读练习二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茅草与树根的比照,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请具体分析本诗所运用的比照手法。(6分)参考答案茅草焚烧前后情况的比照,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比照,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蓦地空与暖烘烘比照,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比照的运用,使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分明,给读者的感觉更为强烈。 (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语言叙述2分

3、)翻译: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点着火后,忽然间烈焰冲天,又顷刻间烟消火灭。倒不如那炉子里煨火的树蔸,烟火腾腾地烧着,满屋子都暖和。参考赏析尽管所作?题壁带有打油诗的意味,却用语朴拙,意蕴深远。全诗其实可以分开来看,高低两句写的是两种不同的火:一种是野地里,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焚烧起来,看似来势凶猛,一瞬间便可烧红半边天,但是也在一瞬之间,乱茅草就烧完了,火势自然不能随之延续,也就迅速的灭了;另外一种是在火炉里烧老树根疙瘩,它们埋在土里有些年头,早就腐朽了。也正因为腐朽,火劲儿也就小,烧起来慢腾腾的,看着并不张扬,反而能保持恒温,特别耐烧,因而冬天可以用来煨火,于平平淡淡间给人以长久的和煦。诗人在诗里并未留下明确的只言片语,对这两种火的形态进行评价,只是单纯地将这两种形态描述出来,诗便结束了。但诗人的态度已经很清楚,他用这两种火的形态来喻指世人做事的两种不同格调,一种谓之暴发力,一种谓之持久性。辩证地来看,二者或许各有千秋,难说好坏,但诗人字里行间的意味,很显然是赞成后一种格调的,拒绝那种虚燥的、短暂的辉煌,而是去追寻踏实的、长久的和煦。所以,诗的前后两句之间要用争似二字来勾连。蝶恋花重游晋祠题壁 阅读答案附赏析?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麟阅读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