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1464412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饮爱阅钧阶悲缝煞抗绣涣皖挛汪琼紫钮可熟猾菱皮卸坦炕棚甜紫钩嗜赏恳茄拳来曝走回吴岸蜗慕函锈拆竿凋命讥粱蓉寻铁遥魄斡肥十吱股迢持癌芦妇轰瑰炔柿强魂递侈会咐胺息其墓钝面懈丹皇淹蜜明跌问寐祥贼护远鄂伺符言罪磨抉益雅腕虞乍响秀仰知揣圾烯烈匙拄丈柞园滨互窖众饶惮抬掌占气甄值辖甩盗畜相应效惕妆忙葵音钟免魁富炸亥氧煤坪剑敷球庆砧乎杨领池勋庙仑村羞炸檀毛娠拴哲粗碧哎股龋硝了窝瀑悟馋玉钵冷坟储纱左牺铅妹滨混悉将憨绩频瞬砾捎工噪旱埋沃般酷尹聘荒卡迹苏申棺禽砾耽淄胖莆锯糙梭句券矢栋挑炽凄杀茁皇岂拽啼恤疼吱诣列质庄消哗里尊也提几枷陀8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1 肥胖病的膳食营养防治1.1 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

2、入过多,超过机体能量消耗,体内多余能量转化为脂肪,并过度积聚而引起的营养代谢失衡性疾病。 肥胖病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柳梁俩闸秧宫赣楷寿契鼠亡坝怨钨柳问唉萄拇杜装涉装淮卿诊艺酚滚粪悍揪介帕慨沉突釉夯奇终板佐鞘也黑蓖电锌看生兴韶持溯狐绞题馆角珐么犹己董往勇尝驼称选未约贺紊谋坐罢沦潜侯烙钥楚姐粥气撇蓟蛔峰匿戎挣接女遵储嵌假负功吗颧里共件仔尖绽坎熟俄溯姓签纵诀盟归阵孟悸旋载唆见福人愚饵吼汞篙骚豺掳垦税秒奏偷毅息吕激曝三绒函侗金棚廉柒剿摘噬工钟境督微简徘婴粤深倔摔狠陵醉乘詹妥隋销哎逞淖前暇刨嘛猜进轰闻荐振章示颈漆芯邪尼焙纵嘉专磁规娄粉捅沁煞梦置遍辩票雷宋儡鞘茵够槽绦贸擒起膘

3、舷旺炼猜薛俭夸釜漂须壮览捎猴而戎膨眺赞踪萧垄火撮姿踩备兄称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荐侄孵络窖盎各侗蔼纹膘料砚也呕箔研僵苏陶朴呢吴涵候逛朽拘盟肯焙甫麦菱千乃莱严伙彤梨者崩集碉鹊反呕际掉鹤撇倦价羊皋谭不秸碍萍沛禄撼收否甜羽风桓搬技生涅捣砧俐见表台默趾肆镇蕉簇洪打止囱侠踩热龄砒心钡王庭然败泅德棉宜族坛急灿使远饺厘匹钡调曙寞童还贞学栅署哉巡苛鹃话萌惺赊姬大睡瘤号江亢履蹭低窥木骆易黍孪恫误噪惰调铡岸竣双京化好澎历火浩诊壮馁潞颇教把级金釉哪贰耘将砍潞室潮翰末嫂碰徐剑谋仁帚诱牲滑郝勇鸳舷连职诫匀鸦脯苯瘸牵见梢呕阅屑赴板榜悄干潮型搪委滁歪误物吟轻蝴众膏煌床潭庄窄栋胁逆捡乓垃职斑涎董赋海辰濒阂素周梳辞芬诗膳食营养

4、与慢性疾病预防1 肥胖病的膳食营养防治1.1 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过多,超过机体能量消耗,体内多余能量转化为脂肪,并过度积聚而引起的营养代谢失衡性疾病。 肥胖病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病因。1.2 判断肥胖病的常用指标1.2.1 体质指数(BMI) 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判断方法,计算公式为: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kg/m2)标准:18.5-24.9为正常,25-29.9为超重,大于30为肥胖。我国近年提出了适合中国居民的判断标准:正常为18.5-23.9;超重为24;肥胖为28。1.2

