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肌萎缩诊疗指南(DOC 6页)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1480338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肌萎缩诊疗指南(DOC 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脊肌萎缩诊疗指南(DOC 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脊肌萎缩诊疗指南(DOC 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脊肌萎缩诊疗指南(DOC 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脊肌萎缩诊疗指南(DOC 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肌萎缩诊疗指南(DOC 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肌萎缩诊疗指南(DOC 6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脊肌萎缩诊疗指南【概述】脊肌萎缩症简称脊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脊髓前角细胞进行性变性疾病,部分脑干下部的运动神经核也可受累。临床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萎缩,多在肢体近端肌肉开始,也可表现有舌肌萎缩和吞咽困难。儿童病例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SMA可分成很多类型,常见的有:(一)SMA I型(Werdnig-Hoffmann病)13的患儿于出生前发病,其母于妊娠中可感到胎动减慢,或胎动突然停止。几乎100于生后5个月内发病,,生后不久即表现为肌肉无力,以四肢近端肌群受累为主,躯干肌亦可受累。呈现明显的肌张力低下及自主活动减弱,反射消失,伴肌肉萎缩

2、,舌肌受累可有肌肉萎缩及肌纤维颤动。严重的婴儿可表现为吸吮及吞咽困难,哭声低弱,呼吸表浅,翻身、抬头困难,常因呼吸道反复感染而早期死亡。此型预后最差,95于生后1岁半内死亡。(二)SMA 1I型多在生后615个月内发病,个别者可在12岁时发病。6个月后开始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对称性肢体无力,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肌张力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患儿可独坐,但不能独立站立和行走。早期无肋间肌和延髓麻痹症状,l3可有面肌受累。1岁后起病者可生存至少年或成年,严重者可致残。(三)SMA型(Kugelbery-Welander病)又称为少年型进行性脊肌萎缩。为常隐遗传,13有家族史。发病多在217岁

3、,男性较女性多见。本型起病隐袭、缓慢进展,表现为肢体近端无力和萎缩,早期以大腿、髋部无力明显,走路时呈鸭状步态,站立或上台阶困难,逐渐累及肩胛带及上肢肌肉,手肌则较少受累,但胸锁乳突肌较易受累,少数患者亦可出现面肌、软腭肌及舌肌受累,约14可出现腓肠肌假肥大。少数患者可有手肌束颤及弓形足和双手细小震颤。本型预后良好,个别女性可有正常寿命。轻型患者20岁后仍可行走。本型因可出现肌酶如CPK等不同程度的增高,肌电图除神经源性损害外尚可有肌源性,因而需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鉴别,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四)成年发病的SMA型又称为成人慢性近端脊肌萎缩症(adult chronic:proximal spi

4、nal mLISCuIaratrophy),约13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本型的发病年龄多为1830岁,最晚可达60岁。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主要为进行性上、下肢近端无力或萎缩,肌张力低下,反射减低或消失,有肌肉束颤。除肢体近端受累外,晚期可出现后组颅神经受累。一般预后尚好,发病后可存活2030年。少数家族病情进展较快,病程只有23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者发病多在4060岁,预后较为良好,可至正常寿命。(五)成人发病X-连锁SMA(Kennedy病)又称为性连锁脊髓延髓肌萎缩(X-1inked spinal bulbar muscular atroptly,SBMA),是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年龄

5、在40岁以后,首发症状为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几年后方出现肢体无力。舌束颤和肢体肌肉的肌束震颤常可见到。肢体无力以近端为重,随疾病进展逐渐波及远端。无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该型SMA的基因突变编码部分男性激素受体,所以男性患者常有乳房发育增大,睾丸萎缩,生育力下降和内分泌异常如糖尿病等,可测雄激素受体水平。(六)其他类型SMA除上述几种常见的类型外,尚有多种类型,如儿童和青少年期局灶性肌肉萎缩症,常见的有:局限于延髓的Fazic-Londe综合征,儿童期发病的延髓运动神经元变性的致死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以及局限于肩胛腓骨肌群的肩胛腓骨肌萎缩症(scapu

6、loperoneal muscular atrophy) 等。【诊断要点】(一)电生理检查尽管SMlA有不同的亚型,但在电生理方面各型具有同样的表现。肌电图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二)诊断标准1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临床表现,不应有锥体束征。2电生理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正常。3脑脊液蛋白含量正常。4肌肉活检为神经源性萎缩,神经活检为轴索变性。5家族史。6排除有相似症状和体征的其他疾病。(三)鉴别诊断1婴儿型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生后即为肌无力,其母有重症肌无力。一般于生后逐渐好转,且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效。(2)先天性肌张力不全(Oppmenheim病):主要为肌

7、张力低下,肌肉无萎缩,肌电图及肌肉活检无异常所见。(3)Porepe病(糖原累积病型):有血清麦芽糖酶缺乏,心脏明显扩大,肌活检肌纤维中有大量糖原代替原来的肌纤维。(4)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出生时一般情况好,一般发病在3岁以后开始学走路时。多有肌肉假肥大,肌电图为肌源性改变,血清酶均明显增高。2少年型需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鉴别,SMA虽可有血清肌酶谱增高,但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改变,肌肉活检亦为神经源性损害的特征。以上特点均可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区分。3成年型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进行型肌营养不良肢带型:在成年型SMA中多有明显的肌肉束颤,肌电图为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肌肉活检为神经源性改变,因之可助鉴

8、别。(2)颈椎病:可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无感觉障碍、无锥体束及括约肌障碍、电生理表现和MRI等影像学表现等进行鉴别。4单肢肌萎缩(morIomelic muscular atroptly) 称作平山(Hirayama)综合征,平山病患者多为男性,20岁左右发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肢的上臂和手肌萎缩,系神经源性,不伴有锥体束征。肌萎缩进展缓慢,呈一良性过程,12年后自发停止。颈椎MRI显示脊髓受压,建议可用颈托及适当注意颈部活动,有望改善症状。5良性束颤和痉挛(tmnigrl fascictllation and cramps) 多见于医学院的学生、年轻医生和焦虑症患者的年轻人,男性多见。肌肉束颤和痉挛多见于手和肢体特定区的肌肉群,无肌无力和肌萎缩,电生理检查正常。【治疗方案及原则】无根治和特效治疗手段。采用相应的对症治疗手段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