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康复教育方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1445372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康复教育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前康复教育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前康复教育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前康复教育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前康复教育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康复教育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康复教育方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远安县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学前康复教育方案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和县域经济实力的标志。特殊学校的教育是残疾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的必由之路。目前,我校是一所以教育和康复为中心,坚持“长善救失,与爱伴行”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社会人”为目标,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一、现状、意义分析目前,全县学龄期残疾儿童能够98%地入学随班就读或到特校读书,远安县特殊教育学校现共有4个培智教育教学班。但是,残疾儿童学前入学困难。在对儿童进行教育、康复缺陷及补偿的过程中发现:康复训练起步越早,效果越明显。反之收效甚微。早教专家认为,干预越早,对

2、儿童发展越有利。早期教育对正常儿童一生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意义就更加重大。重视和发展特殊教育是关注民生、关爱弱势群体,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义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特殊教育又是特殊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不可少。学前特殊教育可以让更多的学前残疾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康复训练,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故应尽可能早地开设学前康复班,让全县有特殊需要的学龄前儿童能够尽早接受教育和康复训练。二、学前康复教育的核心理念1、抓住学前残疾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2、根据学前残疾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身心特点进行有效的康

3、复训练。3、对学前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必须以矫正他们的行为缺陷为中心。三、学前康复教育的主要目标1、学前康复教育应尊重每位学前残疾儿童的人格和权利,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集体教育康复为基本形式,关注个别化训练,从而促进每位学前残疾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运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有一定的提高,为他们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尽可能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2、学前康复教育尽可能为学前残疾儿童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健康的生活和安全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使他们通过学前教育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弥补缺陷,获得发展。 3、学前康复教育通过与家

4、庭、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慈善机构等协调联络、密切合作,让家庭系统成为强力后援,让社会资源成为必要补充。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学前残疾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赢得社会各界对特教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四、学前康复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学前特殊教育的内容是多元的,可在感知、语言、运动与保健、社会生活、科学艺术这五个领域里,开发适合学前残疾儿童发展需求的相关康复课程,如认知、语言、绘画、生活指导、游戏、社会、感统训练等,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多维度发展。学前康复教育主要以班级为集体实施教育与康复服务,并通过开展个别化训练,增强教育康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开发学前残疾儿童的潜能。(一)感知能

5、力训练1、目标(1)能在适当的刺激下有相应的感知反应;(2)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感官来学习基本概念与知识,初步掌握控制感官的技巧,作为其他学习的基础;(3)能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感知丰富的外界事物。2、内容与要求(1)尊重每位学龄前残疾儿童的现有的感知水平,从现有水平开始训练;(2)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引导学龄前残疾儿童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去接触、探索周围的环境;(3)提供尽可能多的刺激,充分发挥学龄前残疾儿童感官的功能,以补偿大脑皮层活动技能的缺陷;(4)创设相宜的情境、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引导学龄前残疾儿童通过实践、体验来发展感官功能。3、可供参考的训练内容感知能力

6、训练包括视觉训练、听觉训练、触摸觉训练、味觉训练、嗅觉训练、冷热、痛觉的训练等等。(1)视觉训练:分辨物体形状训练、颜色分辨能力训练、明暗交替训练(2)听觉训练:听话训练、听音乐训练、打击乐器声音训练、不同物体声音分辨训练、敲击物体声音分辨训练、听录音、观看录像训练、模仿物体声音训练(3)触摸觉训练:触摸豆粒、米粒训练、软硬体会训练、触摸玩具训练、触摸质地不同物体的训练(4)味觉训练:品尝日常食物、品尝酒、醋等(5)嗅觉训练:嗅日常食物,如水果、调料等、嗅花香、嗅日常饭菜气味(二)语言能力训练1、目标(1)能在教师或他人引导下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部分日常用语;(2)能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说自

7、己想说的事;(3)能够听懂和会说普通话;2、内容与要求(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学龄前残疾儿童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说话,逐步学会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2)培养学龄前残疾儿童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3)鼓励学龄前残疾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4)培养学龄前残疾儿童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5)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学龄前残疾儿童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3、可供参考的训练内容环境训练、活动训练、传统游戏训练、强化语言训练、语言运动训练(如:舌头操、嘴唇操)(三)运动与保健1、目标(1)适应特殊教育学校的

