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151074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 由于道德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道德教育对象及教育者的个别差异等原 因,学校实施道德教育很难形成固定的方法和模式。但是,由于德育模式的策略 化与可操作性,比较接近教育实践,容易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因此,近十 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兴起了德育模式研究的热潮,很多教师与学校都试图建 构有自己特色的德育模式,德育模式已成为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 一个研究对象。一、德育模式的含义 研究德育模式,首先应弄清德育模式的基本含义。“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 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 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

2、,一般通用为“方式”。如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等。20 世纪后随着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 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在英文里,一般有两个英 文词汇与“模式”相对应。一是model,意指“模型、原型、样式、假设模型” 其通俗意义指可以模仿学习的典范、范例。二是paradigm,译为“派典”,又称 范例、样式、范式,它主要不是理论本身的内容,而是理论所揭示的思考方式(ways of thinking)或研究的形态(patters for research)、研究架构。美国两位比 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 式。在现

3、代汉语词典里对模式这样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 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可见“模式”一词是一个概念性的整体结构,是一 种概念框架,是一组观念、价值和规则,由它们指导着有特定信念和价值取向的 行动。根据以上对模式的定义,我们认为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 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 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 成的德育活动形式。在我国,对德育模式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范畴; 有的强调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出特定的结构与活动序列;还有的认 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

4、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等等。究竟如何把握、理解这一 概念?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一书中讲到德育模 式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因此,我们对德育模式概念作如下理解:首先,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它与讲 授、谈话等德育方法显然不属同一层次;其次,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计划,计划是 它的外在轮廓,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德育思想和意向;再次,德育模式也不 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内含着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远比纯理 论丰富得多。所以,德育的方法、计划、理论、结构、程序等都是构成模式的某 个要素或侧面。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的桥梁

5、和中介,是对复杂抽 象的德育理论的简约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德育经验,是对实践 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和易于操作的程序,反映有关德育理论 的基本特征,使德育实际工作者能对抽象的德育理论有一个易于理解的具体框 架。它是一般原理与具体条件相结合,原理的共性与具体的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 活动结构或活动形式。“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和效率。我们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德育理论包括德育价值观、德育基 本规律等,德育实践包括日常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德育事件、形成的德育经验和教 师独创的教育操作样式。由此为德育模式的建构提供了两条基本线路:一种是以 某种有

6、理论支持的德育理念为依据,按照预想的理论框架,设计出具有一定可行 性的德育模式。我们称之为理想的建构或理论性建构。另一条线路是从教育现实 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将教育实践中的种种做法加以经验总结、理论反思、筛选 加工并构成一定的模型。我们称之为实践性的建构或经验性建构。二、德育模式的建构(一)建构德育模式的支持系统1. 材料支持系统 获得大量的素材或资料是建模的基础。首先是它的价值资源,这部分内容主 要来自于现成的理论,具体包括系统的理论、德育观、价值取向等成分。无论是 理论型的建构还是经验型的建构都必须获得理论上的支持,这首先是解决方法论 和价值观的问题。因为模式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就是理论

7、上的提炼与归纳。 其次,是要获得大量的、丰富的事实和经验材料。它包括生活中发生的教育事件、 教育过程、各类教育活动,以及带有个人价值评判的经验总结材料。要注意区分 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事实材料以客观描述为主,经验总结材料不仅可以带有自 己的判断而且还可稍加理论概括。目前比较倡导的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正是为 了取得这种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第三是主观感受和反思性材料。这些主观反思材 料包括个人的感想、体验、反思、推演等情感和思维活动产品,它本身也是模式 研究的重要成果。2. 价值支持系统 任何德育模式的建构,都需要价值系统作为灵魂和内在支持。每一种模式都 必须体现预设的价值观,同样,每一种模式都试图

8、寻找一种最佳的价值实现方式。 一般认为建构德育模式的价值取向原则有如下几条:第一是善的原则。善是一切 道德的出发点与归宿。第二是人本原则。德育也要体现儿童优先、以人为本的思 想。第三是发展性的原则。尽管人类关于道德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 对于一个正在生长和发展中的少年来说,必须找到适合的并能影响其发展的道德 价值观和目的观。不能以成人的标准甚至成人都难以达到的标准来规范学生,更 不能将纯粹的道德理念当作具体的目标。应体现适时、适度、连续、和谐的发展 性原则。第四是生活性原则。道德理念是抽象的,但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方式是 生动的、具体的。因此,道德教育也应体现生活性原则。使道德教育源于生

9、活又 服务于生活。第五是规范性原则。尽管我们反复强调德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但 这并不是说德育可以随心所欲。道德对人必然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规范性。3. 教育操作支持系统 教育操作是指为完成教育中某一具体工作而进行的若干连续性活动的方式 与策略的总和。从形式上它可分为几种方法系统:第一是以语言媒介为基本操作 系统的方法,如说服、道德知识学习等。第二是以外显行为为基本操作系统的方 法,如榜样示范、道德行动练习、道德习惯与品质的形成等。第三是以内在心理 体验为基本操作系统的方法,如各种道德感受、同情、移情、启发感悟等。第四 是以环境陶冶为基本操作系统的方法,如美育课程、艺术欣赏、人文环境陶冶等。 不同