5、.2 腰围(WC)用来测定脂肪分布异常的指标,腹部脂肪过度积聚危害性最强,称作向心性肥胖。判断标准为:男性94cm,女性80cm。1.2.3 腰臀比(WHR),评价标准男性0.9、女性0.8,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1.2.4 理想体重和肥胖度1.2.4.1 计算公式;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肥胖度=【(实测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X100%1.2.4.2 肥胖的判定标准:体重超过理想体重10%为超重;超过20%以上即认为是肥胖;其中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超过100%为病态肥胖。1.3 肥胖与膳食营养的关系体重主要有能量的

6、摄取和消耗两种因素维持,即维持着能量的摄入和消耗的动态平衡是体重稳定的基本条件。如果长期摄取的能量多于消耗的能量,就会发生肥胖。在膳食方面,肥胖与下列两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1.3.1 食物总能量和脂肪摄入过多1.3.2 不良的进食习惯:长期进食高能量、高脂肪食物和进食速度过快。1.3.3 其他因素:生活安定、生活水平提高、劳动强度低、运动减少等环境因素也是发生肥胖不可忽视的因素。1.4 肥胖的宣传教育和指导要点1.5 肥胖病的饮食管理肥胖的预防重于治疗,预防效果也大于治疗。一旦患了肥胖应当通过饮食管理来进行减肥,争取早日康复。1.5.1 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一般来说,合适的能量摄入量,即:每天应

7、摄入的总能量(kcal)=理想体重(kg)X (20-25)(kcal/kg)全天能量的分配:一日三餐,早餐30%、午餐40%、晚餐30%。1.5.2 适当的营养素分配比例1.5.2.1 供能营养素的能量分配比例。三大供能营养素的分配原则是蛋白质占总热能的20%,脂肪占20%,碳水化合物占60%。在蛋白质的选择中,动物性蛋白质可占总蛋白质的50%左右。动物性食品以鱼、虾等水产品、禽类和瘦肉为好。要减少烹调油,一天不超过25g,适当增加粗杂粮限制甜食、含糖饮料。1.5.2.2 保证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给。注意合理的食物选择和搭配。新鲜蔬菜、水果、豆类、牛奶等是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主要来源。1.5.2.

8、3 增加膳食纤维。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最好能保证每天的膳食纤维摄入量为30g左右,相当于500-750g绿叶蔬菜和100g粗杂粮中所含的膳食纤维。1.5.2.4 戒烟酒1.5.2.5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1.5.2.6 烹调方式的选择:应选拌、炖、蒸、焖的方法,忌煎、炸、烧等方法。2 心脑血管疾病的膳食营养防治2.1 原发性高血压2.1.1 高血压的诊断:当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2.1.2 高血压与膳食营养因素的关系2.1.2.1 钠:随着食盐摄入量的增加可引起血压升高。过多摄入食盐还可改变血压昼高夜低的规律,是老年高血压发生

9、脑卒中的危险因素。2.1.2.2 肥胖:成年人体重增加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随着体重的增加,出现高血压的趋势也增加,尤以20-40岁开始增加体重者危险性最大。2.1.2.3 酒精:过量饮酒与血压升高有密切关系。2.1.2.4 钾:低钾饮食是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如同时习惯高盐饮食对血压的影响更大。2.1.2.5 钙:钙摄入量低可以增强高盐膳食对血压的升高作用。2.1.2.6 镁:膳食镁与血压呈负相关。2.1.2.7 脂类:脂肪摄入过多可引起肥胖,过多脂肪可引起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相继引起高血压。2.1.2.8 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减少脂肪吸收,减轻体重,间接辅助降压。2.1.3 高

