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结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分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1510838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7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平碉楼结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开平碉楼结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开平碉楼结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开平碉楼结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开平碉楼结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平碉楼结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平碉楼结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分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平碉楼结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分析关于 开平碉楼结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分析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该文从结构构造的全新视角对开平碉楼展开硏究.首先阐述了广东侨乡开平t也区近 代华侨文化背景与西方先进结构技术引逬的关系;具次通过对开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碉楼建筑 旳结构材斜、结构体系和结构造型等方面进行细致硏究,揭示蕴含于近彳弋开平碉楼建筑中精彩 紛呈的结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最右得岀结论:开平碉楼的结柩特征是西方近彳弋先逬材料工业 和结构技术与岭南侨乡地区建筑文化碰撞交薪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时4弋侍征与地域特征.是近代 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碉楼建筑遗产

2、保护的重要内容。关键词:开平碉楼;近代建筑;混凝土技术;结构特征;遗产彳呆护;Abstract : We study the Kaiping barbican from the brand-new angle of structural construction. We first exp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verseas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 times and the advanced western 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i

3、n the Kaiping area of Guangdong. Secondly, through the careful study of the structural material, structural system and structural modeling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barbican buildings in Kaiping area, the wonderful structural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contained in the m

4、odern Kaiping barbican are revealed. Finally, we point out that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aiping barbican are the result of the collision of modern western advanced materials industry and structural technology with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in Lingnan area. It h

5、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excellent architectur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Keyword:Kaiping barbican; Modern architecture; Concrete technology; Structura

6、l characteristics; Heritage protection;2007年6月28日,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 化遗产。开平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带, 水网交错, 是我国岭南着名的侨乡。山水田园间, 1833 座中西合璧的碉楼建 筑星罗棋布, 在落日余辉中气宇不凡, 形成中华大地上独一无二 的建筑景观 (图 1) 。1、研究现状关于开平碉楼的研究, 始于20个世纪 90年代对岭南侨乡 建筑的关注, 先后有 1991 年林怡的粤中侨居研究1、1992 年黄为隽的闽粤民宅2、2001 年吴平超的碉楼沧桑3

7、等论着, 通过对岭南沿海华侨文化与地方居住习惯的研究 , 阐述 了碉楼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建筑特色。2000 年代初, 伴随开平碉楼 申遗程序的启动, 关于开平碉楼的研究被推向了一个高潮 , 其中 有更多涉及碉楼建造技术的内容 , 如 2006 年余沛连着心像 ·影像·开平碉楼、2007年程建军着开平碉楼 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景观两本着作有一定篇幅介绍了 碉楼的设计图纸、基础施工和墙体材料等结构构造的内容 ;2013 年刘丹华、周国宝着开平碉楼村落则侧重于碉楼造型艺术的 研究, 深入阐述了碉楼构件的装饰细节。总体而言, 目前关于开平碉楼的研究多从岭南侨乡的近 代历史、华侨

8、文化和建筑形态等方面展开, 而从结构的视角系统 研究近代西方先进结构技术对开平碉楼的影响还很少。特别是代 表碉楼建筑实体的整体结构与细部构件 , 其结构特征既蕴含力 学理性也展示装饰的艺术性,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是近代建筑 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 因而其研 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开平碉楼的建设背景历史上岭南地区的碉楼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 , 由于水患 及社会治安的影响, 开平乡民建造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 战争以后开平人民迫于生计远渡重洋到北美洲谋生 , 主要是在 美国、加拿大的金矿做苦力。经过一代甚至是几代人的艰苦拼搏, 这些华侨家族渐渐积累了一些产业

9、 , 成为开平地区率先富裕起 来的家族。到了清末民初时期 , 美、加等国实施排华政策, 华侨 在海外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 迫使开平华侨不断将自己积蓄的 血汗钱寄回家乡, 用以购买田地、建造楼房和娶妻生子 , 把安居 乐业、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 从而为开平碉楼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民国时期国内战乱不断, 匪患更为猖獗。海外华侨为了家 眷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 在开平乡间大量建造具有防卫功能的 碉楼建筑, 同时尽量采用西方先进的材料和技术 , 确保楼房更为 坚固耐久。融合华侨在海内外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趣味, 碉楼的立 面多为中西合璧的风格。因此, 从 20 世纪初到 30 年代末, 村

10、镇 乡野林立的碉楼逐渐成为开平地区壮观的文化景观 , 这一时期 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此后受抗战和内战的影 响, 开平碉楼的建设量迅速衰减。概括而言 ,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 , 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4 开平碉楼的建造既有传统装饰的元素 , 又有现代技术的探索, 是 表现岭南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 建筑现象, 它的产生具有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5。3、钢筋混凝土技术与开平碉楼的发展原始的混凝土起源于古罗马时期, 由于工艺不成熟、应用 范围有限而没得到持续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水泥发明于欧洲工业 革命后, 钢筋混

