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 (2)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1553309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血吸虫病 (2)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日本血吸虫病 (2)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日本血吸虫病 (2)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日本血吸虫病 (2)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日本血吸虫病 (2)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血吸虫病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血吸虫病 (2)(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日本血吸虫病病原学形态 成虫:雌雄异体,口、腹吸盘在虫体前部,相距甚近。虫体长圆柱状,雄虫略粗短,呈乳白色或灰白色,大小为(1022)mm(0.50.55)mm,背腹略扁,虫体自腹吸盘后向两侧增宽并向腹部中线方向卷曲,形成一纵形沟槽状构造,雌虫居于此沟中,称抱雌沟。雌虫细长,大小为(1228)mm(0.10.3)mm,口、腹吸盘均比雄虫的小。 虫卵:成熟虫卵呈椭圆形或类圆形,淡黄色,大小为(58109)um(4480)um,平均82um62um,内含一毛蚴。卵壳均匀无卵盖,在亚侧位有一逗点状棘突。虫卵表面常粘附有许多宿主的组织残留物。在毛蚴和卵壳之间的间隙中常可见到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如油滴

2、状的毛蚴腺体分泌物。虫卵卵壳内侧有一层薄的胚膜。若成熟虫卵内毛蚴在1011d死亡,即可逐渐成为变性卵或钙化卵。未成熟卵一般略小,卵内虽无毛蚴,但有清晰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卵胚构造,变性卵的内部构造一般模糊不清,甚至卵壳变黑。偶尔在粪便中也有少数未成熟卵,内含卵细胞或胚胎。 毛蚴:呈梨形或长椭圆形,左右对称,平均大小为99um35um。周身被有纤毛,是其活动器官。 尾蚴:血吸虫尾蚴属叉尾型,分体部和尾部,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 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包括在终宿主体内的有性世代和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的无性世代的交替。生活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和童虫等7个阶段。日本血吸虫成

3、虫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雌虫产卵于静脉末梢内,虫卵主要分布于肝及结肠肠壁组织。虫卵发育成熟后,肠粘膜内含毛蚴虫卵脱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在适宜条件下,卵内毛蚴孵出。毛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钉螺,侵入螺体并逐渐发育。先形成袋形的母胞蚴,其体内的胚细胞可产生许多子胞蚴,子胞蚴逸出,进入钉螺肝内,其体内胚细胞陆续增殖,分批形成许多尾蚴。尾蚴成熟后离开螺体,常常分布在水的表层,人或动物与含有尾蚴的水接触后,尾蚴经皮肤而感染。尾蚴侵入皮肤,脱去尾部,发育为童虫。童虫穿入小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流或淋巴液到达右心、肺,穿过肺泡小血管到左心并运送到全身。大部

4、分童虫再进入小静脉,顺血流入肝内门脉系统分支,童虫在此暂时停留,并继续发育。当性器官初步分化时,遇到异性童虫即开始合抱,并移行到门脉-肠系膜静脉寄居,逐渐发育成熟交配产卵。 (1)成虫产卵及卵的排出: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虫体可逆血流移行到肠系膜下层的小静脉末梢,合抱的雌雄虫在此处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每日产卵约3003000个,其产卵量因雌虫的品系(株)、实验动物宿主及虫体寄生时间长短不同而异。所产的虫卵大部分沉积于肠壁小血管中,少量随血液进入肝。约经11d,卵内的卵细胞发育为毛蚴,含毛蚴的成熟虫卵在组织中能存活10d,由于毛蚴分泌物能透过卵壳,破坏血管壁,并使周围组织发炎坏死

5、;同时肠的蠕动、腹内压增加,致使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虫卵便随破溃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不能排出的虫卵沉积在局部组织中,逐渐死亡、钙化。 血吸虫生活史示意图(2)毛蚴的孵化:含有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卵内毛蚴孵出。毛蚴的孵出与温度、渗透压、光照等因素有关。以2530最为适宜,一般温度愈高,孵化愈快,毛蚴的寿命也愈短;低渗透压的水体、光线照射可以加速毛蚴的孵化;水的pH值也很重要,毛蚴孵化的最适宜pH为7.5!7.8。毛蚴孵出后,多分布在水体的表层,作直线运动,并且有向光性和向清性的特点。毛蚴在水中能存活13d,当遇到中间宿主钉螺,就主动侵入,在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 (3)幼虫

