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数字化远程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方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149415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8.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数字化远程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安全生产数字化远程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安全生产数字化远程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安全生产数字化远程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安全生产数字化远程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数字化远程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数字化远程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方案(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数字化远程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方案设计单位:*二一三年九月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第一章 概述1.1 项目背景加强安监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管理,建立数字化远程监测监控系统,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是实施“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科技兴安”的具体体现,对政府相关部门做好事前防范,歇止和减少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2010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重点工作安排安监总厅应急201031号的总体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总体工作部署,建立起覆盖辖区的安全生产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充分利

2、用现有信息化资源的基础,配合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逐步建立反应迅速、指挥灵敏、决策科学、功能完善的重大危险源监控及事故应急信息体系,实现通信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警报同步联动,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指挥、决策水平,强化事故救援快速反应能力,为政府领导提供准确及时的应急救援和辅助决策信息,增强安监部门的动态监管能力,提高行政效率,消除各种隐患,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提高整体安全生产工作水平,提高生产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 项目需求本项目的实施为用户解决的业务问题:(1)实现对重大危险源企业的动态、实时监控管理,及时掌握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态的变化,及时自动报警,对不同

3、级别的事故提供对应的应急预案。(2)通过建设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实现安监、重大危险源企业两级实时传输视频图像和危险源动态数据监控功能要求。(3)实现危险源企业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实时申报,达到安监快速、有效审核,及时管理的要求,同时系统能自动完成重大危险源的分级评估。(4) 整合安监系统内部资源、深化业务应用,重点解决了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错误、数据冗余等问题。实现省-市-企业三级重大危险源监控平台的纵向的互联互通,并逐步完善和实现省-市-区-企业四级平台的互联互通,以及逐步实现与应急指挥平台的对接联动。(5)实现两级数据存储的要求。企业端应存储监控数据和视频图像,保存一定的周期,监管平台可随

4、时调阅。企业基本信息和应急预案等数据集中存储在监管平台。1.3 项目设计依据1、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下:n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n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n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n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n 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等2、软件设计执行标准n GB/T 21068 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n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GB/T 7027)n GB/T 18391.2 信息技术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n GB/T 19488 电子政务数据元n GB6442-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n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n 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

5、n 危险化学品名录n 剧毒化学品目录n 易制毒化学品n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1.4 建设目标(1)建立统一的重大危险源与重大事故隐患监控管理网络平台,实现对辖区内重大危险源与重大事故隐患的实时监测数据和视频监控进行动态监管,并为各重大危险源企业提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平台。(2)为各级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监管决策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转变目前重大危险源监管与重大事故隐患整治以现场巡查为主的工作模式为网络巡查和现场检查相结合;(3)进一步完善辖区重大危险源与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程序,为事故调查提供决策依据,全面提高辖区各级安监部门对重大危险源综合信息的管理分析能力和事故预防能力;(4)

6、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科技手段实现各级安监部门业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监管模式的创新,形成高效运转、协调有序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5)建立统一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库,保障专业数据资源共享满足政府各专业部门、综合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对安监信息资源的深层次需求,全面提升安监专业服务应用效能,发挥安监信息服务在政府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安全生产的基础性作用。(6)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效能,进一步提高单人监管企业的数量,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安全监管的效率和准确率,弥补监管力量不足的有效手段。(7)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决策机制,提高对事故灾难的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损失。(8)提高安监部

7、门对重大危险源的远程监管能力,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危险源对象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严密监视和及时传递可能使危险源对象的安全状态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预警和控制指令,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9)以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软硬件方面的技术,为安监部门的日常办公、科学决策、业务管理、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和业务协同提供支持。(10)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各类危险源对象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第二章 技术方案2.1 建设内容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对全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要求和规划,结合辖区安全生产信息化实际情况,围

8、绕“扩展监察视野、增强监管水平、提高应急能力、强化行政效能、节约行政成本、预防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的总目标,建立起市、企业两级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与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形成完备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急救援指挥信息网络体系。增强辖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动态监管能力,提高行政效率,消除各种隐患,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提高辖区整体安全生产工作水平。2.2 设计思想根据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安全生产方针,结合辖区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在吸纳其他城市平台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辖区数字化远程监测监控系统的建设思路按照以下几点要求来进行:一是严格遵循安全生产法的要求,既强化对重大危险源

