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1491567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 周王的亲族B. 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C. 周王的姻亲D. 商朝的王族和贵族【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信息“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说明西周分

2、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因此选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将士;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中贵族范围太广。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有学者论及中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谓“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该材料反映了 西周宗法制的典型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因分封制的需要而产生由血缘亲疏形成了宗法等级制度 西周形成了崭新的政治风格A. B. C. D. 【答案】C【解析】“立子立嫡之制”体现出的是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因此正确;从“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可以看出因果倒置;“由是而

3、生宗法及丧服之制”表明正确;这种政治体系与商朝是不同的,因此说法正确,本题选择C选项。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王国维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 中国政治文化逐步体系化制度化B. 分封制和世袭制等制度出现C. 商周之际朝代更替政局剧烈动荡D. 中国古代青铜文化达到鼎盛【答案】A【解析】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和文化在商周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开始逐步确立并完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世袭制度在夏朝就已经出现;C选项不符合史实;D选项没有体现出政治的变革。4.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说:“在周公封国时代,不

4、是后世所谓的封建,而是指古代如罗马式的殖民。”对此理解最为正确的是A. 强调周公是分封制的首创者B. 强调分封制对后世封建制度的影响C. 强调分封的含义是封邦建国D. 强调分封制对扩大西周疆域的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大意为:侯外庐认为周初的所谓封国多是早已存在并且相对独立的,并不是周建立的,只是在被征服之后接受周的统治,所以和罗马式的殖民相似,而不像后世所谓的“封邦建国”。征服已存在的封国并对他们实行统治而不是重新建立新的邦国,有利于扩大西周疆域。故D项正确。分封制的首创者并不是周公,周公只是沿用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侯外庐认为周

5、公分封的含义并不是后世所谓的“封建”,也就是“封邦建国”。故C项错误。5.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齐东的莱夷,并且在齐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旦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A. 扩大了地方权力B. 推动了经济发展C. 强化了中央权力D. 促进了文化整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了地方权力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

6、了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了中央权力无关,排除C。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帝国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7、,C项正确;统一文字和秦中央集权的建立是秦帝国统治的措施,两者并无关联,排除A;秦帝国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与材料强调后世的作用不符,排除B;统一文字是在秦朝实现国家统一之后,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7.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 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 丞相主管全国军事C. 国家政局稳定太平D. 太尉纯属后人杜撰【答案】A【解析】秦朝太尉一职虚设,实际上皇帝掌握军事大权,以此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

8、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三公九卿制下有太尉一职,排除D项。8.汉书记载:“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 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B. 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C. 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D. 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答案】B【解析】材料中指出,秦朝为了避免“为诸侯所丧”,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了郡县制,有利于官僚制度的确立,故B项正确;A项是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9.秦朝时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9、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秦朝中央以“九卿”重臣负责皇帝的宗庙、警卫和生活供应等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家国一体,君权至上的本质特点,D项正确; 职责划分细致只是表现,不能说明本质,A项错误; 九卿及其事务不能说明古代官员之多和政务之繁,B项错误; 材料只提供了九卿负责的具体事务,与选官制度无关,C项是错误的。10. 著名导演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热播,影片的主题是“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把秦始皇称为“大英雄”最主要的依据是A. 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B.

10、 确立了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C. 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制定了有利于统一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措施D. 留下万里长城和兵马俑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光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强调的是秦始皇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作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故A符合题意。B强调的是在政治制度上的贡献;C强调的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对后世;D强调的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王朝,有利于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也是前面所述历史贡献的前提和基础。因此A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统一11.秦末农民起义

11、“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导致秦末农民起义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秦末农民起义不在于制度,主要是人的问题,A错误。材料说明七国之乱是诸侯叛国,没有郡叛乱的,不是分析七国之乱原因,故B错误。秦朝制度作用明显,材料显然是说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材料没有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影响,D错误。12.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

12、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门下省B. 宋朝的枢密院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说明“给事中”属于管监察的官员,据此可以推断管监察的唐朝门下省,应该符合题意,故选A;B属于军事机构、CD分别是明清时期皇帝的侍从机构,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13.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的试卷上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意在说明

13、A. 政府加大对考官的管理B. 科举制已经走向了完善C. 根本上杜绝了考试作弊D. 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北宋时期对于科举考试实行严格的监控,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员参与考试腐败,以便使得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更能选出高质量的人才,故D正确;材料主要是对科举考试程序的管理,故A错误;B中已经走向完善说法绝对;C中根本杜绝作弊显然不符合事实。14. 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下面有一组关于汉代以后,历朝限制丞相权力的说法。根据你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的是A. 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B. 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

14、“中朝”C. 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以此分割和限制相权D. 宋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设参知政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明代废除丞相,为减轻帝王工作压力,又曾设内阁,参知政事辅政出现在宋代,所以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A B 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合,故答案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15.元代中央“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自言所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元代

15、时A. 中书省的权力比较集中B. 中书省兼掌军事、民族、监察等事务C. 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D. 行省制维持了元朝的稳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据材料“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可以得出中书省的权力比较大,故选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的政治元代政治16.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对地方的管理日益严密C. 政治制度不断成熟D. 地方机构办事高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明清主要是改革了地方上的官制,并没有扩大地方的行政权力,故排除A项;明代废除行省,设置三司,地方权力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