6、在钉螺体内的发育繁殖: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毛蚴吸附螺软组织是由于前端钻器的吸附作用和一对侧腺分泌粘液作用的结果。2d后在钉螺头足部及内脏等处开始发育为母胞蚴。在母胞蚴体内产生生殖细胞,每一生殖细胞又繁殖成一子胞蚴,子胞蚴具运动性,破壁而出,移行到钉螺肝内寄生。子胞蚴细长,节段性,体内胚细胞又分裂而逐渐发育为许多尾蚴。一个毛蚴钻入钉螺体内,经无性繁殖,产生数以千万计的尾蚴,尾蚴在钉螺体内分批成熟,陆续逸出。尾蚴形成的全过程所需时间与温度有关,至少44d,最长159d。发育成熟的尾蚴自螺体逸出并在水中活跃游动。 (4)尾蚴逸出及侵入宿主:影响尾蚴自螺体逸出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是水温

7、,在1535范围内无大区别,最适宜温度为2025;光线对尾蚴逸出有良好的作用;水的pH在6.67.8范围内,尾蚴逸出不受影响。尾蚴逸出后,主要分布在水面下,其寿命一般为13d。当尾蚴遇到人或动物皮肤时,用吸盘吸附在皮肤上,依靠其体内腺细胞分泌物的酶促作用,头器伸缩的探查作用,以及虫体全身肌肉运动的机械作用而协同完成钻穿宿主皮肤,在数分钟内即可侵入。尾蚴一旦侵入皮肤即丢弃尾部。一 (5)成虫定居及营养:尾蚴脱去尾部,侵入宿主皮肤后,称为童虫(schistosomula)。童虫在皮下组织停留短暂时间后,侵入小末梢血管或淋巴管内,随血流经右心到肺,再由左心入大循环,到达肠系膜上下静脉,穿过毛细血管进

8、入门静脉,待发育到一定程度,雌雄虫合抱,再移行到肠系膜下静脉寄居、交配、产卵。自尾蚴侵入宿主至成虫成熟并开始产卵约需24d,产出的虫卵在组织内发育成熟需11d左右。成虫在人体内存活时间因虫种而异,日本血吸虫成虫平均寿命约4.5年,最长可活40年之久。 流行病学日本血吸虫病的分布 日本血吸虫病曾流行于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在泰国曾有病例报告。除日本等少数国家已控制血吸虫病外,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于流行状态。我国于1905年在湖南常德发现首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此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和广东等地有病例报告。解放初期调查,血吸虫病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

9、、云南、四川和上海市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381个县(市),感染血吸虫者达1200万,耕牛120万头,有螺面积148亿m2,受威胁人口1亿。经50多年努力,目前已有上海、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5个省、市、自治区宣布消灭血吸虫病,达到阻断传播标准。至1999年全国流行县(市)中累计达到阻断传播和控制传播标准的县(市、区)分别为238和52个,据全国1995年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全国估计患者数有865084人,有螺面积354771.07万m2,感染耕牛数有11万头2。 流行环节 (1)传染源:血吸虫的传染源为人和哺乳类动物,从尾蚴侵入皮肤至粪中查到虫卵的开放前期,大约在3444d。我国大

10、陆流行的血吸虫可以引起人、畜感染。因此,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现已发现有自然感染的动物分属于7个目、28属,40种。在家畜中有黄牛、水牛、山羊、绵羊、马、骡、驴、猪、犬、猫及家兔等。野生动物中有沟鼠、黑家鼠、黄胸鼠、姬鼠、野兔、獐、猴、狐、豹等,其中牛、羊、猪、犬及野鼠为主要的动物传染源,水牛和黄牛的感染率不等。 (2)传播途径:血吸虫的无性繁殖阶段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完成。血吸虫的分布与钉螺的分布严格一致,凡有血吸虫病流行的地方,必有钉螺孳生。没有钉螺的地方,虽然可以有患者(转入型患者)但不能在本地传开来。因此钉螺生态学研究对于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有重大的意义。 (3)易感者:易感者是指对

