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常见疾病医疗及防治管理知识分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1375103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7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畜禽常见疾病医疗及防治管理知识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畜禽常见疾病医疗及防治管理知识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畜禽常见疾病医疗及防治管理知识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畜禽常见疾病医疗及防治管理知识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畜禽常见疾病医疗及防治管理知识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畜禽常见疾病医疗及防治管理知识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禽常见疾病医疗及防治管理知识分析(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畜禽常见疾病防治主编 陈建新 王荣洛南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10年11月10日前 言畜禽疾病是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畜牧养殖人员,可能要面对各种患病动物,诊断并防治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由于病类多,症状表现千差万别,且同一种疾病因品种、畜龄、病程、病型、个体差异,其临床症状各不相同,准确作出诊断并有效防治十分重要,根据有关科技资料和实践积累的经验,我们编写了此书,期望能给广大畜禽养殖者在养殖工作中诊断和防治动物疾病提供帮助,通过学习提高防治水平,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本书撰写从实用角度出发,通俗易懂,在广泛收集畜禽常见多发病病例诊治验方的基础上,参考相关资料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畜禽传染病的概念及综合防治措施;第二部分介绍畜禽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第三部分介绍家畜常见普通病的防治。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由于时间仓促,参考书目有限,内容不够完善,且书中难免出现不足或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目录第一章 畜禽常见传染病的综合防治第一节 畜禽传染病概述-4第二节 畜禽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12第二章 家禽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第一节 猪常见传染病的防治-17第二节 牛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38第三节 鸡的常见传染病的防治-45第三章 家

3、畜常见普通病的防治第一节 猪的常见普通病-51第二节 牛、羊的常见普通病-55附:畜禽常见疾病简易疗法-63第一章 畜禽常见传染病的综合防治第一节 畜禽传染病概述 一、传染病的概述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此时机体与病原微生物相互斗争,从而引起机体轻重不同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传染。在传染过程中,当病原微生物有相当毒力和数量,而机体抵抗力相对比较弱时,机体在临床上就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为显性感染或称传染病。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虽能在某一部位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由于机体的防御机能较强,逼使病原微生物不能发挥其毒害作用,机体不呈现任何病状,这种状态称无症状感染

4、或隐性感染,也称带菌(毒)者。上述传染、传染病、隐性感染虽彼此有区分,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并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综上所述,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二、传染病的特性传染病的临床表现,由于病原微生物种类不同,表现也不相同,但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根据这些特性可与非传染性疾病相区别。这些特性是:(一)传染病的病原体是活的病原微生物 不同的传染病是由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所引起。如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二)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必需经过生长、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和毒力,才能引起发病,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阶段称

5、潜伏期。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潜伏期范围。(三)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被感染动物能通过其分泌物或排泄物排出病原体,该病原体能侵入另一易感动物,并能引起同样临床症状的疾病。传染力的强度与流行的广度,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毒力,机体的易感性高低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都对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起重要作用。(四)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传染病除有共同的一般症状,即初期的体温升高,呼吸、脉膊加快,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等外,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不同的传染病均具有各自的特征的症状。如:猪瘟的消化道症状,猪肺疫的呼吸道症状,破伤风的神经症状等。(五)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大多数耐过动物,均能产生对所患传染病的免疫力,使机

6、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感染该种传染病。三、传染病的类型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类型出现:(一)按病程长短来分1、最急性型 病程短促,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有些在死前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如最急性猪肺疫,疫病流行初期的患畜。2、急性型 病程较短,常在数日内死亡,有明显的典型临床症状。如急性猪瘟,口蹄疫。3、亚急性型 病程较长,常在一月之内,临床症状不如急性剧烈和明显。如疹块型丹毒,仔猪副伤寒。4、慢性型 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床症状不明显,有时无临床病症。如猪喘气病。(二)按临床表现来分1、显性型 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典型传染过程的。2、隐性

7、型 感染后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称之隐性型。这种经过虽外表不现症状,但在体内确有一定的病理变化或肉眼看不见的病理变化,且能排出病原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能转化为显性感染。3、典型 在病发过程中,临床上出现该传染病的典型症状。4、非典型 发病过程中,病情时轻时重,与典型症状不同。5、钝挫型 开始病情表现严重,与急性相似,但在特征性症状尚未表现即迅速减轻而恢复健康。见于流行病的后期。6、消散型 开始症状较轻,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恢复健康称之消散型。见于流行病的后期。(三)按病原的种类来分1、单纯传染 由某一种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动物发病的称之单纯传染。2、混合传染 同一动物由两种

8、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多种疾病,同时发生称之混合传染。3、继发传染 由某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动物发病,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这时原存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相对的毒力增强或由另一种病原微生物侵入病畜机体,引起另一种病的发生称之继发传染。四、传染病发生的条件动物发生传染病,必须具备:有一定数量和足够毒力的病原微生物;有对该传染病有感受性的动物;有可促使病原微生物侵入易感动物体内的外界条件。上述三条是传染病发生的必备条件,如缺少其中任何一条,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一)病原微生物 具有使机体发生疾病能力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之所以能引起疾病,因为它具有致病的能力,也就是毒力。毒力就是指病原微生物