8、生活,情绪稳定;(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3)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4)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保护自己。2、内容与要求(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学龄前残疾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2)与家长配合,根据学龄前残疾儿童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3)教育学龄前残疾儿童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卫生;(4)密切结合学龄前残疾儿童的生活进行安全、保健教育,培养自我保护意识;(5)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学龄前残疾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6)用适合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

9、作的协调性、灵活性。3、可供参考的训练内容(1)粗大动作能力训练:指姿势或全身的活动,如坐、爬、站、走、跑、跳等。(2)精细动作能力训练: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包括大把抓、对指捏合一些简单的技巧。如:将物体投入容器、串珠子、撕扯搓揉、挟物、拧旋、拨算盘、插孔、画线等训练。(3)健康生活训练:指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如饮食、大小便、衣着、睡眠、个人卫生保健等(四)社会生活1、目标(1)能在教师引导下参与一些活动,培养自信心;(2)愿意与他人交往;(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责任感;(5)初步懂得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学校。2、内容与

10、要求(1)引导学龄前残疾儿童认识自己、家人和学校的教师、同学,并能认识学校环境;(2)组织学龄前残疾儿童参加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学习、生活的乐趣;(3)为每个学龄前残疾儿童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学龄前残疾儿童初步认识、体验并理解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尊重他人。(5)教育学龄前残疾儿童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学龄前残疾儿童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3、可供参考的训练内容认识自我、识家庭成员、认识家庭

11、环境、使用家庭常用设施、认识学校环境、认识学校教师、参与集体活动、知道用火、用电、用水安全等(五)科学艺术1、目标(1)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中的美;(2)能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3)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有趣;(4)能爱护动植物,亲近大自然,有初步的环保意识。(5)能参加艺术活动,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2、内容与要求(1)为学龄前残疾儿童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引导他们发现问题;(2)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学龄前残疾儿童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活动;(3)引导学龄前残疾儿童对周围环境中

12、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4)在学龄前残疾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自然,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小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5)引导学龄前残疾儿童接触周围环境,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引导他们发现美。(6)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学龄前残疾儿童,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他们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3、可供参考的训练内容春天的校园真美丽、夏天的水果、和数字朋友做游戏、图形变变变、秋天的植物、拾落叶、分树叶、观察小动物、颜色变变变、冬天能看到哪些树叶、冬天的动物、小小蜡笔真神奇、歌曲真美妙等五、学前康复教育的组织与实施1、学前康复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

13、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前智障儿童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2、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前康复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进行,从本校的条件出发,结合学前康复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同时体现以下原则:既适合学前残疾儿童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学前残疾儿童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学前残疾儿童的生活来选择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他们的经验和视野。3、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学前残疾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

14、中。4、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学前残疾儿童的发展。5、关注学前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其健康成长。6、学前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 六、学前康复教育的评价学前康复教育评价是教师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了解教育活动对学前残疾儿童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利调整、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也是教师运用幼儿发展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教育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学前残疾儿童的行为反应和发展变化是对教

15、育工作最客观、直率、真实的评价,教师要关注他们的反应和变化,把它看作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学前康复教育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合作精神,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应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 学前康复教育评价内容如下:1、教育活动是否建立在对学前残疾儿童的实际了解的基础上; 2、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方式以及环境能否为学前残疾儿童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有效地促进其符合目的地发展; 3、教育内容、方式、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学前残疾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 4、活动内容、方式是否能兼顾学前残疾儿童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孩子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5、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学前残疾儿童进一步探索与思考,有利于扩展和整理已有的经验。 6、是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前残疾儿童,既要了解他们的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最近发展区。七、学前康复教育实施的保障措施1、培训学前教育专业和医学专业知识。2、完善特殊教育学前课程体系。3、添置除专用教室(已配备)外的相关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设施设备。综上所述,本方案从学前康复教育的核心理念、主要教育目标、组织与实施办法以及评价和保障措施各个层面拟定了我校开办学前康复教育的主体框架。其中第四部分“学前特殊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是指导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