9、和隐患的监管,又要明确责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政府是安全生产监督主体,到位不越位;二是在突出重大危险源和隐患监管重点的同时,又要对重大危险源企业的监测监管和事故预防形成综合监管体系;三是在系统设计和工程实施中积极吸纳先进管理思想、方法、技术的同时,又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社会资源,降低投入成本。2.3 设计原则该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符合技术规范的前提下,针对辖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管理范围点多面广等具体特点和使用要求,结合现有的安全生产监管方面的办公系统和安监业务系统的基础,设计出全面完整的解决方案,更好的满足当前及未来辖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工作的要求。项目建设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政策

10、性和专业性,而且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它涉及社会、经济等各种信息,数据量大,而且要求信息准确、全面。因此,建设本着以下原则:1、实用性项目要结合安监局的实际,使系统能真正解决安监电子政务信息公开服务的收集、传递、执法、统计、分析等功能,切实提高安监局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要求系统软件能充分体现安全生产信息管理运用的广泛性、细化性、针对性、开放性。系统设计要以业务为基础、需求为向导,充分考虑用户当前各业务层次、各环节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便利和可行,把满足用户业务管理作为第一要素进行考虑,提供方便、灵活、直观易用、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同时,最大限度为公众提供便利服务,增加双向交流和跨层交流的机会。能够公

11、开的信息和办事环节全部公开,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保障管理服务对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2、先进性要充分吸取和正确运用国内外开发相关信息系统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和应用状况,在系统结构、软硬件适配、系统功能、开发技术和信息处理等方面,要跟踪国内外的先进水平,其整体性能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单纯追求先进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先进性要与经济性、实用性相结合。3、安全可靠性本项目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很强,一定要采取安全保密措施,要保证其中的重要数据不被破坏和泄露,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安全机制,系统的软硬件都要采用安全可靠性措施。应采用统一的身份认证机制、网页防篡改、

12、数据备份和恢复、严格的权限控制、防止计算机病毒入侵、严格管理制度和抗干扰措施等,保障数据和系统的安全。4、可扩展性本系统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系统的建设、软硬件适配、应用软件开发是分阶段进行的。随着安监电子政务的深入和发展,对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量会越来越大,用户会不断增加,硬件和软件会不断扩充,系统功能会不断增强。因此这些都要求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充功能,留好足够的接口,便于硬件增加,功能扩充,尽可能延长已有设备的使用寿命。并且易于维护和管理,而且要充分考虑今后发展的需要,避免造成重复投资。5、整体性推进安监电子政务建设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和统一部署,以保证整体绩效。既要发挥积极

13、性,又要统一协调,统筹建设,统一规划,充分考虑项目的整体性建设要求。项目涉及单位、部门、行业众多,范围广,要仔细分析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各功能模块之间的衔接关系,实现整个系统的信息共享。6、开放性应用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做到上下左右可以互联,必要的信息可以共享,而不是产生运营上的“孤岛”。7、标准化项目符合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支持国内外主流技术标准和规范;符合国家电子政务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相关标准的要求;符合行业标准和政府相关规范。8、成熟性系统采用先进设计理论,是中国政务系统的集中体现,与中国的管理体系完全吻合。相关信息系统应充分采用目前在国内成熟应用的信息平台,避免可能存在的项

14、目技术风险,确保项目的顺利成功。9、经济性在体现项目整体特性的同时,注意系统设置的经济效益。系统设置应综合平衡,系统设置除考虑建设时的一次性投资外,还应充分考虑系统运行时的运行成本,并使之达到最小化。系统应满足性能价格比在国内同类系统和条件下的最优,其经济性包括以下内容:1)系统本身的价格(包括系统、技术服务和培训);2)对系统实施现场的特殊要求所需的费用;3)对系统所需的有关软硬件等的费用;4)合理控制工期,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积极成效。10、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项目设计中应保护已有的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以至减少不必要的投资。2.4 系统总体应用框架“辖区数字化远程监测监控系统”以企业

15、重大危险源为监测监控点,以企业为巡查单元,以各种传感器数据、视频数据、巡查数据采集设备为依托,通过建立对辖区范围内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点的各种监测数据(压力、浓度、温度、液位等传感器)、监控视频信号的实时采集、存储、检索和管理机制,以Internet为传输渠道,实现各个重大危险源监测点的传感器数据实时监测、实时视频监控、报警动态展示、远程控制管理,从而建立辖区统一的重大危险源与重大事故隐患监控管理网络平台,实现企业现场安全参数自动检测报警,实时图像传输与存储,企业前端设备配置,并能通过互联网实时把信号传输到各级安监部门、应急指挥中心,利用监控计算机、显示设备对发生报警的企业进行远程实时视频监控,同时也能查看报警的危险源实时参数变化,并综合企业基本信息进行救援指挥。辖区数字化远程监测监控系统总体应用框架示意图如下:2.5 系统技术架构本项目系统软件采用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