11、血吸虫有感受性的人或动物。所谓易感性乃指宿主对血吸虫缺乏免疫力而处于易感状态。 流行特征 (1)地方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与钉螺分布相吻合。因为钉螺的活动范围及扩散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钉螺的地理分布有严格的地方性。血吸虫病流行取决于钉螺的分布特征。钉螺作为日本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与防治措施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人畜共患:迄今有人畜共患的流行区及只有动物感染的疫源地,而不存在仅有人群病例而无动物感染的地区,因而认为血吸虫原系动物寄生虫,随其进化而成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目前,我国江湖洲滩地区耕牛在血吸虫病传播中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影响流行的因素 (1)自然因

12、素:钉螺的孳生与气温、水分、土壤、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血吸虫毛蚴及尾蚴在水中各有一短暂的自由生活阶段。毛蚴的孵化及尾蚴的逸出除了水以外,还受到温度、光照等条件的影响。血吸虫在螺体内的发育和温度及营养条件有关。血吸虫与钉螺在长期进化中相互适应,因而两者所需要的自然条件是息息相关的。 气温:我国有钉螺地区均分布于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的等温线以南。最适宜于钉螺孳生繁殖的气温为1525,是钉螺交配、产卵、卵的孵化及幼螺成长的最佳温度范围。温度高于30时,有夏蛰现象。低于10时则活动迟缓或躲在土缝、草根下闭厣不动。产卵的孵化,尾蚴的逸放,以及它们在外界生存时间的长短均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夏日炎热,居民游泳

13、、戏水的机会增加。由于大面积的暴露于疫水,易于获得急性感染。 水:血吸虫生活史中的许多阶段都是在有水的条件下完成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都有较多的水源,如江、河、湖泊或山溪,且雨量充沛。钉螺分布不仅与地面水有关,亦与地下水有关。住在地势低下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通常比住在高处的人要高。洪水亦能严重地影响血吸虫病的疫情。常为洪水侵犯的地带往往是血吸虫病的老疫区。洪水暴发之后,血吸虫病新病例激增,且常有急性病例,甚至有成批的急性感染发生。 土壤:有机质丰富的土壕及岸边丛生的杂草是钉螺孳生的必要条件。岸边的瓦砾堆、桥礅和石驳岸的缝隙等都可成为钉螺的孳生地。如无泥土,钉螺即不能产卵和繁殖后代。上述的自然因素的作

14、用是综合性的,同时并存的,构成了促进抑或遏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条件。 (2)社会因素:血吸虫病是一个社会性很强的疾病。许多社会因素影响血吸虫病的传播与流行。这些因素包括人畜的行为(暴露与污染),人口流动,水利建设和社会制度等。 暴露: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必要环节。随着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接触疫水的方式与频率有很大的差异。 污染:含有血吸虫虫卵的人畜粪便污染螺类宿主孳生的环境及其污染的程度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污染的判定通常可从当地人畜感染率、感染度和虫卵排出量推断而得。 流动人口:人口的流动加剧了血吸虫病的传播与流行。据调查活动于洞庭湖上的渔民来自全国12

15、个省份,每年有4万人次之多。渔民的血吸虫感染率均高于当地居民。外来的渔船民的血吸虫感染率均在40%以上,甚至有高达60%70%者;直接在湖滩上排野粪者占70%以上,污染严重。由于他们常年在水上活动缺少治疗的机会,竟有近半数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病情不断加重。流动的渔船民是湖区的重要传染源。由于难于管理,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来自非疫区的人群,由于缺乏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到湖区活动后,感染率与感染度均比当地居民高。且常有急性感染发生。由于治疗不及时,发展到晚期者也不少见。 水利建设:世界上,在水利建设后造成血吸虫病扩大的事例并不少见。如埃及的阿斯旺湖水坝,加纳的沃尔特湖及非洲四国的卡巴

16、利湖水利建设是最为突出的事例。阿斯旺水坝建成后扩大的灌溉面积由季节性灌溉改为常年灌溉,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阿历山大双脐螺成为当地优势种。曼氏血吸虫感染率由建坝前的2%11%增加至44%75%,血吸虫病患者陡增数万人。在加纳、喀麦隆与肯尼亚为牲畜饲养和季节性洪水而建的小型水库,已成为新的血吸虫病疫源地。人类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几乎均能利用引进某一地区的外来水源;灌溉沟、排水渠、贮水堰和水库。 社会制度:社会因素中社会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的国家。一则这些国家地处温热带,自然条件有利于螺类宿主的生存;二则人民经济文化落后。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对血吸虫病的防治非常重视。经过30多年的艰苦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