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1491523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衢道中》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妙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积存、应用语言 1、理解古诗,入情入境。 2、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感受了大诗人杜甫和苏轼笔下那生气勃勃的春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宋代诗人曾几笔下秀丽宜人的江南初夏风景,感受诗人清爽流畅的诗风。好吗? 板书:三衢道中 宋曾几 二、初读古诗 了解大意 1、读诗题 了解 谁来大声朗读诗题? 好! 请! 一起读一次 !

2、诗人姓曾名几 出示 “曾” 多音字 曾ceng经 姓氏读zeng 关于曾几,你了解多少呢? 请为大家介绍 教师简洁概括介绍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同学们,再读一读诗题,看看你能读出什么?或者说你知道哪个字的意思? 生:道就是道路 师:很好!三衢道中就是三衢山的道路上。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就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表达自己对旅途风物的新奇感受。 请同学们翻开你的记忆阀,回忆一下我们理解诗句的方法有哪些? 生:查字典 看解释 看插图 调换语序 补省略 2、读诗句 了解大

3、意 师:好 那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诗句 接下来请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诗句,请留意字音要准,边读边理解它的意思,开头 生自由读 师:读好了 能大声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吗?请你来读 生朗读 有没有意见 没有 读得很好! 庆贺你! 三、细读感悟 汇报沟通诗句意思 1、通过刚刚的朗读,也许对诗句的意思有所理解,对吗?那请你说说你对哪个词或句的理解?大声点 预设: 生1:梅子黄时日日晴 这句诗是说梅子黄透了的时候,每天都是晴天。 师:出游碰上晴和的好天气,心情怎样?(很好)是啊!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季节,难得碰上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心情自然是为之一爽,游兴欲浓了。 那你能读出开心的心情吗?试试吧 孩子

4、读得怎样?太棒了 一起读 师生齐读 生2:我通过解释知道了“小溪泛尽”就是乘小船走到了小溪的.终点,“却”的意思是再、又。 师:看解释理解很好 那你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好吗 生:这句话就是说乘着小船走到了小溪的终点,然后又步行走山路。 师:同学们对这个解释满足不 (满足) 好 掌声鼓舞 师:同学们喜爱乘船吗?(喜爱)教师也喜爱,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乘着小船游行好不满意啊!可是乘船直到小溪的终点,溪尽了,仍游兴未尽啊!怎么办呢?(步行)于是停船靠岸改为步行山路,连续游玩,的心情怎么样?快乐愉悦 是啊!一个“却”字道出了高涨的游兴。 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的前两句 读出我们的理解 读出的心情

5、有信念吗 好!开头! 师:那这后两句诗的意思谁来说说 生3:“阴”就是树荫。“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意思是说归途中的路途照旧是一片绿荫,还比来时的路上多了几声黄鹂的叫声。 师:说得真好!可你怎么知道是写归途呢? 生:绿荫不减来时路 从这句话知道是写返回的图中情景,在和来时路进展比照,现在风光更美 心情更舒服! 师:你真是太聪慧了!看来对这次出游是特别满足的了 是啊!“来时路”这三个字可以看出将此行悄然过渡到规程。写归途中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助兴,更加渲染出诗人舒服愉悦的情怀。 2、齐读整首诗 读出心情愉悦 情感高涨的变化 四、美读成诵 1、个别读 哪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全

6、诗 指名读 2、 小组读 全班齐读 3、背诵 读到这里,有人能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吗 好 请你来 一起来背 开头 五、拓展延长 出示江南春光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赏一组江南的风景图,信任大家都感觉很美很美,这是教师特意为大家预备的一场视觉盛宴。请用自己积存到的诗句或是其他的美丽语句来描绘一下眼前的风景,好吗 想好了请举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给与鼓舞和指导 下课!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说汉字,熟悉“三衢”历史 1.说文解字“衢” (板书:)同学们,教

