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155299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体会意境,挖掘诗理,读诵成韵5、古诗两首学习导航【教材分析抓诗理】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

2、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目标制定重发展】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重点)4、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生活积累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教学理念求开放】在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本课

3、以学生为主体,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课前准备重自主】1、古诗我会读: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画出诗的节奏。(1)我会读写生字词岭(lng)峰(fng) 只缘(zh yun) 浑(hn)莫(m) 腊(l) 不识(b sh)(2)我会查字典“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部首,再查画。第四笔是,名称是,第五笔是,名称是。请在横线上抄写5遍: 。在字典中,“岭”的解释是 ;“峰” 的解释是 。你能根据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岭”“峰”的简笔画吗?(

4、3)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疑( ) 腊( ) 浑( ) 2、查阅资料,收集整理:(1)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2)读一读盲人摸象的故事3、分组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诗中的词义、句意,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小组的其他同学。友情提示:理解诗句时,既可以借助注释,又可以借助工具书,既可以联系上下文,又可以联系课文插图。【教学设计重展示】一、积累展示,感受古诗魅力1、自由背诵古诗。2、激趣导入: 读诗使人灵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两首,继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3、读一读诗题。友情提示:“题”、“游”后停顿二、反复吟诵,把握古诗节奏1、朗读展示: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

5、确又通顺。2、听录音范读,提示古诗停顿、重音: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自主练读,读出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三、分步解读,学习两首古诗u 学习题西林壁(一)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1、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题西林壁。2、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3、我会悟:交流读懂的内容。(要求: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4、根据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

6、的理解在黑板上画出“岭”“峰”的简笔画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怎样的“峰”,怎样的“岭”?5、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高耸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请观看庐山风光片,完成填空:从远处看,庐山_;从近处看,庐山_;从高处看,庐山_ ;从低处看,庐山_ 。6、练读一二句,要求读出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诵读指导: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要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岭、侧、峰、低、各、同”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

7、,“低”稍弱。(二)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1、那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同呢?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说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的的意思:_,是因为_。因为_,所以_。_,所以_。之所以_,是因为_。2、小组讨论: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3、能不能把你的办法写成一句诗。出示填空:_ ,才识庐山真面目。4、采用师生、生生问答形式反复朗诵三四句,要求表达出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诵读指导:这是一首哲理诗,读时要用理智的口气展现一个充满哲理的哲学家,读出深沉与智慧。“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真”“只”要读作重音,“身在”拖音,语调上扬。(三

8、)读诵成韵,品味古诗语言美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朗读形式:自由读、小组读、师生赛读、配乐吟诵(四)走进生活,开放古诗教学1、讲一讲盲人摸象的故事,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比如:我们评价一位同学不能光看他的缺点,其实他也有不少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理解。u 学习游山西村(一)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1、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

9、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2、诗题“游山西村”中有一“游”字,诗人在游之中看到了一些什么景象?你有什么感受?A、见到农家的丰收景象,如酒、鸡、猪等人情美B、见到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风景美3、自由练读诵读指导:诵读一二句,要读出读出丰收年景,农家热情好客。“莫笑”“足”“客”“腊酒”,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要重读、拖音。诵读三四句,要读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画面。一个“疑”字把山峦重叠,流水回绕的感觉刻画的非常精妙

10、,一个“又”字写出了乍见柳暗花明的惊喜之情,“山重水复”“疑”要重读、拖音,“重”“疑”语调上扬。“柳暗花明”语调要平、拖音,“又”重读、拖音,“村”拖音。3、分小组演一演客人到农家去做客的情景。(二)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2、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自由吟诵三四句诗文。(三)读诵成韵,品味古诗语言美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反复吟诵,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

11、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诵读方式: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四)走进生活,开放古诗教学1、完整地读一读陆游的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2、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可以跟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四、比较阅读, 1、伴随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歌的具体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2、小组探究: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全班交流,对比吟诵:相同点,如,都

12、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快慰;都是在游览中有自己的哲理发现;都是对自己生活际遇的一种寄托。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游的是农家,一个游的是庐山;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总结升华: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当局者迷 不识/庐山/真面目,

13、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绝境逢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作业设计: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在括号里:(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的优点,也有那么多的缺点。过去,我却从来没有意识到,真是( )。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可最近,却扭亏为盈了。看到爸爸那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诗:( )。2、积累名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 登鹳雀楼)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 元稹 离思)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 乐游原) 春蚕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