9、具有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抵抗和抑制机体防御作用的能力。病原微生物使动物发病,不仅需要一定的毒力,也需要足够的数量。有时毒力虽强,但数量过少,也不能引起发病。(二)具感受性的动物 即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能力的动物,在自然条件下,病原微生物只有在具有感受性动物的机体内才能进行生长、繁殖。所以机体的机能状态对传染病的发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如机体抵抗力强,病原微生物就不能在机体内发挥它的致病作用,反之,就会给病原微生物造成可乘之机。如肺疫病的发生与否,与机体的抵抗力的强弱及年龄、营养、生理机能和免疫状况等有密切关系。(三)外界环境条件 这对机体的病原微生物都有影响,在良好的外界条件下,可增强机体

10、的抵抗能力,降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也可减少易感动物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机会。反之,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且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增强机体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机会,就会助长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外界环境是可以人为改造的,变不利为有利,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五、传染病的发展阶段虽说传染病由于病原不同,引起疫病的症状也不相同,但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有其共同的表现,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潜伏期 从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开始繁殖时起,直到机体呈现临床症状时止,这段时间称潜伏期。不同的传染病,各有其不同的潜伏期,即是同一种传染病,潜伏期也有一定的变动范围。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微生

11、物的种类、数量、毒力和侵入途径、部位及动物种属、品种、个体易感性和生理状况有关,但相对来说,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来说,急性的潜伏期短,慢性的潜伏期长。(二)前驱期 即临床症状开始出现到出现该种疾病的特征性症状之前为止,这段时期称前驱期。这个时期可观察到一般症状,如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生产性能下降等。各种传染病及各个病例的前驱期长短不一,通常是数小时至一、二天不等。(三)明显期 紧接前驱期之后,此期疾病的特征性病状逐渐明显,是疾病发展的高峰阶段,也是具有临床诊断疾病重要意义的阶段。(四)转归期 是指疾病的最后阶段,可表现为死亡、痊愈和不完全痊愈。如果病原体的致病力增强或机体的抵抗力减

12、退,则传染过程以死亡为转归。如果机体抵抗力得到改进和增强,则机体会逐步恢复健康,表现为临床逐步消退,正常生理机能逐步恢复,机体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对该病的免疫能力,称为临床痊愈。临床的痊愈,不等于病原微生物被全部从机体清除,而在一定时期内为带菌(毒)者,但最后病原体会被消灭清除。不完全痊愈,即病原体虽从机体消灭消除,但其所造成对机体组织的病理变化不能完全恢复,以致影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六、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是由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传染病的流行即被终止。(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使病原微生物生长、繁

13、殖并不断向外界排出病原体,造成健康机体感染的来源。传染源只有正在患传染病的病畜(禽)和带菌(毒)者。1、患传染病的病畜 包括具有典型症状的病例或症状不明显、不典型的病例。后者往往不引起人们注意,所以更加危险。有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现,病人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病畜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均是主要的传染源。2、带菌(毒)动物 指的是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包括有潜伏期、恢复期和健康动物病原携带者三类。如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等,在潜伏期后期就能排放出病原体;猪气喘病,恢复期仍继续排出病原体;巴氏杆菌病、猪伤寒、猪丹毒等可为健康带菌者。(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它易感

14、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传播途径。了解传播途径,在于切断病原体继续传播的途径,防止易感动物再受感染。常把传播途径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1、直接接触传播 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病原体通过易感动物与患病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而引起的传播。如狂犬病。严格以直接接触传播方式传播的传染病不多,由于传播受到限制,一般不易造成广泛流行。2、间接接触传播 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污染了外界环境,以污染物为媒介,引起疫病的传播。这些媒介可以是无生命的,如饲料、饮水、土壤、用具等等;也可以是活的生物体,如昆虫、没有易感性的动物。很多传染病直接接触传播,也能间接接触传播,这类传染病常称为

15、接触性传染病。如猪瘟、口蹄疫、鸡新城疫等。间接接触一般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经空气传播 即通过飞沫、尘埃传播。空气并不适于任何病原体生存,但可作为传播的媒介物。经空气传播的有:以呼吸道为侵入途径的疾病,如猪气喘病、流行性感冒等。(2)经污染的物体传播 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以消化道为侵入途径以及可经皮肤、粘膜为侵入途径的传染病。如猪瘟、鸡新城疫、仔猪付伤寒等。(3)经污染的土壤传播 主要见于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炭疽、破伤风、丹毒等。(4)经活的生物体传播 主要是节足动物中的吸血昆虫,如虻类、螫蝇、蚊和蜱等。此外非易感动物、食肉兽、鼠等,与病畜经常接触的工作人员,如不做好消毒工作,也可传播病原体。(三)易感动物 指动物对某种传染病具有感染性,即是某种病的易感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