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岳麓版必修1(DOC 11页)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1481036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岳麓版必修1(DOC 1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岳麓版必修1(DOC 1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岳麓版必修1(DOC 1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岳麓版必修1(DOC 11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岳麓版必修1(DOC 11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岳麓版必修1(DOC 1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一)岳麓版必修1(DOC 11页)(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同步测试卷(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A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1下图为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A宗法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2国语周语上提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这反映出西周()A统治范围扩大 B中央集权加强 C封建邦国众多 D政治发展不平衡3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对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周”相对应的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察举制 D郡县制4有

2、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创制”的含义是()A推行王位世袭制 B实行宗法分封制 C确立世卿世禄制 D实施中央集权制5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最主要的特点是()A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C西周社会阶层等级严格 D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等级严格6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

3、的在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仁政”思想的消失 B礼乐制度的彻底瓦解C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7“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8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于)上。”这表明()A

4、秦始皇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9下图为秦朝中央官制图,其反映的正确信息有 ()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互不相属,彼此牵制丞相位高权重,是百官之首“三公”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A B C D10柳宗元认为“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A“政”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政”指秦之暴政C“制”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柳宗元的判断正确11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 B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

5、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 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12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该情况主要是由于()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13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实行地区回避

6、制度,主要目的是()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 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14右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区域的机构是()A宣政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枢密院15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 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16下列言论反映九品中正制弊端的是()A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C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D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17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7、:“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18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19

8、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B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20“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映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大清律例)该规定主要反映了当时()A赋役沉重 B刑罚严酷 C社会矛盾尖锐 D人身控制严格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21题12分,22题14分,2

9、3题14分,共计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韦庆远中国官制史材料二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

10、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6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

11、本纪材料二本朝惩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久困弱。 朱子语录材料三元统一,疆域辽阔,为了适应全国辽阔疆域管理,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元史百官志七云:“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行省“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戍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12、摘编自宋濂元史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廷争的焦点,并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做到“一切收了”的?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4分)23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

13、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宋史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6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初产生这种廉政措施特点的原因。(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