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1469697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媒体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新媒体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新媒体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媒体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媒体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摘 要:微文化是基于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产生的新型文化载体,它的即时性、开放性和分众性等传播特点拓宽了高校思政工作视野,本文浅析微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探究如何构建“微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平台。 关键词:微文化;思政教育 微文化是起于微博的广泛应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由“微时代、“微哲学、“微关心等相关的“微概念会聚成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目前,微文化的表现形式不断的在增加,并开场浸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深化影响了处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思想和个性开展,这就为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开拓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一、微文化特点 微文化作为

2、一种微小的文化载体,因网络而繁荣,因此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除兼容了网络媒介的即时性、开放性和海量性等特点外,它的便捷性、个体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更加的突出。 一便捷性,即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的便捷打破了以往的范畴,表达方式上的简化和打破,迎合了大学生的承受方式,传播媒介、形式多样化以及科技手段交融,颠覆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途径概念。 二个体性,个性化的方式共享信息资源,原创和个体意识的表达,使得“微文化具有创造、传播、评论和关注开展一体化形式,切合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自主创作的满足感。 三超强交互性,微文化的“无间隔 和无差异和“分众化的优势迅速抢占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凸显了群体间的无差异交流、精细

3、化传播和无限包容度,不断的开拓目的需求信息的新交互平台。 随着微文化的开展,它的内涵和界定也在不断的拓展,所具备的价值特点的多样性也日益突出,对传统文化、信息传播、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教育途径的影响和冲击有非常重要意义。 二、微文化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从微文化的特点和开展出发,结合统计数据中大学生的文化、信息和心理需求的契合度来看,微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目前,由于监视体制尚未健全,微文化下各种信息的传播和意见表达缺乏约束,碎片化的信息泛滥,不法分子制造的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经常使得人们的认知产生偏向的现象也极其突出。因此,思政教育者能不能充分利用微文化的新渠道,打破传统

4、教育形式引领学生思想动态已关系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成功与否。高校思政教育衔接微文化系统的价值和紧迫感已经很明显,针对微文化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着重从如何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并完善全方位、立体式的快速干预机制,才能在新时期下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融入微文化引领大学生动态 在数字网络时代下,深化研究微文化的特点和教育意义,重视并掌握互动和引导的途径和技巧,是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新任务,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 一思想跟进,高度重视。微文化的渠道是全新的,承受新事物就是要打破传统【4】。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承接新内容和新工具,积极研究和参与

5、微文化的开展,思想上和行动上主动对接微文化下主客观体的定位,转变理念和角色适应并引领大学生的文化思潮。 二主动参与,积极互动。首先蓄势以待,要建立和掌握衔接微文化传播的渠道和领域,比方微博、微信和微语录等,其次要活泼参与,加强互动,关注特殊个体,对一些微主题发起讨论。最后,微文化也是思政工作者补充知识和修正工作方式的窗口,积极互动能进步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无形中加强效劳学生的专业才能,增强号召力。 三培养人才,传播主流思想。微文化下,谁是主流思想,在于共鸣的范围和次数。如何传播主流,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共同及时关注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群体及时介入,协同弘扬正确思想和价值观,净化错误言论,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影响力【5】,这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 四以理服人,创新微形式。微文化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界定,寓教于乐的道理一样,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创新微文化的形式,把课堂和主题教育等内容带入微文化领域,增加收听渠道,扩大收听范围。通过微文化抛问题,需要真实切身并且生动的内容才能引发大学生的评论,有效创新微文化形式,就是握住了微文化中视、听、触觉,全方位拓展大学生承受渠道和形式,改良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