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删孟子你们万不可造我大明的反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1555851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元璋删孟子你们万不可造我大明的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朱元璋删孟子你们万不可造我大明的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朱元璋删孟子你们万不可造我大明的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朱元璋删孟子你们万不可造我大明的反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朱元璋删孟子你们万不可造我大明的反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元璋删孟子你们万不可造我大明的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元璋删孟子你们万不可造我大明的反(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元璋删孟子你们万不可造我大明的反 标签: 百家讲坛 明朝 朱元璋孟子 天命 分类: 精品荟萃-08-7 16:5朱元璋删孟子:你们万不可造我大明的反 张宏杰【载于本刊红版第六期】一 朱元璋命令臣下将孟子中自己看着不顺眼的“反动文字”尽皆删去,共砍掉原文八十五条,只剩余一百多条,还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 其实,在删孟子此前,朱元璋还做过某些让臣下不太好理解的事,如在推翻元朝之际,中原汉人皆欢欣鼓舞,扬眉吐气,强烈规定朱元璋彻底清算元朝统治者的罪恶。可是朱元璋却没有这样做。在进军大都之时,她规定军队不得危害元朝皇亲贵族:“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对俘获的元朝贵

2、族一概予以尊礼,并封给她们很高的爵位,让汉族人继续对她们行礼如仪。甚至在推翻元朝之后,大臣们纷纷献上“捷奏”之章,批判元代皇帝的无道,颂扬洪武皇帝的雄武,也让朱元璋很不满意,由于奏章里面有贬低元朝君主的词语。朱元璋对宰相说:“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对于中原汉人来说,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是拨开云雾,重见青天,大多数汉人都不承认蒙古人统治的正统地位,但朱元璋却承认蒙古人的统治是“正统”,并从各个角度,竭尽全力为元朝的正统性辩护。在即位告天文中,朱元璋说:“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也就是

3、说,元朝的统治是受命于天,光明正大,理所固然。值得注意的是,她不仅将元灭南宋后的几十年视为正统,并且将元、宋并存的十几年亦视为元的正统。不只从天理的角度承认元朝的合法性,她还从个人感情的角度,体现对元朝统治的感恩戴德之情:“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这似乎就更不好理解了。在大元帝国的统治之下,她爸爸朱元四到处迁徙,还是落得饥饿而死,她自己也没过过一天好日子。按理说,朱元璋应当对大元怀有刻骨仇恨才对,怎么居然歌功颂德、感谢涕零起来? 二 批判孟子和歌颂蒙古人,这两件事贯穿着一种意图:让大明政权千秋万代永远不倒。朱元璋登上皇位之时,内心有点儿没底。由于

4、中国人向来注重门第,讲究出身。自古以来,岂有乞丐而为天子?因此,许多人虽然畏服于她的刀剑,对于她这个人却相称瞧不起。因此,朱元璋大力倡导“天命论”,即“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朱元璋的“天命观”其实很简朴,那就是成王败寇。只要一种人得了天下,那就证明她拥有天命,别管什么出身,什么手段。天下那么多富贵人、读书人、有根脚人,谁也没当上皇帝,偏偏她一种乞丐当上了,这不正阐明她有“天命”的协助吗?因此说,天命总是习惯于出人意料。基于这一理论,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蒙古人统治的合乎天命,由于她们曾经拥有过天下。她在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民人檄中说:“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

5、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意思是说,天命就是这样不可捉摸。小小的立即民族蒙古,人数既少,文化又落后,按理说不应当统治广大中国地区,但她们居然入主中原,并且统治汉人长达百余年,这只能阐明她们有“天命”,否则怎么解释?基于这一理论,朱元璋必须视元朝为正统。由于这是上天的意旨。因此她承认元朝直接受命于天,接续了三皇五帝的正统,“正名定统,肇自三皇,继以五帝,曰三皇曰两汉曰唐宋曰元,受命代兴,或禅或继,功相比,德相侔”。三 与“天命观”相配合的是“恩德论”。在将近登上帝位之际,朱元璋遇到了一种理论难题:怎么看待农民起义?肯定农民起义吗?似乎

