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语文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1574452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语文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20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归纳多义词义项;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2能力目标:背诵全文 ;学会讽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重点: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教学设想】1导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充

2、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步骤】五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新课探究】一、解题1标题

3、“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大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有辩才,善鼓琴。齐威王二十一年(前年),邹忌以鼓琴游说齐威王,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威王大为赞赏,任为相国。任职其间,劝说威王进贤纳谏,修订法律,监督官吏,整治军容,选拔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使齐国的国力渐强。后受封于下邳县西南,号成侯。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

4、明政治,齐国大治。3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刘向(约前前年),西汉人,是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汉成帝时,任光禄大夫,受命收阅整理经传、诸子诗赋为书籍,写成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另著有说苑、新序列女传等书,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和楚辞等。4史书的分类编年体(年代)如:左传纪传体(人物)如:史记国别体(国家)如:战国策记事本末体(事件)通史(多于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一个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1初读课文

5、,读准字音。昳(y)丽 朝(zho)服衣冠(gun)窥(ku)镜 期(j)年 朝(cho)于齐 间(jin)进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

6、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读课文,读清句读。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

7、余()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4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美?”他的妻子说:“你更美,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

8、:“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对我有所要求。”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非常厉害。” 威王说:“好!

9、”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像热闹的集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向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 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抽查翻译情况)。【新课探究】一、齐读课文,赏析品味。阅读文言、学习文言不应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简单理解上,更重要的是能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本文是一篇很有现

10、实意义的文章,在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应玩味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可抓住课文标题中的“讽”,以此为中心,探究“讽谏”的前后过程,从而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把握主旨。)二、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及”与“虽悔之,亦无及己”的“及”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赶得上的意思,后者是来得及的意思。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何意?若还有哪些用法? 答:“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与前文的“及”意思相同。“若”的用法还有:你若毒之乎)如果(若业为吾所有)好像(仿佛若有光)像(其急若此)。 3.“自以为不如”中“以为”的用法与现

11、代汉语相同吗? 答: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4 段中“美”有几种用法? 答:两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前面的都是美丽、潇洒的意思。 5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是何意思? 答:“孰”的意思是“谁”;“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中的“孰”就是这个意思,他的用法还有:哪、哪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者乎)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徐公来,孰视之)。 6 这一段开头写邹忌的外貌起何作用? 答:其作用是引出后文关于“美”的讨论。结合后文也可以表现邹忌的谦虚之意。 7 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丽呢? 答:因为他们或偏爱邹忌,或畏惧邹忌,或有

12、求于邹忌,都怀有私心。 8 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自认不如,这使他产生了什么想法? 答:他懂得了人们之所以夸耀他是因为他们各有私心。9.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10. 提问: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11.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

13、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12. 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13. 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

14、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14. 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15. 朗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三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5、”“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16. 第一段小结:本段写邹忌通过询问别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丽而反思,识破恭维之词。为下文进谏作准备。第一段板书:私 畏 求 妻 妾 客 妻、妾、客在回答时的不同语气妻:发自内心的赞美,难免有溢美之辞妾:发自内心的畏惧,随声附和,答语简单客:有求与人,阿谀却又流于应付三、阅读分析第二段1.“于是入朝见威王”中“于是”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相同,表承接。 2.“今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