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土配方基本技术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1497495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土配方基本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测土配方基本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测土配方基本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土配方基本技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前所推广的配方施肥技术从定量施肥的不同依据来划分,可以归纳为以下 三个类型:第一类地力分区(级)配方法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作法是,按土壤肥力高低分为若干等级,或划出一 个肥力均等的田片,作为一个配方区,利用土壤普查资料和过去田间试验成果, 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 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优点是具有针对性强,提出的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经验, 群众易于接受,推广的阻力比较小。但其缺点是,在地区局限性,依赖于经验较 多。适用于生产水平差异小、基础较差的地区。在推行过程中,必须结合试验示 范,逐步扩大科学测试手段和指导的比重。第二类目标产量配方法目标产量配

2、方法是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和肥料两个方面供给养分原 理来计算施肥量。目标产量确定以后,计算作为需要吸收多少养分来施用肥料。 目前有以下两种方法:1、养分平衡法以土壤养分测定值来计算土壤供肥量。肥料需要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肥料 需要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X目标产量)-(土壤测定值X校正系数) 肥料养分含量X肥料当季利用率注:(1)式中作物单位吸收量X目标产量=作物吸收量(2 ) 土壤测定值X 0.3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3) 土壤养分测定值以mg/kg表示,0.3为养分换算系数。这一方法的优点是概念清楚,容易掌握。缺点是,由于土壤具有缓冲性能, 土壤养分处于动态平衡,因此,测定值是一

3、个相对量,不能直接计算出“土壤供 肥量”,通常要通过试验,取得“校正系数”加以调整,面校正系数2、地力差减法作物在不施任何肥料的情况下所得的产量称空白田产量,它所吸收的养分, 全部取自土壤。从目标产量中减去空白田产量,就应是施肥所得的产量。按下列 公式计算肥料需要量:肥料需要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X (目标产量-空白 田产量)养分含量X肥料当季利用率这一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进行土壤测试,避免了养分平衡法的缺点。但空 白田产量不能预先获得,给推广带来了困难。同时,空白田产量是构成产量诸因 素的综合反映,无法代表若干营养元素的丰缺情况,只能以作物吸收量来计算需 肥量。当土壤肥力愈高,作物对土壤

4、的依赖率愈大(即作物吸自土壤的养分越多) 时,需要由肥料供应的养分就越少,可能出现剥削地力的情况而有能及时察觉, 必须引起注意。第三类肥料效应函数法通过简单的对比,或应用正交、回归等试验设计,进行多点田间试验,从而 选出最优的处理,确定肥料的施用量,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多因子正交、回归设计法此法一般采用单因素或二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为基础,将不同处理得到的产 量进行数量统计,求得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肥料效应方程式)。根 据方程式,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元素肥料的增产效应,以及其配合施用的联 应效果,而且还可以分别计算出经济施用量(最佳施肥量)、施肥上限和施肥下 限。作这建议施肥量的

5、依据。此法的优点是,能客观地反击影响肥效诸因素的综合效果,精确度高,反馈 性好。缺点是有地区局限性,需要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布置多点试验,积累不同年 度的资料,费时较长。2、养分丰缺指标法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和作物吸收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对不同作物通 过田间试验,把土壤测定值以一定的级差分等,制成养分丰缺及庆施肥料数量检 索表。取得土壤测定值,就可对照检索表按级确定肥料施用量。此法的优点是,直感性强,定肥简捷方便。缺点是精确度较差,由于土壤理 化性质的差异,土壤氮的测定值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很差,一般只用于磷、钾和 微量元素肥料的定肥。3、氮、磷、钾比例法通过一种养分的定量,然后按各种养分之间的

6、比例关系来决定其它养分的肥 料用量,例如,以氮定磷、定钾,以磷定氮等。此法的优点是,减少了工作量,也容易为群众所理解。缺点是,作物对养分 吸收的比例和应施肥料养分之间的比例是不同的,在实用上不一定能反映缺素的 真实情况。由于土壤各养分的供应强度不同,因此,作为补充养分的肥料需要量 只是弥补了土壤的不足。所以,推行这一定肥方法时,必须预选做好田间试验, 对不同土壤条件和不同作物相应地作出符合于客观要求的肥料氮、磷、钾比例。 配方施肥的三类方法可以互相补充,并不互相排斥。形成一个具体配方施肥方案 时,可以一种方法为主,参考其它方法,配合起来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 吸收各法的优点,消除或减少存在的缺点,在产前能确定更符合实际的肥料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