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字素材3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1439815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字素材3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字素材3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字素材3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字素材3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字素材3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字素材3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字素材3人民版必修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文献资料1、华夏之祖华夏之祖即黄帝。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释黄帝:“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 至于华夏一词的来历,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及晋文公”之说。“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百科全书说是“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

2、之说,这是关于“华夏”一词的最早记载。2、黄帝陵的祭奠对黄帝陵的祭奠在我国由来已久,表达了我国尊宗敬祖的传统习俗和对华夏之祖的敬仰之情。相传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就曾到桥山黄陵祭过黄帝,至今尚有他筑的祈仙台。现黄帝庙内有70块石碑,记载着各朝各代皇帝祭黄之文。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的清明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有一次大规模的祭祀黄陵活动。当时边区政府派林伯渠为代表,参加这次民族扫墓盛典,表示愿做抗日救亡前驱、保卫中华民族的决心。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共同撰写了祭黄帝文。近年来,每逢清明时节,各地民众、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都到此祭奠自己的祖先。3、尧舜禹的禅让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

3、,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讙兜(Huan Do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

4、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4、大同与小康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5、商朝的年代商朝兴亡年代依

5、据2000年10月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灭亡于公元前1046年,也即武王伐纣灭商之年。6、商朝的“兄终弟及”和百官制度把“王位”看作是国王一家一姓的私产,是从夏朝开始。不过夏、商两代还没有完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嫡长子继承和“兄终弟及”并行。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商代从汤至纣,共历十七代三十一王。汤制定了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即兄死由弟继承,直到同辈诸弟全不在世,再由长兄之子继承。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商代有很庞大的官僚机构尚书酒诰中有以下记载:“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这里提出了“内服”、“外服”之称。商代“内服官的数

6、量很多,有各种职守商代最高的官吏是“相”,常在王之左右(有)所谓“卿士”为官吏中的“贵者”商代还有“三公”之称并非常设机构商代有史官如大史、小史常在王之左右,遇事时,可以发表意见“师”也是官名师长是武官。商代有侯伯之称。按照“内服”、“外服”的说法,侯伯属于“外服”官这些侯伯,并不是商王朝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国家是与商王朝并立存在的方国(有些)侯伯,在本国内虽然也是一国之主,但他们都是商政权中的高级官吏。例如战国策赵策云:“昔者,鬼侯、鄂侯。(周)文王,纣之三公也”孙淼夏商史稿7、商王盘庚盘庚为历史上的名王之一。一般把盘庚迁殷前作为商前期,迁殷后为商后期。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年表,盘庚

7、迁都定在公元前1300年。课本上所述盘庚传位给他的弟弟,史记殷本纪有记载说:“帝盘庚崩,弟小辛立,是为帝小辛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为帝小乙。商小乙崩,子帝武丁立”。这四代王中,有两代是兄终弟及的,只有武丁父子相承。8、夏朝“家天下”的开始和百官制度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国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做了如下的描述:关于“五帝”(氏族公社)时期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8、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关于夏、商、西周时期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

9、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夏后启是实现我国历史上“五帝”时期向“三王”时期深刻转变的关键人物。“王和帝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黄帝的帝和帝尧、帝舜的帝一样,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酋长的称谓;而夏、商、周的王则是奴隶社会的专制君主”。虽然夏王朝的世系自禹始,但禹只不过是氏族社会最后一个最高首领,他为启建立王位世袭的奴隶制夏王朝奠立了基础。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所谓“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正是后人追述夏王朝建立统治地位的情景。夏禹死,其子启继王位。这种废“禅让”而实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引

10、起夏朝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夏启经过王位的激烈斗争,确立了王位世袭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夏后氏官百,殷二百礼记明堂位禹之治天下也,得皋陶,得杜子业,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宁,得然子湛,得轻子玉。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以天下治。绎史引鬻子(启伐有扈氏)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尚书甘誓国王“家天下”制度是国王把“天下”(国家)看作是国王一家一姓的私产的制度。这一制度是由氏族公社后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化而来的。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夏代从启至桀,共历13代16王,从王位继承顺序来看,有的是传子,有的是传弟,基本上是以传子为主。传子

