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限时规范训练(七)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1549445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限时规范训练(七)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限时规范训练(七)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限时规范训练(七)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限时规范训练(七)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限时规范训练(七)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限时规范训练(七)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限时规范训练(七)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限时规范训练(七)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建议用时38分钟,实际用时_赋分:3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随着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成功飞天,推开了一扇寻找暗物质幽灵的新窗口,确保在距离地面大约5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分辨出高能电子和测量它们的能量来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们赋予它一个诗意的别称“悟空”,()。中科院院士吴岳良说,根据最新天文观测结果,宇宙是由27%的暗物质、68%的暗能量和5%的普通物质组成的。暗物质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从来没有被直接“看”到过。对于神秘的暗物质,科学家迫切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对它们的研究很可能会引发科学上的革命。与暗物质_的,不

2、只有光,还有普通物质,它们靠分子和原子之间的电磁力组装在一起。也正是通过这样的电磁作用,我们才能够触摸到这个大千世界。而暗物质,对这样的电磁作用,根本就_。在运行的头530天里,悟空号果然_,一共记录到28亿个高能粒子,从中分辨中150万个高能电子,测量了它们的能量和来源方位。以高置信度观测到了能谱在TeV处的拐折行为,从_的乱象中抓住了一条关键线索,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认清这个幽灵的真面目。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认为,“悟空”成果的取得,表明中国科学家已经从自然科学前沿理论的学习者、继承者、围观者,逐渐走到了舞台中央。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

3、空”成功飞天,推开了一扇寻找暗物质幽灵的新窗口,确保在距离地面大约5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分辨出高能电子和测量它们的能量来源奠定坚实的基础。B随着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成功飞天,推开了一扇寻找暗物质幽灵的新窗口,为在距离地面大约5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分辨出高能电子和测量它们的能量来源奠定坚实的基础。C随着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成功飞天,推开了一扇寻找幽灵的新窗口,确保在距离地面大约5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分辨出高能电子和测量它们的能量来源。D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成功飞天,推开了一扇寻找暗物质幽灵的新窗口,为在距离地面大约5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分辨出高能电子和测量它们的

4、能量来源奠定坚实的基础。解析:选D。A项“确保”和“奠定坚实的基础”杂糅;B项“随着”淹没主语;C项“随着”淹没主语。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科学家内心惊叹于它的火眼金睛,似乎隐隐看到了这个暗物质幽灵留下的半个身影B它的出现,让科学家似乎隐隐看到了这个暗物质幽灵留下的半个身影,内心激动不已C科学家似乎隐隐看到了这个暗物质幽灵留下的半个身影,内心惊叹于它的火眼金睛D它的出现,让科学家内心激动不已,似乎隐隐看到了这个暗物质幽灵留下的半个身影解析:选B。“悟空”号卫星是语段的叙述对象,据此可排除A、C两项。按照认知事物的逻辑顺序,科学家应该先看到,然后才激动,据此可

5、排除D项。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素昧平生不屑一顾不孚众望浩如烟海B形同陌路不屑一顾不负众望纷繁复杂C素昧平生不足挂齿不负众望浩如烟海D形同陌路不足挂齿不孚众望纷繁复杂解析:选B。素昧平生: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指过去没见过面的人。形同陌路:指以前曾经熟悉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交往,把一切都当没发生过,以后各自走各自的人生路。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的用词。比喻自己做的事不够重大。不负众望: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

6、籍等多得无法计算。只用于形容书籍、文献多等。纷繁复杂: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4某学院的一则招聘启事中有五处表述不妥当,请加以改正。(5分)为加大外国留学生来我院学习汉语的需求,拟招聘10名兼职对外汉语教师。待遇报酬从优。具体要求如下:语言、文学、政治等文科专业毕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年龄不超过40周岁以上;工作态度认真,教学效果高质量;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有意向的老师请从我校校园网下载应聘教师信息表,填好后发至邮箱。截止日期:5月20日。欢迎各位老师到我校高就。答:解析:题中“加大”和“需求”搭配不当;“待遇”“报酬”重复;“不超过”应是具体的数字,和“40周岁以上”搭配不当;“教学效果”和

