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高中政治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1505954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射阳县高中政治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射阳县高中政治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射阳县高中政治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射阳县高中政治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射阳县高中政治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射阳县高中政治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射阳县高中政治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预习范围:课本P75-P83预习任务:填空并梳理书本基础知识一、辩证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的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 _ 的否定,即自己 _ 自己,自己 _ 自己。2、辩证的否定的特征:(1)辩证的否定是 _ 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_;(2)辩证的否定是 _ 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 _ 、 _ 和 _ 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辩证的否定的实质:辨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 _ ,也不是简单地 _ ,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 _ 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 _ 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 _ 。4、

2、辩证的否定观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_意识。【知识链接】资料P47. 辨证否定观 与 形而上学否定观 的区别。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理论依据: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2、基本内涵:(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即对现存事物_ 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 _ 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 _ 、 和创新的。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4、方法论要求: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_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_ 落后的思

3、想观念。注重研究_,善于提出_,敢于寻找_,确立新观念, 开拓_。三、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 ,促进了 ,提高了 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革命的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 创新、 创新、 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使得人类认识的 和 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 和 不断提高。(2)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 实

4、现的。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 。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课本P83)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主张用 、 、 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 、 、 的观点看问题。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和 。3、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 。【B:课堂活动单】【活动目标】:1.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2.创新的社会作用3.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4.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重点、难点】 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活动方案

5、】活动一: 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自主探究】1、什么是辩证否定观?创新的内容包括哪些?【自主探究】2、我们常说,不破不立。破和立是一种什么关系?【合作探究】3、树立创新意识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有哪些?【合作探究】4、树立创新意识还有其它哪些哲学依据?(提示:从唯物论、辩证法等角度) 【知识归纳】5、为什么要树立创新意识? (提示:从原因、意义等角度分析)活动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知识运用】6、列举课本中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言论活动三: 综合探究 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记,创新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某校高二(7)班举行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培养”沙龙活动中,同

6、学们广泛收集材料,交流心得体会,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有“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他忧虑的是我国缺乏科技创新型人才,缺少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有许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今年来我国在重大技术和关键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形成了以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对于中学生,我们也知道创新很重要,但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的学业负担还比较重,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多,也不清楚如何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创新意识

7、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有方法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齐莉格提出了三个观点:问题中都隐藏着机遇; 常规是可以被打破的; 别等待什么救世主。根据上面的讨论,探究下列问题:7. 你认为创新具有怎样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8. 齐莉格教授的三个观点分别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9. 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你认为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的事例。【C:检测巩固卷】 一、判断题1. 辩证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2. 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3.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抛弃。4.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一个扬弃的过程。5.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崇拜权威。6.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

8、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7.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二、单项选择题8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错误的是A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B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9.“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否定一切就能促进事物发展 B. 辩证的否定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 C. 彻底抛弃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D. 辩证的否定就是要简单地否定一切10.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对知识的态度体现的哲学观点是一分为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否定即“扬

9、弃” 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A B C D11. 俄罗斯名言说,“忘记过去,失去一只眼睛;沉溺于过去,失去双眼。”这启示我们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之间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争性之中A. B. C. D. 12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认为,其创作深受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同时他又意识到一定要果断地“逃离”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拓展想象空间,摆脱已有观念C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D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13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

10、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中要A敢于否定一切 B善于肯定一切 C有批判性思维 D理论联系实际14. 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克隆”,而在于立足城市的历史积淀,保护文化遗产,挖掘人文资源,注入开放、包容、鲜活的时代元素。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事物在批判与继承,学习与创新中发展A B C D15. 近年来,南京市充分挖掘自身丰厚的科教资源,把高校、院所、企业紧密结合,产学研良性互动,使高校院所成为企业创业孵化器、创新“加油站”,有力推动了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表明A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11、扬弃” B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创新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6. 回顾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看到,无论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还是其他创新,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以理论上的创新为前提的。这说明A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B理论创新决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C理论创新对社会发展和变革具有决定性作用D只要有理论上的创新,就会带来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必修活动单15 116 BABABAA, DBCA,CCABA 5.创新有助于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发展; 有助于促进消费,推动相关产业的调整和升级; 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 有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新消费和娱乐方式;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有利于改进社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等。) 6.问题中都藏着机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或: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并解决矛盾) 常规是可以被打破的: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或: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