10、的德育模式提供不同的操作系统。(二)建构德育模式的基本要素 德育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德育理念、德育资源、人性特征、德育方式方法、 教育情境等,现分别予以阐述。1. 德育理念理念、观念决定着人的行为,德育理念是建构德育模式的灵魂与核心。德育 模式作为理论的简约化和具体化,同时又是一种道德教育哲学,是道德教育的行 动哲学,是德育的理论化的范型,它离不开德育理念的支撑。作为教师的基本德 育理念就是:尽可能以善意的方式给学生精神关怀,提升学生道德人格境界。2. 德育资源德育资源是用以影响学生的教育素材,主要是指以下几种形态的内容:道德 传统文化、德目、课程、道德主体的人格、生活环境等。道德传统文化是指我

11、们 正在继承和表现着的一种道德价值观、道德行为方式及评价标准。传统的道德资 源必须赋予时代的道德精神才能打动人心,才能为人所接受。德目是对道德价值观与道德规范的概括,如仁爱,不仅包含了对人的慈爱、 关怀、同情、帮助之心,而且有一定的行为样式。德育课程是一种系统的、程序化的道德内容,是指一切具有道德教育性质、 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对学生品德发展有影响力的那些教育因素。德育课程不 仅仅指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还包括劳动课、社会课以及晨夕会、班团队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校传统活动等,同时还包括各种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的隐性德 育资源,像语文课、艺术课程直至生物课都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另外,每个教

12、育者的人格中都蕴含着具有个人气质色彩的道德影响力量。在知识化、网络化、 信息化社会,也许一个教师不能更多地给予学生知识,但毫无疑问教师完全可以 用自己的道德人格力量去感化一个学生的心灵。环境,可以指两种不同的形态:道德人文环境与社会制度环境。道德人文环 境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环境、社区环境、家庭氛围。社会制度环境作为一种教育 资源在这里主要是指利用有力的社会规章制度作为道德教育的保障,如法律、伦 理规范、各种规则等。3. 人的德性基础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形成德性,这是德育的最高追求。而人的德性资源 为人成为道德人提供了可能性的基础,任何德育工作都必须以引发学生的道德潜 质为起点,进而从道德关心

13、、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动等多方面进行整合 化的影响。4.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在这里主要是指教师的工作方式,它是建立操作模式的基本保证。 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方式。第一是训诫:以伦理规范、道德戒律和法 规责任义务等为依据的告诫、警示方式,这是不可缺少的。第二是传授:关于道 德知识与普遍判断标准、价值观及其选择方法等内容的传授和给予。第三是说服: 以改变、转变、服从为主要目标的方式。说服的方式不仅有语言的方式,也有情 感的方式、活动的方式等。运用说服方法应采取多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避免“说而不服”。第四是示范:以道德行为为原型,引起学生的道德模仿。第 五是陶冶:其基本过程强调

14、感染、感动。通过艺术的、情感体验、理性感悟等方 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对象。第六是评价:通过一定的品行评价,给予学习者 的道德言行以反馈、激励或进行调节。5. 道德情境道德事件的产生需要一定的道德生活情境,没有脱离生活情境的抽象的道德 行为,脱离生活情境的道德教育也不会有什么实际结果。无论何种德育模式的建 构都必须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考虑。(三) 建立模式内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德育模式的建构一般有两条不同的线路,我们需要建立模式内各要素之间现 实的因果联系与理论上的逻辑推演关系。在确立现实的因果联系过程中,要充分 掌握各因素之间的作用与结果的一致性,我们用三种图式表示其关系的一致性程 度:(l) AB

15、 (2) AB (3) A-(B)(l)式表示B结果的出现是由于A的原因,如不告诉学生什么是公正的(无 论通过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学生就不会有正义感。这是比较直接的因果关 系,我们称之为必然性关系,所以必要的道德认知与行为训练是不可缺少的。(2) 式表示给予这样的原因条件可能导致某种道德事件产生,也可能不会出现。正如 大家都处在同一环境中,但其发生的道德事件却不一样。我们称这种因果联系为 或然性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不可忽视,因为它说明教育过程是离不开人的主动性 而发展的。另外,它还启发我们,利用多种生动教育资源影响学生,可谓多多益 善。那种空洞的、教条的、贫乏的德育模式总以为有了A就一定有B

16、忽视了学 生的主体性,忽略了道德品质形成的多种可能性。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会给 学生一种良心上的唤起,这种或然性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也是屡见不鲜的。(3) 式表示给予条件A不仅没有期望的道德事件B出现,而且还会出现负面的事件。 如过分的管压,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问题行为。为了从整体的角度来阐释同一模式中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再建立两种 解释模型。一种是实证模型,其解释程序是:假设自变量环境控制因变量结果 建立任何类型的德育模式都需要有假设,这种假设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德育模式中,这种假设往往是具体的,如我们认为通过书画教育可以陶冶 人的美好心灵,由此开始某种德育模式的建构。在考虑自变量因素的时候要特别 注意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比如,学生的道德行动水平提高了,是否就是“审美 教育”的结果?或者说“审美教育”是否就是提高学生道德行动水平的唯一变量? 凡此种种都在影响着模式的研究思路。因此,这种建构方式要特别注意控制环境 因素,但有时是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