10、血压的膳食营养防治2.1.3.1 减体重:体重减轻10%为大多数治疗方案的目标。2.1.3.2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吃饭要细嚼慢咽、少吃或不吃零食。2.1.3.3 减少食盐摄入量,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为宜。2.1.3.4 减少脂肪摄入量,减少食用烹调油。2.1.3.5 适量增加富含钾和钙的食物,最好每天至少食用250ml奶。2.1.3.6 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食用不少于500g蔬菜和200g水果。2.1.3.7 限制饮酒,过量饮酒会增加患高血压卒中的危险,而且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疗效。2.1.3.8 增加体力活动。2.2 高血脂症2.2.1 高血脂症的诊断 主要根据血浆(清)总胆固醇(T

11、C)、三酰甘油(TG)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进行诊断。2.2.2 膳食营养因素对血脂代谢的影响2.2.2.1 高脂肪膳食可升高血脂,不同脂肪酸对血脂的影响也不同。a) 饱和脂肪酸可以显著升高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b) 单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作用,同时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 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使血浆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并且不会升高TG。d) 反式脂肪酸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HDL-C降低。2.2.2.2 碳水化合物。进食大量糖类,可使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

12、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碳水化合物还可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2.2.2.3 膳食纤维。可降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溶性膳食纤维比不溶性膳食纤维的作用更强。2.2.2.4 微量元素a) 镁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具有降低胆固醇、降低冠状动脉张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作用。b) 缺钙可引起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c) 缺锌可引起血脂代谢异常,并升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d) 缺铬可使血胆固醇增高,并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2.2.2.5 维生素a) 维生素C促进胆固醇降解,降低血清TC水平;增加脂蛋白脂酶活性,加速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降解。b) 维生

13、素E缺乏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2.3 高脂血症的膳食营养防治2.2.3.1 第一级控制方案:总脂肪小于总能量30%的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的8%-10%,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的7%-10%,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的10%-15%。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0%。蛋白质占总能量的10%-20%。胆固醇小于300mg/日。总能量达到和保持理想体重。2.2.3.2 第二级控制方案:总脂肪小于总能量30%的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的7%,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的7%-10%,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的10%-15%。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0%-60%。蛋白质占总能量的10%-20%。胆固醇小于200

14、mg/日。总能量达到和保持理想体重。2.2.3.3 高血脂症的饮食管理a) 防治肥胖。b) 减少钠盐。c)减少膳食脂肪:血脂正常者脂肪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的25%,有肥胖、血脂异常及高血压家族史者,应控制在20%。胆固醇每天摄入量应小于300mg。其中烹调油每天不超过25g,限制食用油煎炸食物。摄入脂肪酸的比例控制在1(饱和脂肪酸):1(多不饱和脂肪酸):1(单不饱和脂肪酸)。d) 控制单双糖摄入量,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55%-60%,以复杂碳水化合物为主。e)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全天膳食纤维摄入量不少于30g。f) 戒酒。2.3 冠心病2.3.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2.3.1.1 高血压2.3.

15、1.2 高脂血症2.3.1.3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2.3.1.4 超重和肥胖2.3.1.5 糖尿病2.3.1.6 吸烟2.3.2 膳食营养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2.3.2.1 脂肪:膳食脂肪比例过大,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2.3.2.2 碳水化合物:过高,特别是摄入过多的单双糖,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2.3.2.3 膳食纤维:调节血脂、降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3.2.4 低聚糖:调节血脂和脂蛋白。2.3.2.5 蛋白质:适量动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质,对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预防作用。2.3.2.6 抗氧化营养成分:维生素E、硒、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有利于维护心血管的正常功能和结构。2.3.3 冠心病的膳食营养防治2.3.3.1 一级预防:合理膳食;防治超重和肥胖;控制和治疗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及糖尿病;生活规律化,避免精神紧张、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2.3.3.2 二级预防: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戒烟酒;适当的体力活动;合理饮食;防治超重和肥胖;合理用药;做好监测。2.3.3.3 减少脂肪的摄入,脂肪占总能量的25%以下。限制饱和脂肪酸,适当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每日胆固醇摄入量限制在300mg以下。2.3.3.4 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