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报秋读书笔记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137262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报秋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森林报秋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森林报秋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森林报秋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森林报秋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森林报秋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报秋读书笔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森林报秋读书笔记篇一:森林报秋读后感森林报秋读后感(1)这是一本关于森林新闻的一本书,读到秋,里面讲述的是森林里的动物 的生活习性。里面有许多我们不太熟悉的东西,比如:水老鼠、姬蜂、星鸦、油 蕈、白桦蕈等等。其中姬蜂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姬蜂把它的卵产在又肥又大的 蝴蝶幼虫身上,这条幼虫便成为姬蜂幼虫的食物了。第二年时,茧里面飞出来的 不是蝴蝶而是一只姬蜂。姬蜂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不太喜欢,我希望姬蜂幼虫在不 伤害别人的情况下生长。这里面还有鸟类,大部分是我们城市里无法见到的。你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 下这本书。森林报秋读后感(2)森林报秋季篇将9月、10月和11月分别称为“候鸟离乡月”、“足储 粮食月”

2、和“冬客临门月”。还是来看看动物吧!傍晚时分,“森林莽汉”麋鹿要进行决斗、每晚都有鸟 儿离开家乡,飞向东南西北各个地方、蝴蝶、苍蝇、甲虫都躲藏起来了、小野兽 们躲的躲,藏的藏,准备过冬、水老鼠开始储菜过冬、松鼠把蘑菇挂在树上晒干 了,准备冬天当点心吃。熊、蝙蝠等冬眠的动物,开始放开肚皮吃食物。这个时 候,候鸟越冬之旅也拉开帷幕,鸟儿们向各个方向飞去,甚至是更寒冷的北方。森林报秋季篇让我又了解到了许许多多的课外知识,使我受益匪浅。在 秋季篇里,我既复习了已经十分了解的消息,又补充了学得不全面的知识,还学 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我 爱这本书!篇二:森林

3、报秋读后感400字森林报秋读后感400字林中大事记、林中大战、集体农庄生活、集体农庄新 闻在作者维比安基的引导下,我仿佛走进了一个没有噪音、没有轰鸣声的世外 桃源。我如饥似渴地读书,并没有注意到过得飞快的时间。离开书店前,我央求 妈妈买下了森林报秋这本书。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欢 乐的季节:农作物都成熟了,农民伯伯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眺望着田野上一 片片金色与红色的海洋。猎貂从这根树枝跳到那根树枝,它一路跳下去,身后留 下了折断的小树枝从树上落到地上的痕迹。松鼠爬到树梢上津津有味地吃起美味 的松果森林中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再看看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城市,灰霾天天 数超过全年天数的一

4、半,PM2 middot;5指数连续爆表,汽车尾气排放不断,灰 尘无处不在,口罩销量惊人!这些都是人类污染环境的后果。总有一天,大自然 会对人类做的一切产生意见,产生的灾难不可估量,我们无法想象。在此,我呼 吁大家保护环境,不要在让它继续衰退了!森林报秋带给我们的不全部是 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色,仔细品读,会发现它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重要启示。【每 日写作指导:如果写好描写景物的作文mdash; mdash;写作必读】一、定要与移结合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 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

5、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 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 出来。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 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 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 的山景。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冬天济南 温晴的特点。二、虚要与实结合实景即指看得见

6、、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 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 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 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 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因此,在实写之时,要适当进行虚写。比如: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 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 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 这种虚实相间,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 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

7、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由实到虚, 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三、动要与静结合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 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 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 动态。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 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 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例如有一篇题为傍晚的文章,小作者写被晚霞笼罩着的府山顶、树和望 海亭,它们是静的,而

8、望海亭上空飘动的云彩却是动着的,它们一会儿像人,一 会儿像狗,不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匹奔驰着的枣红马,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引 颈鸣啼的雄鸡小作者把动态和静态结合起来描写,静态美和动态美交相辉映, 把晚霞描述得十分可爱。四、浓要与淡结合苏东坡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一审美观 念告诉我们:描摹景物不可只浓或只淡,而应该浓和淡相配适宜得当。浓就是要 浓墨重彩,即对景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精雕细刻,淡就是轻描淡写,即用简洁、质 朴的语言勾画出景物的特征。怎样做到浓和淡相宜呢?浓绝不是事无巨细都需花 费笔墨,淡也绝非都寥寥数笔,简笔勾勒,而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分清主次, 恰如其分地进

9、行选择。对于那些与主题或所要表达的情感关系密切的景物要泼墨 浓洒,也就是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从性质、形态、大小、色彩、声响、 滋味等方面着力描绘,使之鲜明、具体和生动。与主题有着间接关系的则要淡墨 勾勒,使之简洁、传神。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 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 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 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 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瞭亮的短笛声。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 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

10、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五、景要与情结合景物是客观的,但若不能给景自然地烙上情印,这样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 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其实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 程,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的,情由景所背负,景 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这就要让景与情有机融合,只有在描绘客观 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融注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那么如何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使之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关键要挑选好景物,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 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正所谓亮景写喜情,暗景写悲情。例如:鲁迅在故乡 第五段中,他是这

11、样描写故乡的: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枯萎的野 草,没能享受阳光雨露,在寒风的摧残下,只能是断了,抖着,一个断字,何等 伤痛;一个抖字,何等凄惨;由静到动,何等传神。此情此景,我心伤故乡之情, 已跃然纸上。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景与情可谓是有机交融。篇三:600字森林报读书笔记范文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看完了森林报这本书后,我不由地发出了这样的感 慨。森林报这本书是由被称为发现森林第一人的苏联人mdash; mdash;维比 安基写的。在他的笔下,没有传统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王子与公主、精灵与魔鬼、 巫婆与仙女甚至很少有人类的身影,在他的作品中,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才是真正 的主角。看完

12、了森林报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森林里的新闻其实并不比我们城市 里的少。在森林里,也有让动物们愉快的节日和让它们觉得悲痛的事情,也有英 雄和强盗、富豪和流浪汉、天才和傻瓜可是这些有趣的事情,在城市里的报纸上, 却很少见到,甚至见都见不到。比如说:有谁听说过,在寒冷的冬天里,那些没 有翅膀的小蚊虫们从土里钻出来,光着脚丫子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乱跑?又有谁在 城市里的报纸上看到过,树的种族之间经常为一块荒凉的砍伐地而发生斗争的事 儿?肯定没见过吧!但是这些,我都在森林报上找到了答案。通过森林报 这一本书,让我知道了大自然是多么神奇,是多么的美丽。我想起原来的想法,真觉得好笑,我以前一直认为:大自然是十分无趣的, 永远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而且我也一直认为,它们是没有大脑的,如果给它 们测IQ和EQ的话,肯定是0的。现在,我才明白,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在那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弱小的动物也有可能打败强者,如:一只吸血蝙蝠可以杀死一匹野马,一大群太 阳鸟可以杀死一条眼镜王蛇,一只蚊子可以让一头狮子坐立不安而且,我还知道 了,有许多动物是非常聪明的,是绝不可以轻视的,比如:一只灰兔子能在猎人 的眼皮子底下逃走。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我一定要多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它的神奇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