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147680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志贺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志贺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志贺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志贺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志贺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志贺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生物学特性志贺氏菌属( Shigella ) 的细菌(通称痢疾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 菌人类对痢疾杆菌有很高的易感性。 在幼儿可引起急性中毒性菌痢, 死亡率甚高。志贺氏菌和大肠杆菌都属于肠杆菌科, 根据DNA杂交研究结果表明,志贺氏 菌属的四个种和大肠杆菌属在生化上是难以区分的, 因为有产气的志贺氏菌, 也 有乳糖阴性、 不产气、不运动的大肠杆菌, 有些大肠杆菌也能引起痢疾状的腹泻。志贺氏菌属细菌的形态与一般肠道杆菌无明显区别, 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长 约2-3卩m,宽0.5-0.7卩m。不形成芽胞,无荚膜,无鞭毛,不运动,有菌毛。志贺氏菌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

2、要求不高,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 度为37C,最适pH为6.4-7.8 。37C培养18-24小时后菌落呈圆形、微凸、光 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直径约 2nm,宋内氏菌菌落一般较大,较不 透明,并常出现扁平的粗糙型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 无菌膜形 成。根据抗原构造的不同,按最新国际分类法,将本属细菌分为四个群、 39 个 血清型。二、危害程度分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该菌危害程 度为第三类。三、致病性和感染剂量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 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 根据宿主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只需少量病菌(至少为10100个细胞)进

3、入,就有可能致病。致病因素:志贺氏菌的致病作用, 主要是侵袭力、 菌体内毒素个别菌株能产生外毒素。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急性典型、 急性非典型、急性中毒性菌痢三型;二类是慢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慢性迁延型、 慢性隐伏型、慢性急性发作型三型。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短,也不稳四、暴露的潜在后果暴露后可能引起感染, 菌量大时可使实验人员显性感染, 菌量很少时常呈暂 时的带菌状态。被感不染后,成为传染源,可能对周围及环境造成污染,应及时 得到控制。五、感染途径通过污染食品和水源经口传播,无其它感染途径。六、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志贺氏菌属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力,以

4、宋内氏最强,福氏菌次之,志贺氏菌最弱。一般在潮湿土壤中能存活 34天,37 C水中存活20天,在粪便内(室温) 存活11天。日光直接照射30分钟,56-60C 10分即被杀死,对高温和化学消毒 剂很敏感,19石炭酸中15-30分钟即被杀死,对氯霉素、磺胺类、链霉素敏感, 但易产生耐药性。七、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一般样本检测。八、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人和灵长类是志贺氏菌的适宜宿主, 营养不良的幼儿、老人及免疫缺陷者更 为易感。九、实验操作活动巳有文献证明,志贺氏菌可造成实验人员感染细菌性痢疾,仅在美国和英国 就有数十例报告。尽管在捕获的非灵长类动物中曾有过暴发, 但人类是惟一重要 的传染源。然而,

5、实验室感染的豚鼠、其他啮齿类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也是被 证实的传染源。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受感染的人或动物的粪便中, 极少存在于血液中。摄 入及胃肠道外接种该病原体是主要的实验危害。 人类经口感染福氏志贺菌的ID25 50大约是200个细菌。暴露在气溶胶中能否引起感染目前还不清楚。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对样本(粪便、食品、水样)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建 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一旦发生意外,按照本 实验室的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和应急程序进行处理。十、预防和治疗志贺氏蓖可引起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急性细菌性 痢疾:又分急性典型、急性非典型、急性中毒性菌痢三型

6、;二类是慢性细菌性痢 疾:又分慢性迁延型、慢性隐伏型、慢性急性发作型三型。目前疫苗还不可用于人类。对本病的治疗,病人应予胃肠道隔离,除一般 治疗外,可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作病原治疗。 如复方磺胺甲基异 唑、氯霉素、庆大霉素及卡那霉素等。亦可应用氨苄青霉素 或氧哌嗪青霉素等治疗。中毒性痢疾应予相应的抢救措施,如抗休克、冬眠药物和脱水药的应用等。慢性菌痢可采用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预防沙门氏菌感染,首先是要消灭传染源是预防措施之一,除治愈患者外, 必须对托幼、饮食业及自来水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 调离工作 岗位并予以治疗。切实做好饮食卫生、水源及粪便管理 ,

7、消灭苍蝇 ,切断传播途径, 防止病从口入。一、工作人员素质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并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后获得上岗证书 十二、评估结论 该菌生物性状较稳定,主要通过污染食品和水源经口传播,感染机会多, 感染性 中等,致病后主要是引起急、慢性细菌性痢疾等。 预防手段主要控制传染源和做 好餐饮业和托幼机构等的卫生管理。试验过程建仪采用 BSL-2 级水平的操作技 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 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或罩衫等防护服。 离开实验室时, 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 用过的工作 服应先在实验室中消毒,然后统一洗涤或丢弃。 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 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 和再次使用。操作台面用 废弃物处理制度进行。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 宜戴两副手套。 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 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 70% 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废弃物处理按本实验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