7、师写的这个字你熟悉吗?知道它的意思吗?(出示) 四达谓之衢。衢,道也。本义是四通八达的道路。 说文 2.说“三衢”来历 作为一个衢州人,你知道我们衢州还有一个别称是什么吗?信任你读了下面的资料就明白了。(出示) 昔有洪水自顶暴出,界兹山为三道,故谓三衢。 隋志 州有三衢山,故取其名。 唐元和郡志 3.赏“三衢”美景 (1)课件播放三衢山的美景。 (2)由于衢州有座三衢山,故又称“三衢”。三衢山是浙江省衢州市的母亲山。 4.引“三衢”诗文 走在这样的三衢道中,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宋朝时期,有一位旅游爱好者叫曾几,他游三衢山后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三衢道中。 (设计意图:从“衢”的字理入手,析解诗题

8、,再运用视频初步感知“三衢”之美,激发学习热忱。) 二、读古诗,查找“三衢”美景 1.出示古诗 2.回忆学法 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许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些好方法?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积存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铺垫。) 3.学生借助学习单自主学习 学习单: (1)找: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旅途中他看到了什么?用“ ”画出。 (2)画:请你画一画诗人游三衢山时的行程路线。 (3)想:想一想诗人游三衢山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共性的阅读体验。因此,借助“学习单”,以一个个分解的小建议启

9、发学生充分经受语文学习的过程。) 4.汇报沟通 (1)出游时间。 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从哪儿能看出来? “梅子黄时”是什么时候呢?读了以下诗句你就明白了。(出示)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三旬已过黄梅雨。 苏轼舶趠风 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 赵师秀约客 梅子黄时原来是多雨季节,可是诗人当时遇到的却是生:日日晴。 (2)出游路线。 谁能画一画诗人的行程路线? 结合诗句推断行程图是否正确。 “泛”和“却”的意思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借助课文解释你能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设计意图:读诗句找出游时间、画出游路线图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10、,进展了他们的制造性思维力量。) 三、品诗句,查找“三衢”之情 思索: 一溪、一山、一泛、一行说明的仅仅是出行的路线吗? 再读古诗,整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游三衢山时的心情如何? 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喜悦”之情? 1.创设情境假想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是日日晴,假设此时你和诗人曾几一同去游玩,心情如何?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理解“晴”) (2)穿越时空,假设你和诗人乘船去游山,“泛盡”了舟,到了小溪的终点,看到了一条幽静的山路,你的心情又如何呢?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理解“却”)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结合生活阅历,鼓舞学生绽开想象,感受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

11、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时的喜悦之情。) 2.借助插图联想 图文结合联想美景:边读古 诗,边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走在这三衢道中看到的是怎样的风光?(理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随文补白联想美景:再读古诗,再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去时路上看到的是怎样的风光?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随文补白,想象去时所见景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量和想象力量。) 3.加关联词概想 (1)你能用一个关联词把两句诗句连成一句话,展现诗人行走于三衢道中来和去时所观看到的美景吗? (不但)绿阴不减来时路,(而且)添得黄鹂四五声。 (2)整首诗

12、道出了诗人的喜悦心情,该怎么读出这份心情呢? 采纳多种形式朗读。 (设计意图: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春之生气与和谐,更要让学生感悟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 四、拓诗文,悟“三衢”文化 1.比照“不减”和“添” (1)“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中“不减”的是什么? (2)“添”的又是什么?仅仅是黄鹂动听悦耳的鸣叫吗?还有 什么? 2.比照不同诗人写的三衢道中 三衢山独特的地貌背景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历代文人曾留下很多的诗词,其中元朝张雨、清朝方芳佩都写过三衢道中,我们来读一读。 三衢道中 (清)方芳佩 初到三衢问水程, 江乡风物总关情。 滩声澎湃飞流急, 帆影参差夕照明。 山鸟啼来偏动听, 野花看尽不知名。 挑灯坐听篷窗雨, 赢得诗怀格外清。 三衢道中 (元)张雨 大溪中道放船流, 船压山光泻碧油。 三百里滩攲枕过, 买鱼酾酒下严州。 (1)自由朗读,想想三位诗人写的三衢道有什么共同点。 (2)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发觉吗? 3.总结“三衢”文化 我们发觉这些诗描写的不仅仅是我们衢州的山山水水,而是通过这山水的描写,表达的是古代文人乐山乐水的情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的是一种“天人合一”这就是“三衢”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