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1504934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期末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期末考试试卷(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二地理期末考试试卷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满分60分)1. 相关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的说法中准确的是:A 各种自然灾害都会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B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伤害都是生理伤害C 自然灾害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大于直接经济损失D 自然灾害不会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2. 下列人类活动中,可能导致泥石流发生的是:A陡坡修筑梯田 B. 围湖造田C. 过度抽取地下水 D. 内蒙古高原上垦殖草原3环球自然灾害带内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 干旱和洪涝 台风和风暴潮 山地地质灾害 蝗灾和虫灾 A、 B、 C、 D、4. 下列人类活动能够减少灾情的是: A砍伐山坡上的林木,减少水流阻力 B退耕还

2、林、还草、还湿 C、地震发生时,紧急跃窗逃生 D、将地面尽可能硬化,以减少沙尘源5我国同时受暴雨、洪涝、风沙、春旱影响的地区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北内陆地区 C、华北平原地区 D、四川盆地地区6.下列省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是: A、藏、滇 B、鲁、滇 C、川、滇 D、吉、滇7长江流域成为水文灾害多发区的人为原因是: 滥发森林,水土流失 围湖造田 是我国经济核心地带 位于季风气候区 东部临海 A、 B、 C、 D、8下列关于旱灾谚语与发生地区和时间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A、“十年九旱”-半干旱的西南地区-常年 B、“春雨贵如油”-华北地区-春季 C、“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3、长江地区-盛夏 D、“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东北地区-夏季9我国历史上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是: A、水灾、旱灾、地震 B、旱灾、地震、寒潮 C、水灾、旱灾、蝗灾 D、水灾、蝗灾、寒潮10我国的减灾防灾行动主要包括: 建立健全灾害管理体系 展开减灾工程建设 实行减灾宣传教育 增强灾害保险与救援工作 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A、 B、 C、 D、11灾害救援与救助过程的三个核心环节是: 灾前准备 应急预案 灾中应急 灾后恢复 A、 B、 C、 D、12“黄金12秒”主要是指: A、横波到达并造成破坏前的时间 B、纵波到达并造成破坏前的时间 C、是人在地震中躲避所用的最短时间 D、人从感觉地震到意

4、识地震的时间13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A、高山草甸 B、极地苔原 C、因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流沙 D、大漠盐湖14环境问题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其主要原因是: A、环境变化的规模大、时间长 B、环境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C、环境变化对人类影响很小 D、环境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15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16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

5、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A、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B、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 C、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农业17造成我国绝绝大部分地区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生活垃圾,家庭煤灶 水土流失 酸雨 A、 B、 C、 D、18城市垃圾已演化为社会公害,其原因是: 造成生态破坏 占地塞河,污染水质 破坏生物多样性 污染大气,污染土壤 传染疾病,损害健康 A、 B、 C、 D、19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20我国人

6、口众多,耕地、矿产、水资源的人均水平低,下列选项中按照我国人均水平居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耕地、矿产、水资源 B、矿产、水资源、耕地 C、水资源、矿产、耕地 D、水资源、耕地、矿产21下列属于两大产油带上的产油国是: 印尼 伊拉克 加拿大 委内瑞拉 南非 巴西 俄罗斯 尼日利亚 A、 B、 C、 D、22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发展,为了改善水资源紧张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最可行的是: A、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B、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散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D、大规模

7、利用人工降雨,增加降水量23为实现绿色奥运,北京市在西部构建“西部生态带”的主要原因是: 西部地区为山区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好 北京的上风上水区位于西部地区A、 B、 C、 D、24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包括: 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 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 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A、 B、 C、 D、25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A、修筑梯田、固定耕地,解决粮食问题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26我国滇西北生

8、物资源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A、交通不便 B、地势高 C、气候类型多样 D、人类活动少27限制开发区主要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和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东北三江平原和黄土高原分别属于:A、荒漠生态功能区、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B、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荒漠生态功能区C、生物多样性功能区、森林及湿地生态功能区D、湿地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防治区28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些列做法中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是: A、为应对油价上涨,樵采天然植物作为燃料 B、人口和牲畜数量增加时,大量打井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C、在水源充足的地区,引水灌溉荒漠以增加耕地 D、营造薪炭林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2

9、9关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代环境问题是地方性问题,各个国家应各负其责 B、发达国家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在国际合作中应负次要责任 C、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D、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被认为是世界环境保护行动的第二个里程碑30下列符合环境道德行为的有 A、讲卫生,大量使用清洁剂 B、善待自然,植树造林 C、贴近自然,露天烧烤 D、提高品位,购买珍惜木材家具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满分40分)31读图回答问题(10分)(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8分)甲乙气象灾害名称发生季节灾害特点(2)丙、丁两地区相比,容易发生旱灾的是哪一地区

10、?为什么?(2分)32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四个城市中,最容易遭受突发地质灾害的是: ,原因是: (3分)(2)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的陡坡多在22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适宜发展 建议 (3分)在E、F两地中, 地附近较容易形成堰塞

11、湖,建议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技术密切监视崩塌滑坡的动态(4分)33读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0分)(1)图中外圆代表 ,内圆代表 。(2)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 ,图中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 活动向环境中输出废弃物,箭头C表示人类的 ,箭头D表示 (3)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可以用图中箭头 表示;任意排有害物质可以用箭头 表示;酸雨可用图中箭头 表示;植树种草可用图中箭头 表示。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区域差异显著,生态环境问题区域差别较大,生态防治应因地制宜。材料二 我国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示意图(

12、1)图中表示发生在我国的比较严重或发展比较快的三种环境问题,请按序号填出各图例代表的环境: , 。(3分)(2)问题与当地自然背景关系很大,请予以表述。(3分)(3)缓解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双选)(2分)A、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我国能源消费将用水能和天然气取代煤炭B、减少人均能源消费量C、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低污染或无污染产业D、提高利用清洁能源的技术水平(4)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和 (2分)考号线订装年级班级姓名五家渠高级中学20092010年度第一学期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高二文科地理期末试卷 答题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答题卡(每题2分,共60分)二、综合题(共计40分)31 (1)根据所学知识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