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1604002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白的心理学》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自白的心理学》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自白的心理学》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自白的心理学》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自白的心理学》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白的心理学》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白的心理学》读书笔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白的心理学读书笔记自白的心理学 为大家分析了无辜者在未遭受刑讯逼供的情况下, 为何做出自白。自白的心理学读书笔记是本人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在自白的心理学一书中,滨田的核心观点是“无辜者之所以做出有罪自白,绝不是在异常的心理状态下做出的,相反,可以说,他们被置于异常的环境,在那里,为了想方设法保持自己的正常心理才做出自白”为了论证上述观点,滨田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通过剖析四个发生在日本的冤案,解答了“ 1. 谎言是什么 ?”、“ 2. 明知承认罪行会遭到刑罚,甚至于极刑,为什么还要承认是自己干的 ?”、“ 3. 为什么无辜者能够编出像样的作案经过?”、“ 4. 如何识破虚假自白 ?”

2、四个问题。毫无疑问,上述第二个问题,是本书的关键。滨田教授认为,促使无辜者做出自白的,是来自于审讯的场的压力。因此,在本书中,滨田教授从多角度剖析了犯罪嫌疑人在审讯室内所遭受的“不是刑讯胜似刑讯”的压力,从而为没有过审讯经历的普通读者,揭开了了审讯室里的秘密。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压力,能够使无辜的人做出自白呢 ?经过反复研读,笔者特将将滨田教授的观点概括如下:第一,孤立无援,心无所系。被拘留的嫌疑人处于与世隔绝、孤立无援的状态,其对外界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甚至由于审讯室往往没有窗户, 嫌疑人连昼夜的变化都无从感知。 在此情况下,嫌疑人又不得不面对着审讯人员对自己反复的指责和训斥, 造成其心如海

3、上浮萍,无所依靠的境地。第二,丧失尊严,压力山大。由于审讯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因此被审讯人的吃喝拉撒均在审讯员的管理之下进行,毫无自由与尊严可言。此外,当一个人初次被带入审讯室,往往还要上交随身物品、 抽掉皮带。 尽管这些只是貌似无关紧要的细微环节, 但事实上,审讯人员的每个动作, 都在冲击被审讯者的尊严。 此种压力,只有经历了,你才会懂。第三,语言轰炸,心理崩溃。当审讯人员持续不断的对嫌疑人进行说教式的审讯时,其实质是对嫌疑人的心理防线进行冲击。 当无辜的嫌疑人面对审讯员无中生有的指责和谩骂, 其必然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 而当这种指责和谩骂不间断地持续长达数个小时甚至数日时,换做是你,会

4、不会崩溃 ?第四,揭露伤疤,攻其不备。在审讯的过程中,审讯人员常常会讯问与案件无关但却是嫌疑人不愿提及的敏感话题。这类话题也许是嫌疑人的前科, 也许是嫌疑人曾对家人或朋友犯过的错误,也许是嫌疑人不光彩的经历等等。 审讯人员通过不断提及嫌疑人不堪的过往,达到击垮嫌疑人自尊心的目的。 ( 行话将该种嫌疑人的软肋信息称之为“炮弹”)第五,尽头难望,令人恐惧。滨田认为,当嫌疑人遭受审讯室内的痛苦时, 如果知道何时审讯能够结束,那么这些痛苦就是可以忍耐下去的。 但往往,嫌疑人会逐渐意识到: 只要继续否认,审讯就会无休止的持续下去,没有终点。于是相较于被审讯的痛苦,对审讯何时结束的无知,更令被审讯者感到深

5、深的绝望和恐惧。第六,难以沉默,辩解枉然。正如滨田在书中提到的:“现实中嫌疑人行使沉默权的案例极其少见。尤其在无辜的嫌疑人当中,可以说是全无的状态。”并且,越是无辜的人,越是难以保持沉默, 因为无辜的人有最为强烈的辩白愿望。 因此,无辜的人会不断重复“我没有做”。 可审讯人员却重复的告知“有证据表明你是犯人”。 于是,如此虚无的对答在反复持续。嫌疑人无处逃离,只能继续坐着接受重复的语言拷问。在此情况下,深深的无力感,往往会笼罩嫌疑人。第七,胁之以害,诱之以利。“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不论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是审讯人员的口头禅。在常人看来,这句话对真犯几乎不可能有效果, 更别说对无辜者。但事实上

6、,无辜者在审讯室内接受长期的“洗脑”后, 面对坚信自己就是罪犯的审讯员, 其终究会意识到:辨明自己无辜几乎不可能。而且,如此下去,不仅自己无法摆脱审讯,还可能给自己周围的人带去麻烦。于是,继续否认显得非常危险。当嫌疑人存在此种心态时,否认的有利向有害翻转,自白的有害正向有利翻转。第八,命不自控,与虎谋皮。滨田指出,在陷入无助与绝望后,嫌疑人甚至会产生向眼前正在审讯自己的审讯员求助的心情。 尽管嫌疑人会因审讯员不听自己解释而气愤, 但由于环境所迫,嫌疑人会感到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审讯人员的手中。 而且,负责审讯的人员往往会有“一人唱红脸, 一人唱白脸”的情况。 对待嫌疑人,审讯员不只在谴责,他们有时

7、给予支持, 有时还奉劝。 为了得到审讯员的认可和帮助, 嫌疑人在这样的心境下陷入自白。 正因如此,在审讯室内, 甚至于出现嫌疑人虽然陷入虚假自白,却又与审讯员一起握手挥泪的光景。第九,解脱当下,不顾将来。滨田教授认为,此时此刻正在承受的痛苦,与遥远的将来的一种可能性,根本无法同时进行比较。接受审讯的嫌疑人虽然很清楚自白将来会关系到死刑,但他们存在一种即使自己现在自白,以后还可以翻供的乐观。 因此,为了逃避现在的痛苦,无辜者刹那间会出现自己到了这一地步只好自白的念头,并从口里说出,“是我干的”。第十,因为无辜,所以无畏。如果是真犯,因为记忆里铭刻着作案体验,故其对自白后将遭受的刑罚有强烈的现实感

8、。反观无辜者,因为莫名被限制了人身自由,莫名遭受审讯,这样的事情本身对无辜者就是不可想象的,非现实的。因此,对于自白的后果,无辜者也同样缺乏现实感。 他们怎么也无法相信, 自己会因为虚假承认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而遭受实际的惩罚。 在审讯的场, 无辜者处于一种没有余力可以想象事后刑罚的心境。在这种情况下,无辜者虚假自白也显得不那么困难了。对于有过审讯经历的读者来说,我相信上述十点情况,能够多少引起你们的共鸣。但我更希望各位注意的是,正如自白的心理学一书所论证的,无辜者在审讯压力下也会做出有罪供述,这值得每位审讯人员加以警惕。在我国当前的司法环境下, 尽管刑讯逼供在刑事案件中已经罕见踪迹。但不得不承认, “疲劳审讯”仍然是突破某些犯罪嫌疑人口供的重要法宝。此外,以笔者的亲身经历来看,我们在审讯室内营造的压力的手段,远远超过上面所列的十点。那么,诸位审讯者,悄悄的,问自己一下,你们所参与办理的案件中,或者在数额上,或者在情节上, 有没有那么一点点事实, 你认为连嫌疑人自己都无法确认真实,而他 ( 她 ) 为了迎合你,做出了自白。我真希望答案是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