6、固然应当肯定,由于她和她的追随者都是起义者。她们用起义推翻了万恶的旧王朝,建立了光明的新社会。她们的合法性来源于这个朴素的真理:天下无道,就应当有人揭竿而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对抗!但是,如果肯定起义无罪,再有后来者效仿她起兵怎么办?事实上,在新王朝还没正式建立之时,她就已经开始忙着到处弹压自己根据地内的农民起义了。在推翻旧王朝的时候,她固然可以大喊“造反有理,起义无罪”,但成了新王朝的统治者,她就必须让老百姓结识到,不许造反,更不能起义。这个弯子可不太好转。因此,她要大力打造“朱氏恩德论”。在朱元璋此前,中国人觉得“有德者有天命”,可以拥有天下。而无德者就失去了“天命”。天下无道,人民就可以

7、起来推翻它。而朱元璋要打造的“朱氏恩德论”是:由于你身处的王朝对你有恩,因此不管它有道无道,你都不应当带头起来背叛它。朱元璋说,一种人有了天命,也就从上天那获得了天下的所有权。也就是说,所有中国领土的产权都归她一人,其她人都是“寄居者”。因此,开国皇帝对天下百姓来说,有两大恩德:一是开创了太平,使天下人不再互相残杀,可以保全性命;二是既然天下土地都是皇帝家的,那么,所有的粮食都是在皇帝家的土地上长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人都是皇帝一种人养活的。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对皇帝感恩戴德。不要觉得是在开玩笑,这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真实想法,只但是朱元璋体现得最透彻。从这个理论出发,朱元璋觉得,元朝皇帝虽

8、然统治低能,毕竟也建立了一套法律,安设了几名官员,比天下大乱还是要好。因此朱元璋说:“元祖宗功德在人。”在给元世祖的祭文中,她更这样颂扬元朝的统治:“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养之繁,功被人民者矣。”她朱元璋虽然生不逢时,没赶上元朝统治秩序良好的时候,几十年吃不饱穿不暖,但毕竟也算是吃了人家蒙古皇帝的,喝了人家大元天子的,怎么能忘恩负义,不予承认?更何况,她的祖父和爸爸在元朝毕竟是吃过饱饭的:“如予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

9、太平!”“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因此,洪武四年,朱元璋命人在北平给元世祖盖了庙。洪武六年,她又在南京建了历代帝王庙,把元世祖和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都供在一起,还把元朝开国功臣木华黎等四人的牌位也供在边上,并且亲自恭恭敬敬前去行跪拜大礼。在内心深处,朱元璋对元朝固然是布满愤怒的,毕竟她一家人差点儿由于元朝的野蛮统治死绝。但对于她这样级别的政治家来说,考虑问题不能从个人恩怨,而要从天下大局出发。进一步说,不能从正义与否角度,而是要从“实用”与否角度。她如此敬礼元朝,目的只有一种,那就是给天下百姓做个示范,让她们也敬礼新朝。既然承认皇帝是天下所有人的大恩人,那么虽然一时统治得不好,偶有雷霆雨

10、露,那也都是天恩,人们永远不能起叛逆之心。这就是朱元璋建立“天命恩德论”的最后落脚点。在她朱家政权的治下,天下再无道,人们也都要老诚实实当顺民。任何状况下,起义均有罪,造反都无理。四理论构建到这儿,朱元璋发现她遇到了一点难题:她本人就是大元王朝的推翻者。她食元朝之毛,践元朝之土,世受元朝雨露之恩,却起兵打倒了大元王朝,这怎么解释?虽然谁握住了刀把子谁就有了话语权,但要把这个道理讲圆满,也实在太考验人的智商了。朱元璋开始是这样解释的:她当时参与起义,只是为了吃饭活命,并不是为了推翻元朝。她不断强调自己加入起义军实在是迫不得已,是“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与元臣秃鲁书),是人生的一大污点。她又

