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147125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昆明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昆明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昆明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昆明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昆明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昆明市201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 文 试 卷(本试卷共四大题25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00分)一、 积累与运用。(含16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在许多智者看来,读书乃是与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读孔孟之书,如品馥郁香茗,醒脑清心;诵唐诗宋词,若饮陈年佳酿,醇香无比;品四大名著,似回味往事,喻理醒世在阅读中,使我们的心智得以增长,思想得到启迪,境界获得提升。读书的更高境界,是从阅读中领悟时代使命,进而笃行之。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经历,况且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灵魂性格,构建一个社会共同的精神

2、家园,奠定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在五彩斑斓的中国传统文化园地里,影响深远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令人推崇备至,惊叹不已,也感召着一代代人自强不息、奋勇前行。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崛起的,也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阅读决定了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意义非比寻常。1. 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2分) 【答案】略【解析】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在课下练好字的硬笔书法,做到书写正确、比较工整、结构基本匀称、笔画流畅。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2分)(1)醇香( ) (2)

3、笃行( ) (3)浮躁( ) (3)崛起( )【答案】(1)chn (2)d (3)zo ju【解析】注意正确运用汉语拼音规则,“dn”不能读作“dn”,“d”不能读作和写作“d”,“ju”不能读作“q”。3.第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2分) 【答案】在阅读中,我们的心智得以增长,思想得到启迪,境界获得提升。阅读不仅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经历,而且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灵魂性格,构建一个社会共同的精神家园,奠定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解析】修改病句,首先要掌握辨析病句的方法,知道病句类型。第句属于成分残缺类型中的缺主语,“使+名词或代词”属于介宾结构,介宾

4、短语只能做句子的状语而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修改方法是去掉“我们”前的“使”,“我们”一词充当句子的主语。第句属于搭配不当类型中的关联词搭配不当“不仅”与“而且”搭配,构成递进关系,“不仅”与“况且”搭配不当。4.下面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1)妖娆 绚丽 承偌 中流砥柱 心旷神怡(2)惊诧 抉择 儒雅 悔人不倦 人迹罕至(1) 改为 (2) 改为 【答案】 偌 改为 诺 (2) 悔 改为 诲 【解析】“诺”是汉朝时期下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后起义有答应,允诺,诺言等含义。“偌”读ru,意为“这么,那么”,“ 承诺”不能写作 “承偌”。 “诲人不倦”的“诲”有“

5、教导,明示”之意,“悔”则一般表示懊恼过去做得不对。5.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2分) A.印度作家泰戈尔、美国作家海明威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B.水浒传故事情节紧张、生动、富有传奇性。其中武松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宋江智取生辰纲等故事脍炙人口。C.古典名著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想象超凡,夸张神奇,赞扬了他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品有散文济南的冬天、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答案】B【解析】B项表述不正确,拳打郑关西的是鲁提辖,即鲁智深。取生辰纲的是晁盖、吴

6、用等人,没有宋江的参与。6.按要求默写。(第(6)小题2分其余每小题1分,共8分) (1)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2)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3)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4)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6)万物的声音常常牵动诗人的情思,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下“ , ”的诗句,以声衬静,表现出环境的清幽和内心的宁静;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通过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用“ , ”的诗句表现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7)“烟”在古人笔下形态万千,所传达的诗情也不

7、尽相同。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烟”字的连续两句: , 。【答案】(1)化作春泥更护花 (2)各领风骚数百年 (3)采菊东篱下 (4)无可奈何花落去 (5)水中藻行交横 (6)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7)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解析】注意平时积累。默写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二、阅读理解。(含721题,共36分) (一)诗歌赏析。(第7题,2分) 品读下面的散曲,按要求回答问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

8、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7.曲中“踌躇”一词用的好,请说说好在哪里。(2分) 【答案】诗人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的忧伤。“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达了心中情绪激动,作者怀古伤今,自己心中暗叹。【解析】这首散曲的主旨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达了心中情绪激动,怀古伤今,自己心中暗叹。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812题。(12分)【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9、,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总管王都中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

10、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妻子以代公偿。”行省防悟,都中乃得免。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注释】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 翔踊:物价飞涨。 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 粜:卖出粮食。 比:等到 鬻(y):卖。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杂然而前陈者 ( ) (2)宴酣之乐 ( )(3)射者中,弈者胜 ( ) (4)饶去杭几二千里 ( )【答案】(1)陈设,摆设。(2)酒喝到高兴时。(3)下棋。(4)距离。【解析】实词的解释注意辨析,看有没有出现特殊

11、用法,此题中“去”是古今异义词,“陈”、“酣”“弈”用的是本义。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行者休于树/苛政猛于虎也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C.都中乃得免/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行省怒其专擅/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答案】D【解析】A项前一个“于”解释为“在”,后一个解释为“比”;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之”为语气助词,可不译。“跪而拾之以归”的“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C项前一个“乃”译为“于是,才”,后一个“乃”译为“是”;D项两个“其”均为代词,译作“他”。10.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2、 【答案】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解析】文言文翻译要遵循字字落实的原则,适当的增删调换。对关键词语及特殊句式要准确把握,“醒”是 “酒醒”,“述”解释为“记述”。此句同时也是一个判断句。11.请根据提示,找出选段【甲】中含有“乐”字的相应语句,填写在A处;在B、C处概括对应语句中“乐” 的含义。(3分)含“乐”字的句子“乐”的含义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B. A. 禽鸟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百姓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C. 【答案】A.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B.宾客之乐 C.太守自乐【解析】回答此题,只要能完整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答题紧扣文章内容即可。12.选段【甲】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爱民亲民;选段【乙】中王都中擅自将米价救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