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原文填空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144364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文原文填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文原文填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文原文填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文原文填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文原文填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文原文填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文原文填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一单元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 )的响声,好像()。现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 ),只见东边()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起来。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再近些,犹如()白色战马(),()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好像大地都被震得()起来。3、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米以上。4、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米,最深处达()米。5、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另簇上面,不留一点儿()。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着我们的

2、眼睛,()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6、我们()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大的,小的,(),(),有的站在(),有的(),有的在()。第二单元、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些叶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好看得很。、爬山虎的脚()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细丝原先是()的,现在()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使它()在墙上。、大体上,住所是很()的,()、(),很()。()我们想到蟋蟀用来()的工具是那样(

3、),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了。(人教版)按课文内容填空第三、四单元、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 )的花园。那里,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要靠(),要靠很好地(),做出对人们()。、鹅的步调(),()的,颇像()里的()出场。它常()地站着,看见有人走来也();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说它()吧,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它什么(),可是它又那么()。、它()、()、()、(),因为它有一群鸡雏。它(),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必定就是一位()。第五单

4、元、远看长城,它像一条(),在()之间()。、多少劳动人民的()和()才()成这()、()的万里长城。、截至年月,我国已有()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处,自然遗产()处,自然文化遗产共()处。、正前面,昆明湖()像一面(),()像一块()。()、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几乎不留一点儿( )。第六单元、默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是那(),前面的(),后面的()上去,()的声音,像()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那(),如同(),必将()传下去。第七单元、

5、周恩来站了起来,()地回答道:“()!”、我非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与()都堪称()的大作家。、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句名言吧!一个人如果总是用自己的()去比别人的(),那么他不但会(),还会(),十分();如果他能不断找出自己的(),不断()别人的长处,他就会飞快地(),越来越()。第八单元、世纪是一个()的世纪。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来形容。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物兰罗素说:“(),是()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全世界的研究都们()。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

6、(),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涂上了“()”之笔。、太空作物普遍具有()、()、()等优点。(一)古诗两首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这首诗是()朝诗人()所写。(2)、诗中“缘”是()的意思。(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来表示。(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2、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所写。(2)、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7、),()。(3)、“疑”在诗中的意思是()。(4)、在()情况下,人们会经常使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二)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 )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1、在短文中的(

8、 )里填上合适的词。2、从划“ ”的句子中,我体会到了作者的观察很( ),描写得很( )。3、作者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爬山虎的脚进行细致地描写的。一、形状,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二、动作,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三、颜色,我是从( )等词语感受到的。4、文中有句比喻句与众不同,请你仔细找一找,并且用“ ”划出来。(三)蟋蟀的住宅、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

9、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1、请在文中找出两对反义词,写下来。()-() ()-()我还会写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安静( ) 简朴( ) 简单( )2、照样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3、这段话是按从( )到( )的顺序写的。4、我们只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 )5、读了

10、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下面的句子来表达。蟋蟀的住宅很( ),很( ),还很( )。我觉得蟋蟀真( )!(四)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 )谁怎么呼唤,它( )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把老鼠等出来(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

11、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 )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 )不出。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1、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1)、猫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 )(2)、“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说明猫是一位画家。( )2、请在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3、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1)、说它老实( )吧,它的确( )有时候很乖。(2)、它若是( )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4、我能照样子写象声词。咕噜咕噜:()

12、、()、()。5、“古怪”的意思是( ),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出猫的古怪的。说猫既()又();既()又();既()又()。表面看起来作者是( )猫的,其实是表达了对猫的( )之情。(五)颐和园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1、从划“ ”的句子中,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先写进了颐和园的大门,来到( )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看到的楼台亭阁;再写登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