7、“高质量”搭配不当;“高就”指“离开原来的职位到别处任职”,和“来我校”搭配不当。答案:“加大”可改为“满足”;“报酬”可删去;“40周岁以上”可删去“以上”;“高质量”可改为“好”;“高就”可改为“任职”。5下面是中国湿地文化节徽标,请写出该图标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6分) 答:答案:标志以一块笔墨形态的湿地展开,湖水、绿地、芦苇、湖中畅游的鱼儿、栖息在湿地中的丹顶鹤与文化节的“文”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寓意着动植物饱受着大自然的佑护与恩泽,形象地点明了文化节的主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在研究碳

8、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不难发现,主流经济增长模型中并没有考虑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传统分析普遍认为,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短期内碳排放约束将对潜在经济增速产生不利影响。然而,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持续升温,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开始从不同方面考虑在较长时期内碳排放约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传导机制。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效应,主要是在控制了碳排放水平和降低碳排放总量的条件下,经济增长路径会随之发生变化,挖掘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将转向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碳排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水平。由此,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建立两种不同的路径机制。机制一:通

9、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碳的“结构性减排”。也就是说,通过将有限资源优化配置到单位产值碳排放更低的领域,从而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碳减排的双重目标。机制二:通过产业内部技术升级带动生产效率提升,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碳的“效率性减排”。在这一作用机制下,资源结构并没有得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实现在既定资源配置条件下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和内涵式经济增长。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碳排放约束条件加入主流经济增长分析范式,即将产业、生产要素的结构性调整和生产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的效率性调整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进而通过控制关键影响因素,模拟分析碳排放约束下的经济

10、增长收敛与最优理论增长路径的演化特征。其中,机制一通过将碳约束施加于资本、劳动项,体现碳约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来的生产水平提高;机制二通过将碳约束施加于全要素生产率项,体现通过碳约束推进技术创新从而带动生产效率提高。虽然碳排放约束的作用机制一和作用机制二均对稳态下产出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机制一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有终点的,而机制二中的技术进步却是无止境的。因此,碳排放约束的第一种作用机制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小,而碳排放约束的第二种作用机制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充分发挥机制二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将更有利于实现经济系统稳态下产出水平达到更高的稳态值。(摘编自靳祥锋、任栋碳排放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机制研

11、究)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分析普遍认为,碳排放约束将给潜在的经济增长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B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将定位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加大单位碳排放两个方面。C推动资源优化配置,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使生产水平得以提高。D两个机制分别侧重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但影响力的发展趋势不同。解析:选D。A项表述不严密,原文说“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短期内碳排放约束将对潜在经济增速产生不利影响”;B项偷换概念,原文是“提高单位碳排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水平”,而不是“加大单位碳排放”;C项表述颠倒,原文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动资源优化配置。”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

12、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分析了两个机制,重点强调了机制一碳排放约束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B文章开篇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引出有关碳排放约束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C文章重点剖析了碳排放约束的影响途径以及如何借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D对于碳排放约束的影响,文章首先阐释概念,再分层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解析:选A。A项“强调了机制一碳排放约束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错,从文章最后两段论述看,应是强调机制二碳排放约束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能够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就有希望实现碳的“结构性减排”。B如果在生产中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

13、效率,就有希望实现碳的“效率性减排”目标。C技术进步无止境的特点使碳排放约束的效力越来越大,直至达到碳排放为零。D基于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经济领域须考虑碳排放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解析:选C。C项“直至达到碳排放为零”文中无据。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苏轼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注】熙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作此诗。马耳:马耳山,因形似马耳得名。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时间,从黄昏绵

14、绵淫雨写起,突出局势严峻,作者心情紧张。B第三句重在表现天气寒冷。作者只觉被褥毫无暖意,如同水泼在上面。C庭院里雪光反射在书斋的帷幔上,明亮而刺眼,作者误以为天将破晓。D第六句写景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营造出明净清亮的美妙意境。解析:选A。A项,首联“黄昏”点明时间,天气由落雨变成落雪(势转严),没有时局暗示,也未突出作者心情紧张。10本诗尾联中“未随埋没有双尖”一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答:解析: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入手,诗中“未随埋没有双尖”生动地描摹出了马耳山“没有被雪覆盖”,表面上在写马耳山,实际上作者是以马耳山自况,含蓄地表达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志向的坚定。答案:大雪之后,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高耸起,没有被雪覆盖。生动地描摹出了马耳山的形象。诗句表面上在写马耳山,实际上作者是以马耳山自况,含蓄地表达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志向的坚定。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