11、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红巾)忽至,误入其中。”(洪武实录)在皇陵碑中,她又振振有词:“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那些起义领袖)何有乎仁良(也没什么好东西)。”她宁肯侮辱自己,也不能给臣民做坏的楷模。后来,她又进一步解释:“盗贼奸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也就是说,元朝的灭亡跟她没什么关系。她参与起义不是为了推翻旧王朝,也不是为了当皇帝,而是由于实在不忍心看人民遭受痛苦,要拯万民于水火。她取天下,是从群雄之手,而不是元朝之手。这两种解释似乎还不圆满。编写大诰时,朱元璋又发明了“殿兴有福”理论。她天才地将起义者分为“首乱”

12、者和“殿兴”者两部分。首乱者,就是带头造反的那一批人;而殿兴者,就是她这样半路参与起义的人。在御制大诰三编造言好乱第十三中,朱元璋说:“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就是说,由于天下无道,因此愚民作乱。她觉得,带头作乱者都是忘恩负义、胆大妄为之徒,注定没有好下场。由于这些人引起了战乱,导致了流血,老天爷讨厌这样的人。这就是所谓“殃归首乱”。朱元璋还列举大量的例子来论证她的观点:历代大型农民起义中,最早揭竿而起的那批人,的确多数都做了后人的铺路石:“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辈,若烟消火灭矣。何故?

13、盖天之道好还,凡为首倡乱者,致干戈横作,物命损伤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与首乱者,殃归首乱,福在殿兴。”至于那些后来才参与起义的人,就没有什么责任了。由于动乱的大火已经烧起来了,她们再加把火,是为了使火灾早点结束,早点还人们以太平。因此,“福在殿兴”。这一说法布满矛盾。既然天下无道,“天将更其运祚”,被推翻是必然的,总得有第一种起来反对的,尽管她也许不成功,但是其发难之功是不容否认的。没有流血,怎么会推翻无道的旧王朝,又哪来的新王朝?站在“首乱”者的尸体上获得成功后,却又这样大言不惭地辱骂她们,实在是匪夷所思。费尽脑汁,朱元璋的理论其实是要落脚于,天下无道,为了生存,对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14、万万不要第一种揭竿而起。说她狡猾也可以,说她愚蠢也可以,说她阴险也可以,说她坦率也可以,反正理论构建至此,朱元璋图穷匕见:不管怎么说,你们可千万不要造我大明的反。为了说服愚民,她还继续费尽口舌,推导出了“宁可饿死,也强于造反”之说。她说,元朝承平时,富无旁忧,贫有贫乐。纵迢天灾,“饥谨并臻,间有缺食而死者,终非兵刃之死。设使被兵所逼,仓惶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也就是说,饿死强于战死。因此宁可饿死,也不能对抗她的统治。朱元璋又从多方面论证这个主张,说造反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处:从乱者并非俱能为人上人,除了那些“乱雄”和文武官吏之外,“其泛常,非军即氏,须听命而役

15、之。呜呼,当此之际,其为军也,其为民也,何异于居承平时,名色亦然,差役愈甚”。在大诰三编造言好乱一节中,她又从概率论上分析说,参与起义和叛乱,获得功名富贵的也许性是极低的,相反,给人家当炮灰的也许性却几乎是百分之百。通过这种“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理论,朱元璋郑重警告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 五 至此,我们就能理解她为什么讨厌孟子了。她要删掉有恒产者有恒心理论。朱元璋的理论是,有恒产固然有恒心,但无恒产也必须有恒心。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的统治下,你既使沦为赤贫,走投无路,也不得起造反之心。她删掉帝王必须仁慈。也就是说,对帝王不得有任何规定,什么样的帝王,百姓都应当服从。她不许批评商纣王并不是喜欢商纣王,而是由于她主张虽然皇帝犹如商纣王同样荒淫无道,臣下也不应当批评,更不应当推翻。历代皇帝中也许也有人和朱元璋同样读了孟子感觉不舒服的,但是她们还历来没有想到可以“阉割”孟子。由于孟子是儒学体系的核心,正如黄仁宇所言:“从个人说辩的能力和长期的功能两方面看,孟子在老式政治上的地位要超过孔子。”朱元璋不同样。对于她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