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学说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150701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9.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学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学说(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学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主要学说有:1 .脂源性学说此说基于高脂血症与本病的因果关系。实险研究也证明,给动物喂饲富含胆固醇和脂肪的饮 食可引起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相似的血管病变。高脂血症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和灶状脱落,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升 高,血浆脂蛋白得以进入内膜,其后引起巨噬细胞的清除反应和血管壁SMC增生,并形成斑块。Anitschkow(1925) 的浸润学说、R6ssle(1943)的渗入学说,以及Doerr(1963)的灌注学说都是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建立的。2. 致突变学说此学说为EP Benditt和JM Benditt(1973)所提出,认为动

2、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 为单克隆性,即由一个突变的SMC产生子代细胞,迁移入内膜,分裂增生而形成斑块,犹如平滑肌瘤一般。此起 突变的原因可能是化学致突变物或病毒,其根据是,若女性的二倍体强胞核中X染色体的任一个基因是杂合子, 机体将由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的细胞混合组成(镶嵌性)。目前以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作为检测这 两个等位基因的标记物。G-6-PD有两上异构体(A及B)。若增生病变来自镶嵌个体的单个细胞,则这种病变与 正常组织含有两个表型相反,仅含有一个表型的G-6-PD。Benditt等在检查杂合子黑人妇女的正常主动脉及斑块 中发现,斑块由产生一种表型的G-6-PD的SM

3、C组成,而正常动脉壁则由两种表型的G-6-PD的SMC混合组成。因 此认为这些病变是单克隆来源。3. 损伤应答学说 此说为Ross(1976)所提出,1986年又加以修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至少有两个 途径:各种原因(机械性、LDL、高半胱氨酸、免疫性、毒素、病毒等)引起内皮损伤,使之分泌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并吸引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单核细胞迁移入内皮下间隙,摄取脂质,形成脂纹,并释放血小板 源性生长因子(PDGF)样生长因子。脂纹可直接演变为纤维斑块,或由于内皮细胞脱落而引起血小板粘附。这样, 血小板、巨噬细胞及内皮细胞均可产生生长因子,刺激中膜SMC增生。增

4、生病灶内的SMC也可分泌PDGF样生长 因子。内皮细胞受损,但尚完整,内皮细胞更新增加,并产生生长因子,从而刺激中膜SMC迁移进入内膜,SMC 及受损内皮细胞均可产生PDGF样生长因子,这种相互作用导致纤维斑块形成,并继续发展。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学说:损伤应答学说实际上也是一种炎症观点。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动 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炎症学说又重新被强调。4. 受体缺失学说Brown和Goldstein(1973)首先发现人纤维母细胞有LDL受体。已知,该受体广泛分布于肝、 动脉壁等全身各种组织细胞膜表面。血浆LDL与LDL受体结合后,聚集成簇,被内吞入细胞,并与溶酶体融合。 在溶酶体酶的作用下,LDL中的apo B10被水解为氨基酸,胆固醇酯被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及脂肪酸,前者通过以 下途径调节细胞的胆固醇代谢:抑制内质网的HMG CoA还原酶而抑制细胞本身胆固醇合成;在转录水平上抑 制细胞LDL受体蛋白质的合成;激活内质网脂酰CoA胆固醇脂酰转移酶(ACAT)活性,使游离胆固醇酯化而储 存于胞浆内。LDL被细胞摄取的量取决于细胞膜上受体的多少,若LDL受体数目过少,则导致细胞从循环中清除 LDL减少,从而使血浆LDL升高。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由于细胞表面LDL受体功能 缺陷而导致血浆LDL水平极度升高。患者多在早年发生冠心病而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