11、是不是传长子、嫡子,由于资料匮乏,尚难以推定。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夏朝自启以后,后(王)位只能在夏后氏王族内世袭。禹家族的其他支族,都被分封在全国各地,“以国为姓”,成为夏王朝的侯、伯。这些同姓侯伯封国,成为夏王朝控制全国的依靠力量。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夏朝的王位世袭、分封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对我国历代王朝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是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着一定的地位。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9、姜尚 姜尚,字子牙,又叫姜子牙。他的祖籍原在东夷地区,据说,祖先在舜时为“四岳”之一,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夏、商时代,姜姓子孙有的变成穷人,姜尚就是其中的一个。姜尚因其

12、祖先曾被封吕地,故又称为吕尚。他因家贫,为维持生计,年轻时曾在朝歌城里宰牛卖肉,当过屠夫,也曾在盟津开过酒店。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阅历过人,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他听到“西伯”(周文王)正在广求贤良,于是便在歧山西南渭水的一条叫兹泉水的源头凡谷钓鱼,等待文王。有一次西伯出猎路遇吕尚,谈得十分投机。文王大喜,说:“我先君太公早就盼望有贤人来辅佐,您大概就是我先君太公盼望已久的贤人吧!”因此便称他为太公望,并且拜他为军师。太公望替文王谋划了许多军国大计,史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周文王在太公望的谋划下,使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13、力量都大大超过了商朝。文王病死,太公望又辅佐文王之子周武王,被尊称为“师尚父”。太公望辅佐周武王,继续加强周国力量,争取各方国诸侯,为最后灭商选择了战机,发动了伐纣之战。牧野之战,师尚父率先锋在前面挑战。最后攻入商都,推翻商朝。由于姜尚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被周王朝分封在齐,成为历史上齐国的祖先。10、牧野之战“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牧野之战,就是商周之际周武王在吕望等人辅佐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 县),在牧野(今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商汤所建立的商王朝,历经初兴、中衰、复振、全盛、寖弱诸阶段后,到了商纣王 (帝辛)即位时

14、期,已步入了全面危机的深渊。在封王的统治下,殷商王朝政治腐败、 刑罚酷虐,连年对外用兵,民众负担沉重,痛苦不堪;贵族内部矛盾重重,分崩离析,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混乱局面。 与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的国势正 如日当中、蒸蒸日上。公刘、古公亶父、王季等人的积极经营,使周迅速强盛起来,其 势力伸入江、汉流域。文王姬昌即位后,任用熟悉商朝内部情况的贤士吕尚,“阴谋修 德以倾商政”,积极从事伐纣灭商的宏伟大业。 文王为牧野之战的展开、“翦商”大业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上他积 极修德行善,裕民富国,广罗人才,发展生产,造成

15、“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 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的“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政 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拥护,巩固了内部的团结。在修明内政的同时,他向商纣发起了积极的政治、外交攻势:请求商纣“去炮烙之刑”,争取与国,最大限度孤立商纣。文王曾公平地处理了虞、芮两国的领土纠纷,还颁布“有亡荒阅”(搜索逃亡奴隶)的法令,保护奴隶主们的既得利益。通过这些措施,文王扩大了政治影响,瓦解了商朝的附 庸,取得了“伐交”斗争的重大胜利。 在处理商周关系上,文王表面上恭顺事商,以麻痹纣王。 他曾率诸侯朝觐纣王,向其显示所谓的“忠诚”。同时大兴土木,“列侍女,撞钟 击鼓”,装出一副贪图亨乐的样子,欺骗纣王,诱使其放松警惕,确保灭商准备工作能够在暗中顺利地进行。 在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文王在吕尚的辅佐下,制定了正确的伐纣军事战 略方针。其第一个步骤,就是翦商羽翼,对商都朝歌形成战略包围态势。为此,文王首先向西北和西南用兵,相继征服犬戎、密须、阮、共等方国,消除了后顾之忧。接着, 组织军事力量向东发展,东渡黄河,先后翦灭黎、邘、崇等商室的重要属国,打开了进 攻商都 朝歌的通路。至此,周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态势,伐纣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