11、凝土的应用开始于 19 世纪中叶, 由英国、法国率 先应用于建筑上6。近代开平碉楼的快速发展, 离不开钢筋混凝土的应用。19 世纪末 ,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建筑在混凝土的应用上已经比较成 熟, 英国殖民者于 18 8 6 年18 8 7 年在澳门、香港创办青洲 水泥厂7。旅居海外的岭南华侨把先进理念带回家乡, 通过香港 澳门购进水泥 (时称“洋灰”) 、钢骨与钢筋 , 率先应用在开平碉 楼的建设中。由于混凝土具有高强、耐久、可塑等优良特性, 使 碉楼的结构可以建得更高更强 , 大的悬挑结构大量应用, 建筑细 部、造型风格更加丰富多彩。因此, 近代混凝土技术的引进对于 开平碉楼的建设是一个革命性的

12、变化。随着 1907 年广东士敏土 厂和 1931 年西村士敏土厂相继建成, “水泥生产的国产化和水泥 供应的本地化为岭南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和各种水泥砂浆 饰面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8, 开平碉楼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 阶段,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抗战爆发。4、开平碉楼结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分析开平碉楼的结构特征包括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两个方面, 正如卢西奥·卡塞雷斯(Lucio Caceres)所说:“一座结构 的诞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它需要艺术与技术的融合。”94.1、筒体结构的力学特征与形体美感早期的研究认为建于1905年的岭南大学马丁堂是中国最 早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

13、10。后来通过对开平碉楼的研究 发现, 早在 19世纪 90年代开平碉楼的建设中就已经开始使用混 凝土了, 这一时期与欧美国家在 19 世纪末混凝土的成熟运用是 吻合的11。由于碉楼对于观望与防护的需要 , 因此要求建筑层 数最好能达到 6 层以上, 有的甚至达到 9 层, 加上顶部装饰, 总 高度达到2030m。传统的建筑材料,例如砖、石、夯土很难满 足这种高耸的塔式建筑的结构受力要求 , 只有应用混凝土来浇 筑碉楼的筒身, 才能满足高耸结构的抗压、抗风、抗震的要求。 也就是说, 清末民国在开平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碉楼不仅是中国 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 而且是最早应用混凝土筒体结构的高层建筑

14、, 在中国近代建筑结构的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图 2) 。图 1 开平碉楼建筑群图 2 碉楼典型筒体平面与立面图开平碉楼无论是平面还是立面均采用基本对称的布局。 建筑立面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典型的竖向三段式 :主体的筒身占整 个建筑高度的 1/22/3, 平面取双向对称的矩形 , 长和宽介于 69m, 长宽比一般在 1.3 以内。以居楼为例, 筒身部分单层面积 为 50100m2, 首层布置大客厅、餐厅、一两间卧室和厨厕 , 二层 以上标准层布置两房到多房套间。外立面平整简洁, 墙面上开整 齐的小窗洞。筒身以上是平台层或外挑的回廊层 , 为休闲纳凉、 了望警戒的场所, 常设连续的罗马柱拱廊加

15、四角的燕子窝 , 是重 点体现碉楼风格艺术的装饰楼层。顶部是屋顶层, 一般设有防卫 值守的小亭或多个碉角楼 , 屋顶的造型也是体现整个建筑风格 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高宽比一般在34 之间, 形体挺拔、比 例协调, 各方向均基本对称, 符合高耸结构稳定的力学原则。从 结构力学原理看, 上部外挑加大了顶部质量 , 不利于塔楼抗震和 抗倾覆。但塔楼的设计采取顶部沿各个方向均匀外挑的设置, 在 重力作用下基础受力均匀, 符合高层塔楼设计原则, 具有严谨的 科学精神, 形成塔楼极为稳定协调的形体美感。建筑与结构的完 美结合首先在结构体系与建筑形体的关系上得到了充分体现。4.2、不同墙体材料的结构特征开

16、平碉楼根据所采用的墙体材料可分为石楼、土楼、砖 楼、混凝土楼和混合楼五种类型, 前三种类型是早期的碉楼形式, 后两种类型是在 19 世纪末钢筋混凝土技术传入后发展起来的碉 楼形式。(1) 石楼石楼多建造于明、清到民国期间, 总体数量比较少, 主要 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带, 遵循就地取材原则。石楼以块石为主材 , 以黄泥、砂、石灰、黄糖、糯米汁等为粘结材料, 楼面采用木架 结构楼板, 多为三层以内的高度, 平台不悬挑。石楼的抗震性能 较差, 粘结材料易风化 , 因此耐久性一般 , 建筑立面有粗犷自然 的质感 (图 3) 。(2) 土楼土楼多建造于明、清到民国期间, 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地 带。夯土技术是中国古老的营造技术, 开平土楼继承了传统工艺, 墙体采用山泥、石灰、红糖等传统材料进行夯筑, 墙体相当坚固 且不易风化12。土楼多为四层以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